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我校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研究生马义明(现为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在“深时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求真研究群体杨天水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拉萨地体西部地区白垩纪灰岩的古地磁研究工作,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和认识:
1、获得了一个高质量的来自灰岩的拉萨地体白垩纪古地磁极,观测到拉萨地体狮泉河地区(32.2°N, 80.8°E)在~113–72 Ma应位于~16.8°N(图1)。
2、结合已有的拉萨地体古地磁结果,表明了拉萨地体在白垩纪应保持一个稳定的古纬度,而在侏罗纪则快速北移,揭示了拉萨地体在~J/K之交的速度减小,与此同时,拉萨-羌塘碰撞发生在~19°N(图1)。
3、结合前人来自于拉萨、羌塘、特提斯喜马拉雅和印度的古地磁数据,揭示了新特提斯洋在~J/K之交的拉萨-羌塘碰撞时期达到最大宽度,其最大宽度不小于~7450 km(图1)。
该项研究的意义在于约束了拉萨地体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的古纬度演化,并以速度变化与碰撞的相关性作为切入点,定量限定了拉萨地体在拉萨-羌塘碰撞前后的速度变化,并定量约束了拉萨-羌塘碰撞的时间、地点和新特提斯洋在此期间的洋陆分布格局。

图1 拉萨、羌塘、华北、塔里木、特提斯喜马拉雅和印度古纬度演化图。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为时间和纬度。如图所示拉萨地体在~J/K之交北向运动突然停止指示拉萨-羌塘碰撞,古纬度演化显示新特提斯洋在~J/K之交达到最大宽度。
上述成果发表于构造地质学国际权威期刊《Tectonics》上:Ma, Y., Yang, T.*, Bian, W., Jin, J., Wang, Q., Zhang, S., et al. (2018). A stable southern margin of Asia during the Cretaceous: Paleomagnetic constraints on the Lhasa-Qiangtang collision and the maximum width of the Neo-Tethys. Tectonics, 37, 3853–3876.
论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pdf/10.1029/2018TC0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