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永健研究员从债的内容出发,对“债物二分”的体系提出挑战。他反思了债的概念,提出在构建法律关系体系时应以“霍菲尔德式法律关系”取代传统德国民法理论中的物债二分。他介绍了“霍菲尔德式法律关系”模式下的四组法律关系,即请求权与义务、自由与无请求权、权利与负担、豁免与无能力,并用该模式分析了债的法律关系和各部门法之间的关联,引出了德国民法理论中物权是人与物的关系,法律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而物权是法律关系的矛盾,以此论证“霍菲尔德式法律关系”的优势。张永健研究员指出,将损害赔偿之债作为一种独立的债,而把债仍置于法律关系体系中具有讨论的余地。他认为,德国民法理论中的损害赔偿之债包含过窄,其中“回复原状”的概念混淆了救济目标与救济手段。
武腾副教授针对我国民法典草案对债之共通内容的规定,以及物权请求权与债权请求权的关系发表了看法。殷秋实博士认为,民法典草案合同编的编纂方式着重于描述典型的原因,并提出“债物二分”是从法律效果出发的,便于法律适用。徐建刚博士结合“霍菲尔德式法律关系”的不圆满性、物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分享了认识。在场同学与张永健研究员就法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