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坛现场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出席论坛并致辞。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致辞
张淼书记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在这关键时刻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正当其时。本次论坛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的主题进行研讨,这是北京理论建设的传承,也是北京培养中青年理论人才的传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青年都是关键的力量。在一代代革命先驱不懈奋斗下,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复兴梦距离我们越来越近。越是此时越不能懈怠,越需要广大青年接过历史的接力棒。首都社科理论工作者,承担着理论研究、阐释宣传、咨政建言,人文社科普及和教育培养当代青年的重任,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首都中青年社科理论工作者一定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接续传承,不辱使命,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续写新时代青春新篇章。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致辞
陈文申书记在致辞中表示,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奋斗,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生命力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年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形成了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是青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和传播工作是我们的责任。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在着力完善以马克思学院为主战场的思政课的基础上,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的全方位育人环境,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大爱之心把学生的专业实践同社会公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开办了“光明影院”,参与到国家精准扶贫等重大活动当中。通过实践活动,广大师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同时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本次论坛邀请了六位主旨演讲嘉宾,聚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的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和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开展研讨交流。

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主题演讲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教授做了题为“让青春中国永葆青春”的主旨演讲。他从“古老中国的新青春”“创造青春之中华”“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 新中国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新的中国是奋斗的中国,也是学习的中国,探索的中国。他强调,青春之我能不能永葆青春,青春之中国能不能永葆青春,根本上要看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奋斗。

北京大学韩毓海教授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教授做了题为“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的主题演讲。韩毓海以19 世纪重大发现之一的细胞学为切入点,论述了青年作为社会系统中最活跃细胞的重要作用。随后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新中国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并以长征等鲜活的实例印证了环境在青年力量锻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不忘初心的重要内涵就是担当和落实。通过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对比,他分析了抵抗力的真正含义,指出抵抗力是人们在应对高度反常环境中锤炼出来的一种能力,青年人最可贵的就是保有这种能力,为青春的理想永久奋斗下去。

中国传媒大学高晓虹教授主题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院长、教育部“****”****、“****”教学名师高晓虹教授做了题为“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主题演讲。她结合“光明工程”“文化短视频”“花窗设计”和“中国媒体优秀海外雇员短期访学”等实践教学案例,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个方面,阐述了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她认为,文化的传承尤其是优秀文化的传承需要使用科学的传播手段去向广大青年普及和宣传。在实际教学和公益文化活动中,实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有利于号召青年把微薄的个人力量凝聚起来,改造和改变中国。

中共中央党校辛鸣教授主题演讲
中共中央党校辛鸣教授做了题为“不忘初心的政党逻辑”的主题演讲,他从初心背后是政党的基因身份、党的共产主义信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决定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三个层面对不忘初心的政党逻辑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他呼吁以青春的心态,以青春的决心,以青春的行为,来让中国共产党更加青春,让中国共产党引领和创造一个更加青春的中国。

清华大学副教授李蕉主题演讲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蕉副教授、全国青教赛一等奖获得者做了题为“不忘初心: 新时代思政课的入脑入心”的主题演讲。她分享了自己从事思政课教学十年来的思考和经验总结,从思政课入脑入心的难点、思政课新时代的改革需求、思政课入脑入心的策略路径等方面详述了思政课如何从“祛魅”到帮助学生完成价值重建的过程。内容翔实且极具启发性。

中央团校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教研部副主任王冬梅副教授
中央团校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教研部副主任王冬梅副教授做了题为“新时代的青年工作与青年使命”的主题演讲。王冬梅从青年工作和青年使命两个角度对当前中国青年的新风范进行了解读。指出青年工作现在已经是党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的工作。青年的使命需要明确把握三点:明大理、担大任、怀大德。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主持论坛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他总结到,六位专家结合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现实实践,奉献了精彩演讲,分别从党史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政党逻辑、思政课堂、新时代青年观等不同角度,阐释新时代如何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专家们的精彩演讲迎来了阵阵掌声,参会的师生纷纷表示,这是一场高水平的论坛,对当代青年的成长、工作和学习具有极大的启发性。

参加论坛领导、有关专家等合影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孙守光教授,我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作平教授等领导,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代表,各相关高校“百人工程”****和宣传部负责人,师生代表以及首都媒体记者200余人参加论坛。
我校科学研究处接到本次论坛的承办任务之后,迅速组织团队准备工作方案,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提出了具体要求。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团委、首都传媒经济研究基地等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师生参与了论坛筹备并参加了本次论坛。
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实施二十多年来,“百人工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高层次的理论人才和理论名家,为北京的理论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论坛作为“百人工程”****和青年****交流学术研究成果,研讨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的重要平台,自2007年推出以来,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3届。
(编辑 王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