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至5日,由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研究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部(处)共同组织的“关注生命的尊严——对话医学青年”活动在我校成功举办。
活动邀请相关医学领域的专家、****,以“关注生命的尊严”为主题,面对我校的医学生和教师们,对“安宁疗护”等关涉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的话题展开了深刻而热烈的探讨。我校党委副书记刘芳教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教授,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理事长李义庭教授出席活动并致辞,活动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杨淑敏教授主持。

关注生命的尊严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芳教授指出,社会进步促使我们越来越关注生命终末期。关注生命的尊严,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话题,而作为医学教育者,我们更应该走在社会前列。当前,针对生命终末期的安宁疗护已经大踏步向前迈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作为医学高校,应进一步探索从学科建设角度推动安宁疗护的建设和发展。刘芳书记还提到今天只是一个开篇,下一步还将继续向前推进对生命潜能和生命价值的教育,它将对医学生深刻认识生命的意义起到重要作用。
首钢医院院长顾晋教授从一位医者角度,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个故事。通过这些故事,顾晋院长提出,让患者没有太多的痛苦、恐惧、牵挂、遗憾、有足够的尊严,更应该是医师的职责。对于终末期患者,应当多些陪伴、多些理解、多些心灵的沟通,让生命的最后时光没有遗憾、没有痛苦,留住美好。医者应该更多地去思考手术的意义和手术的初衷,而并不是仅仅为了治病才进行手术。顾晋教授一直很关注医学生和青年医师的成长,他提到医学生不仅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应该在学生时期增加对医学人文的教育。相较于发达国家,我们的医学人文教育还有很大差距,要追赶世界更应该从医学生和青年医师的教育开始。
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理事长李义庭教授指出,生命虽长度有限,但生命也有其宽度和高度,它体现在生命的质量、生活的责任和生命的温度,希望每个人都能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安宁疗护关注的是生命终末期,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三级综合医院为指导、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半径以及专科医院为依托的六位一体的国家政策已经给出指导。



关注生命之美
北京老年医院院长王宇教授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向医学生分享了从一位一线急诊医师成长为一位医院院长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以及自己对安宁疗护的认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杰教授从器官移植和遗体捐献的角度,谈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方式,谈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器官捐献者和遗体捐献者的尊重。反思医疗意义,尊重生命尊严。本次活动还特邀胡亚美院士的学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主任马晓莉教授与医学生面对面讲述胡亚美院士生前的点点滴滴。胡亚美院士一生为医为师,不仅完美诠释了大医精诚、为人师表的深刻内涵,在她逝世后将遗体捐献,更体现了至高无上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胡亚美院士的故事让医学生更加懂得如何去尊重生命、敬佑生命,传递人间大爱。


关注生命教育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北京医学伦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杨淑敏副教授;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研究分会秘书长张振宇;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研究分会秘书、北京老年医院李晓燕;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研究分会委员孙莹炜副教授;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副秘书长、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尚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学系主任、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研究分会委员焦光源副教授;北京医学伦理学会安宁疗护(临终关怀)研究分会秘书、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向珍等青年****,从临终关怀、生命教育等方面与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对生命文化与安宁疗护的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哲学维度阐释如何辩证地看待生死问题,提出开展生命教育应该从青少年开始,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教育框架。

学生感言
两天的活动引发了同学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有同学说,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生命是一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课程,生命教育是我们亟待补齐的板块。安宁疗护带我走进了一个新的领域,带我看到了日常生活中所看不到的一个个家庭的疼痛。希望生命教育和安宁疗护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希望每一个生命都能在走到终点前体面、有尊严。有同学说,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陶渊明说:“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曹植说:“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人生短暂,生命尊贵。通过参与两天的论坛,让我了解了生命的双重性,重新审视了生命的尊严与生命的价值。
(尚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