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劳凯声教授、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缪建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志勇教授与边玉芳教授、北京大学文东茅教授与刘继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沈杰校长担任专家组成员。我校党委书记孟繁华教授、副校长雷兴山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张彩云常务副主任等领导出席并讲话。《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政协报》《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人民网》等媒体代表,北京海淀区、四川青羊区、广西防城港市、江西弋阳县等实验区代表,以及子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师生逾300人参加。我校社科处处长赵新峰教授、专家组组长谢维和教授分别主持会议。
孟繁华作会议致辞。他对与会专家和嘉宾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结合我校实施的“攀登计划”“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对课题实施提出要求和期待。
张彩云代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向康丽颖团队表达祝贺,并提出要以“五度”促“五好”的项目实施要求,希望课题组能在康丽颖教授的带领下,最终交上满意答卷,切实服务国家重大决策需要。
在课题论证环节,首席专家康丽颖教授汇报了课题选题依据、研究设计、工作基础、团队介绍、预期成果和研究计划。中国教育学会高书国研究员、江西师范大学吴重涵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蔡春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杨雄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赵新峰教授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分别进行补充发言。
课题论证专家对课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意义和建议,并一致认为:该课题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背景下,切合“双减”、《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等重大政策法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涵。课题研究设计合理,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方法适切,遵循“问题导向—国际视角—理论创新—机制建设—本土行动”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检验路径。
雷兴山总结发言。他代表课题组向论证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并从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协同攻关、潜心科学研究三方面提出要求,期待课题组秉承“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奋斗精神,努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不断提升科研服务能级和社会贡献力。
据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域的国家级重大课题。课题围绕如何构建我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一根本问题,从理论、政策、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探究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价值追求、路径选择和机制创新,力图构建权责清晰、层次合理、合作高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并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