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导师介绍

中国地震局 /2010-05-1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导师队伍实力雄厚,年龄结构合理,拥有学术造诣深厚、贡献卓著的两院院士5 人,还有30多位年富力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生指导教师,正悉心指导和培养学生。这些导师目前均活跃在我国地球物理学、工程地震学、地质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领域,近年来,他们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即 973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国家科委攀登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以及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和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 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导师们均科研任务饱满,经费充足,为研究生在学期间参与科研实践、锻炼独立工作能力、培养 创新精神提供了有力的科研条件保障。

胡聿贤院士简介

胡聿贤,男,湖北武昌人,1922年10月生于北京 ,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留学,1952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历任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86年调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曾连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担任《国际地震工程和工程振动》等期刊的编委。

胡聿贤院士 是我国地震工程学奠基人之一。在 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估计、 地震区划及小区划、 场地条件影响和震害估计等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工作 。他首先提出了“震害指数”法用来度量场地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亲自主编了我国第一个“核电厂抗震设计规范”和“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均已正式颁布实行,成为正式国家标准。共出版和发表论著 100余篇(部),其代表性著作有:《地震工程学》、《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其中《地震工程学》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他主持承担的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199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已指导和培养了几十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曾融生院士简介

曾融生,男, 1924年8月出生,福建平潭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曾任国际岩石圈计划中的岩石圈构造组成委员会委员,可控源地震学国际委员会委员。近六十年来,主要从事地球内部构造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 对于开辟我国地球深部构造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率先对我国柴达木盆地深部构造开展研究,取得新的进展;曾先后 在云南、唐山等处研究震源区的深部构造,对强震的发生和孕育过程提出新的认识;在探测唐山和华北盆地的深部构造基础上,提出华北张性盆地及强地震发生的动力学模式;重视地壳精细结构的探测和研究,率先提出在我国开展深地震反射计划,并在唐山、邢台地区进行了深地震反射试验,取得突出研究成果。 1990 年主持编成了《中国大陆莫霍界面深度图》,该图在我国深部构造的研究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近年来 主持承担中美合作项目“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研究”。

曾融生院士多年来共发表数十篇(部)论著, 代表性专著为《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 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共指导培养了 20 余名博、硕士研究生。

陈运泰院士简介

陈运泰,男,中共党员,广东潮阳人, 1940年8月出生于福建厦门,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历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际数字地震台网联合会(FDSN)副主席,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名誉所长,IUGG执行局委员,AOGS执行局委员与固体地球分会主席,中国科协第六届常委,《地震学刊》(JOSE)等多份核心期刊的主编或编委。

主要从事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七十年代开创我国震源物理过程的研究工作,八十年代,在地震震源动力学理论的研究中对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积极倡导和从事数字地震学研究,在开展天然与人为地震的近震源观测与研究、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资料反演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著 170余篇(部), 代表性著作有《地球物理学基础》、《数字地震学》等。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获卢森堡大公授予勋章, 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0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1981年任硕士生导师、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以来,培养了40余名研究生,其中包括两名伊朗博士生和德国、罗马尼亚等国的博士后。

陈顒院士简历

陈顒,男, 江苏宿迁人, 1942年12月出生于四川重庆,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物理系。历 任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 IASPEI 地震预测和灾害委员会主席 、国际地震中心( ISC)执行理事。现任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 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1998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0年 当选第 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一直从事地震学和实验岩石物理学研究工作。开展高温高压下岩石物性实验研究,发展了测量岩石变形的激光全息技术,研究了应力途径对岩石性质的影响。曾在美国从事岩石热开裂和核废料处理研究,发现的岩石热开裂现象已被应用于核电站的安全性监测。 90年代以来,致力于地震预测和地震灾害研究,领导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学会(IASPEI)和国际地震工程学会(IAEE)的一个联合工作小组将地震学、工程科学和经济学结合在一起,进行全球地震灾害预测研究,首次编制了全世界地震危险性和地震灾害损失图。该图已被联合国等机构用于减灾规划。近年来,正 开展城市地球物理学这一新学科的研究。多年来,共出版专(译)著 10 余部,发表论文 100 余篇。代表性论著有:“岩石物理学”、“分形几何学”等。先后培养指导了数十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陈棋福简介

陈棋福,男, 1964年10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第三研究室主任。

先后从事震情分析处理程序的研制、分析预报、震害预测、三维结构定位等地震学应用研究。曾主持完成中国地震局“八五”、“九五”重点课题以及地震基金课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现负责承担着科技部社会公益性项目,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973),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8篇,出版专著一部。1999年12月至2000年12月赴国际地震中心开展协作研究。1997年入选地震局跨世纪科技人才培养系统工程,1997获得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地震局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4次,多次获地震预测研究所和省市地震局科技进步奖。现负责承担着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技部社会公益研究项目等科研课题。

丁志峰简介

丁志峰,男,中共党员。 1962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阜宁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学专业。1982年2月—1983年8月在江苏省地震局工作。1983年8月考入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所工作,1999年12月在该所获博士学位。2000年聘为研究员,现任第八研究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IASPEI中国委员会秘书长。担任 中国地震局“十五”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分项目“城市活断层探测”首席专家。

主要从事地球深部结构研究,利用地震波资料在对青藏高原上地幔横波各向异性、三维速度结构的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研究成果。曾负责主持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学联合基金、国家科委“九五”攀登预选项目子课题、科技部社会公益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中—意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 30多篇科研论文,其中5篇被SCI收录。作为主要骨干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荣获“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奖,入选“中国地震局跨世纪人才工程”、“中国地震局新世纪优秀人才百人计划”人选,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2002年获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高孟潭简介

高孟潭,男, 1957年2月出生于天津,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984年在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1获博士学位。现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副主任,国家地震安全性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地震学报》等多个期刊编委,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咨询专家。

主要从事工程地震与地震区划方法研究、区域和全国尺度地震区划编图、城市地震小区划和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评定、地震活动性模型研究和地震中长期预报理论和应用研究、抗震设防基本问题研究、地震损失估计方法研究、地震波动研究、地震仿真网格研究等工作。作为编委会成员,参加编制了《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 1990)》,作为常务副主编组织编制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993年以来主持承担科技部973项目课题、科技部公益性项目、中国地震局重大项目等10余项。共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研究计划和研究报告1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4次。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年被评为国家地震局科技新星,1998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共指导和培养研究生18名,其中毕业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4人。

高原简介

高原,男, 1964年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

从事地球物理基础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是数字地震学。研究工作涉及到剪切波分裂与地震各向异性、震源性质、地震活动性、波形数据分析和岩石实验等方面。 2000年以来,主要开展剪切波分裂与地震各向异性研究。曾主持承担或主要参加了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科技部科技攻关、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多项。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40多篇。2000年以来,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中文9篇、英文5篇;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3篇、合作发表论文5篇,其中被SCI收录文章6篇。1998年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留学一年。2002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一年博士后合作研究。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并多次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做短期访问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曾获1997年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4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三等奖。目前正承担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个国家级科研项目。

葛洪魁简介

葛洪魁,男,中共党员 , 1963年9月出生于山东德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1989年硕士毕业于石油大学,2000年毕业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7年5月-1998年5月在美国莱斯大学和休斯顿高等研究中心访问学习。曾在石油大学(华东)任教,教授、石油工程学院院长。2003年底调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任三室主任。兼任石油大学(华东)兼职教授,《石油钻探技术》编委,中国IODP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深部岩石力学委员会委员、高温高压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为实验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学及岩石力学及石油工程。主要包括中尺度地球物理实验、岩石物理及力学特性的实验与模型研究、地震孕育发生的力学机制与前兆、海陆联合地壳结构探测、地球物理资料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等。负责完成“八五”国家攻关项目子课题、教育部教改课题、省部级项目等多项课题。主持承担国家 863 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4 项、科技信息成果一等奖 1 项、软件二等奖 1 项、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省软件二等奖 1 项等奖励。 已培养并毕业硕士研究生 8 人,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 1 人,在读硕士生 1 人。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