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9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乌兰察布东街120号。现有在职职工164人,其中科技人员117人,在科技人员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8人;有博士学位的2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8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21人。
研究方向与任务:以我国的4亿公顷草地为研究对象,以解决草地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草地生产力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以促进我国草业科学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重研究牧草遗传资源与育种,天然草地保护与改良,人工草地建植与管理技术,草地鼠虫病害、雪灾、火灾等灾害监测与综合防控,草地生产力的动态监测与评价,草地综合发展与宏观决策研究;饲草料加工、调制及反刍动物营养;草地改良与牧草加工机械的研制和草产品开发及城市草坪绿化等。
机构设置: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草原所现已形成了科技创新、科技开发和后勤服务保障三个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简称452体系)由办公室、人事处(党委办公室)、科技处、条财处四个职能管理部门和牧草资源与育种、草地生态与监测、草地生产与管理、草地综合发展、草地工程机械五个研究室以及草业科技信息中心、牧草及草产品检测与分析测试中心构成;科技开发体系由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构成;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由后勤服务中心构成。
科技优势: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经过近50年的建设,已成为科研实力雄厚、学科设置合理的草业科学研究基地。承担国家、部门(地区)各类研究项目489项;收集、保存了一批优良、珍贵的草类种质资源,培育出17个优良牧草品种;建立了草地资源信息系统,可以进行快速大面积草地估产、草畜平衡估算和草地灾害评估;建立了草地资源、草类种质资源信息网站;在天然草地合理利用、退化草地综合治理、人工草地的建植与利用、草地保护与减灾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研究制造出适合于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和牧草收获、加工近20种机械。
建所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5项,专利19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发表论文1551篇,出版著作100部。
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草地科学学术期刊《中国草地学报》多次获得各类奖励,并被国内外多种数据库和二次文献收录。
学术交流:先后有美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波兰、蒙古、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专家、学者来所进行访问并就草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方面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所里有多名专家、学者到国外与同行进行共同研究与学术交流。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扩大了我所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
人才培养:截止2011年5月,共培养硕士学位人员151人,其中统招硕士76人,农业推广硕士75人,博士学位人员9人。已成为科学研究工作的骨干,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目前,正在培养的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共计33人。
科技开发:内蒙古中农草业发展有限公司是草原研究所下设的科技开发机构,发挥我所科技优势,利用场站、基地较为完备、齐全的基础设施、设备,以市场经济经营管理模式运作。
草原研究所目前建有1000公顷牧草种子繁育、生产基地和现代化的育苗车间,可以提供优良牧草种子和种苗;建有牧草种子清选车间,每小时可清选牧草种子1500-3000公斤;建有草块加工车间,每小时可生产苜蓿草块4000公斤;建有挂藏室,农机具库,贮草棚,常、低温牧草种子库及一些生产、生活设施。拥有各类喷灌、牧草播种、收获、加工等农牧业机械设备,可以满足牧草种植、生产、加工等作业以及在此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
科技创新支撑条件: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沙尔沁牧草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鄂尔多斯沙地草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农业部呼和浩特农业遥感分中心;旱生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国家多年生牧草种质资源圃;国家牧草基因库;牧草收获机械中试车间。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在草业科技研究领域内不断向着新的科学高峰和目标攀登与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