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章雄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13




姓  名:刘章雄     
性 别: 男  
职  称:副研究员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liuzhangxiong@caas.cn       
个人网页:
课 题 组:大豆基因资源课题组


本人简历:
刘章雄,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本科学习;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1年9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种质资源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7月至今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创新与利用工作。
主要贡献:
在大豆种质资源的收集、繁殖与创新、种质资源抗旱评价与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绩。筛选出一批高产、稳产、抗旱的优异种质资源;利用EMS诱变创造突变体1000余份,促进了我国大豆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定位研究;发掘和定位单株粒重、百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QTL40个,生育期相关性状QTL19个。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作为第一的代表性论文发表在Plant Science、PLoS ONE 和Plant Breeding等杂志上。选育了“中黄59”,“中黄71”,“中黄605”和“中黄606”等品种。
获奖成果和荣誉称号:
(1)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本底多样性和技术指标体系及应用, 2009年12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集体奖,二级证书;
(2)大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进化特点,2016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成果奖-杰出科技创新奖,第8名。
在研科研项目:
(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豆驯化性状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变规律研究,任务主持人
(2)转基因新品种重大培育专项子课题:耐旱、耐除草剂、优质基因及其基因操作的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研究及其应用,子课题主持人
(3)北京市课题:高油大豆优异新种质创制与突破性品种选育,子课题主持人
主要论文和著作:
(1) Liu Z X, Li H H, Fan X H, Huang W, Yang J Y, Wen Z X, Li Y H, Guan R X, Guo Y, Chang R Z, Wang D C, Chen P Y, Wang S M, Qiu L J,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tic dissection of nine agronomic traits in Tokachi nagaha and its derived cultivar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Plant Science, 2017, 256, 72-86.
(2) Liu Z X, Li H H, Fan X H, Huang W, Yang J Y, Li C D, Wen Z X, Li Y H, Guan R X, Guo Y, Chang R Z, Wang D C, Wang S M, Qiu L J.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genetic dissection of growth period traits in soybean (Glycine max) using association mapping. PLoS ONE, 2016, 11(7): e**. doi:10.1371/journal.pone.**.
(3) Liu Z X, Li H H, Fan X H, Huang W, Yang J Y, Zheng Y H, Wen Z X, Li Y H, Wang D C, Wang S M, Qiu L J, Selection of soybean elite cultivars based on phenotypic and genomic characters related to lodging tolerance, Plant Breeding, 2017, DOI: 10.1111/pbr.12495.
(4) Song J, Liu Z X*, Hong H L, Ma Y S, Tian L, Li X X, Li Y H, Guan R X, Guo Y, Qiu L J. Ident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of loci governing seed coat color by combining association mapping and bulk segregation analysis in soybean. PLoS ONE, 2016, 11(7): e**.doi:10.1371/journal.pone.**. (*equal contributor)
(5) Wang X B, Liu Z X*, Yang C Y, Xu R, Lu W G, Zhang L F, Wang Q, Wei S H, Yang C M, Wang H C, Wang R Z, Zhou R, Chen H Z, Chang R Z, Qiu L J, Stability of growth periods traits for soybean cultivars across multiple locations.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6, 15(5): 963–972. (*equal contributor)
(6) Liu Z X, Li J, Fan X H, Htwe N M P S, Wang S M, Huang W, Yang J Y, Xing L L, Chen L J, Li Y H, Guan R X, Chang R Z, Wang D C, Qiu L J. Assessing the numbers of SNPs needed to establish molecular IDs and characteriz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soybean cultivars derived fromTokachi nagaha. 2017, The Crop Journal, Doi:10.1016/j.cj.2016.11.001.
获得专利:
(1)表面活性剂与超声波协同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的方法及其应用(ZL 2013 1 **.7),2015年8月获国家发明专利,第4名
(2)一种植物耐盐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L 2008 1 **.5),2011年10月获国家发明专利,第5名
(3)一种植物耐逆性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ZL 2008 1 **.X),2012年8月获国家发明专利,第5名
审定品种:
(1)中黄59,2011年北京审定,第2
(2)中黄71,2013年北京审定,第2
(3)中黄605,2017年北京审定,第2
(4)中黄606,2017年北京审定,第2
(5)中黄56,2010年国家审定,第3
(6)中黄57,2010年国家审定,第3





相关话题/作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