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考试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
三、考试方法:闭卷考试
四、考试时间:3小时
五、试卷结构:总分:150分,其中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80分。
六、参考书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一、考试范围
考试的基本要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内容,主要考察考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考察是否具备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应用的专业理论素质。侧重对理论本身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掌握,它所考察的知识点,都包含在所指定的参考书之内。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纲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科学内涵、历史进程、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主要内容、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内容和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4、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重大意义。
5、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基本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2、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13、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二、试题类型: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50分,论述题80分。
1.考试试题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即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
2.名词解释题要给出概念的正确含义,准确完整。简答题是简要阐明某个观点或原理。论述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批判性地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文字表达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