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双边及多边比较理论与实证研究
文献类型 | 学位 |
作者 | 柏满迎[1] |
机构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授予学位 | 博士 |
年度 | 1999 |
学位授予单位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所属部门 | 经济管理学院 |
语言 | 中文 |
关键词 | 购买力平价;双边比较;多边比较;劳动生产率 |
摘要 | 该论文的研究主体分为理论和实证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际比较中两个最主要的框架体系生产方法与支出法分别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并比较该方法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2)该论文对关于线性齐次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的一致性关系的理论研究做了简略地综述,并对非线性齐次生产函数的情形给出了该文作者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就函数而言还仅限于线性齐次生产函数,为该文将把研究范围扩展到一般(包括非线性和线性两种情况)齐次生产函数.并在该基础上获得一个新的数量指数,为作者们扩展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的Jorgensen方法提供理论依据.(3)该论文借鉴和阐述了国外关于指数的公理化体系,探讨了指数的若干条检验准则以及该检验准则与国际比较之间的关系.此外,对一些常用和著名的指数或购买力平价参照文中列出的检验准则给出了一定的评判.(4)在进行国际比较问题研究中,人们经常使用著名的G-K系统方法,然而关于该方法是否存在唯一的正解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问题.该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地探讨,从新的角度出发,获得了关于购买力平价国际多边比较中G-K方法的唯一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若干个等价条件,并指出了前人论证该问题的不足和错误.另外,该文还研究了G-K系统的唯一正解的自动生成问题,并对此作出经济学解释.关于实证部分的研究也分为双边比较实证研究和多边比较实证研究两个部分.双边比较的研究目的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在生产法框架内,作者们估算出以1995年为基准年份的中国与美国制造业全部及其分支部门的购买力平价,并在该基础上获得了中美制造业全部以及分支部门的实际产出、增加值总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双边比较结果.该结果有助于解决关于中国人均GDP的争论,同时显示出用汇率换算中国制造业GDP的结果与用购买力平价换算的结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二,将基准年份的比较结果同中国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结合起来,作者们可以估算出中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从1980年至1996年的动态比较结果.通过中美间的比较结果,从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该论文的多边比较实证研究将以1994年为基准年份对包括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德国、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进行多国比较实证分析,以期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一尽可能广泛的研究.比较将估算出多边意义下的多国购买力平价和国际价格,并以此对上述这几个国家产出和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研究. |
影响因子:
保险与风险管理系
dc:title: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双边及多边比较理论与实证研究
dc:creator:柏满迎
dc:date: publishDate:1753-01-01
dc:type:学位
dc:format: Media: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dc:identifier: LnterrelatedLiterature: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9.
dc:identifier:DOI:
dc: identifier:IS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