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历
[1] 2010.2-2011.8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博士学习
[2] 2007.3-2010.2
韩国庆北大学(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3] 2003.9-2006.8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 | Master's Degree | 硕士研究生毕业
[4] 1997.9-2001.7
四川大学 | 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应用 | Bachelor's Degree | 大学本科毕业
工作经历
[1] 2016.9-2017.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访问教授
[2] 2015.8-2017.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副教授
[3] 2011.8-2015.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讲师
[4] 2001.8-2007.2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Researcher
社会兼职
[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阅人研究方向
[1]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系强子物理组参加J-Lab的基于12GeV电子束、高分辨磁谱仪的核子短程关联(Short Range Correlation)研究,分析3He、4He、12C和56Fe的(e,e'p)与(e,e'pp)反应的实验数据,参与建立核反应后角区中子探测器矩阵。[2] 在日本J-PARC的K1.8束流线上利用SKS磁谱仪+Hyperball-J高纯锗探测器矩阵通过(K-, π-γ)反应成功地进行了lambda超核4He的电荷对称性破缺(Charge Symmetry Breaking(CSB))效应的研究,证实了ΛN相互作用中存在CSB效应,并发现ΛN相互作用CSB效应是自旋依赖的。还进行了lambda超核19F的(K-, π-γ)实验,该实验为了研究sd壳超核的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在日本东北大学参与建立利用机械冷却的由28个高纯锗探测器+PWO反康组成的探测器矩
[3]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进行的裂变物理研究。首次澄清了裂变反应的中子-gamma多重性关联的争议,得到了平均gamma多重性与平均中子多重性的比值随初始碎片质量的变化,得到了平均gamma多重性与碎片总动能TKE之间的关系。该工作对中子和gamma多重性关联的研究对于理解裂变反应机制和中子-gamma发射竞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利用独特的探测器设计进行了裂变碎片电荷分布研究实验,发现了如果对裂变碎片的动能不进行区分,电荷分布的平均宽度随碎片初始质量A*的变大而减小。该工作首次发现同质异位素链最可几电荷数Z随动能的增加而变大。另外,建立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裂变反应关联实验系统,包括微通道板(MCP)、平行板雪崩计数器(PPAC)矩阵、中子探测器矩阵和Kx射线探测器矩阵等。
[5] 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3MV静电加速器上通过近阈质子+7Li反应产生2-90 keV和550 keV的中子利用大型NaI反康谱仪进行了56Fe和57Fe的中子俘获反应研究。该工作得到了中子俘获gamma谱以及核天体演化s过程的种子核56Fe和57Fe的平均Maxwellian中子俘获截面,这对于核天体核素合成网络计算以及宇宙演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6] 在韩国浦项加速器实验室(PAL)的基于100 MeV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白光中子源上进行了Er、Mo和Nb等中子全截面研究,利用R矩阵SAMMY程序分析得到200 eV以下能区中子共振参数。参与分析在美国RPI进行的Gd同位素的中子俘获反应实验数据。参与利用轫致辐射产生的光子进行的一些光核反应实验。参与利用质子和alpha进行的(p, gamma)和(alpha, gamma)反应实验。
团队成员
实验核物理组研究领域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研究领域(1)中高能重粒子核反应研究
(2)超核物理实验研究
(3)裂变物理研究
(4)光核物理实验研究
(5)核数据实验测量
开授课程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开授课程[1]核科学前沿概论
[2]核电子学实验
[3]核电子学
共3条1/1首页上页下页尾页
科研项目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科研项目共0条0/0
论文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论文共0条0/0
荣誉及奖励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荣誉及奖励共0条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