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首席专家杜水生教授报告项目总体规划。他回顾了下川遗址群的学术史,总结了2014至2017年的主要发掘收获。目前初步建立下川遗址群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年代序列,识别出下川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次转变。杜水生表示,下川盆地是一个保存较好、相对独立的山间盆地,可将其看作一个单独的人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探讨盆地内外的物质与文化交流,以复原下川盆地中更新世以来人群的社会特征并探索其文化演变背后的推动力。之后,项目组骨干赵克良副研究员和赵娜博士后分别介绍了目前的工作进展和将来的研究计划。赵克良从下川盆地的古植被研究入手,藉此重建下川遗址的古环境与古气候,为理解MIS 3东亚季风区古人类所处的环境变化和文化适应提供科学依据;赵娜对下川遗址的年代样品开展了光释光年代学研究,结合过去发表的碳十四测年数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参考。
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汇报后,对下川遗址的重要价值、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研究团队的构成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对课题组的工作和后续的设计规划高度评价的基础上,每位专家逐一对开题报告进行了点评,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看法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专家表示,下川遗址是一个重要节点,是从冷期到暖期的时间节点、从华南到华北的空间节点、从狩猎到农业的文化节点。在华北细石器马蹄形分布带中,下川遗址是细石器技术传播的中心,是文化的十字路口,在国际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结合目前在中原及周边地区的发现,下川遗址可以和柿子滩遗址、嵩山地区的相关研究和北窑遗址连成一线,共同谱写古人类自MIS 3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文化演变史。下川遗址上可讨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过渡和华北地区细石器的起源与传播,下可探索华北地区农业起源的滥觞,甚至帮助寻找晋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希望能够加大在周边地区调查力度并适当开展一些考古发掘,寻找缺环;针对性地开展实验考古工作,在石器类型学和人类行为方面取得新的认识。

课题组成员表示收获良多,对各位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的回应和探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将加强关于下川盆地古地貌的研究、充分考虑人地关系的互动;结合碳十四和光释光等多种测年方法,夯实下川遗址的年代学基础;在高质量地完成社科基金委的研究任务外,争取做好研究报告的编纂和出版工作,向学界公开研究成果,推动下川遗址的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