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心理学院是北京师范大学为了加强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为了促进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服务社会,在原心理学系、发展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实体学院。

  历史现状发展目标

  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929年建立的辅仁大学心理系,我国老一辈的心理学家王徵葵、林传鼎、谢斯骏、赫葆源、唐钺、周先庚等都曾在此任教。原辅仁大学心理系的毕业生在发展中国心理科学,培养心理学的新生力量,开展对外交流和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心理学的学术地位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人至今还活跃在学术舞台上。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有荆其诚、张厚粲、陈仲庚、孙昌龄、李美格、孙昌识、姚平子等。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辅仁大学心理系陆续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合并。同年,心理学教研室成立,主任是郭一岑教授,成员主要有彭飞、朱智贤、林传鼎、谢斯骏、伍棠棣、张厚粲、章志光、孙昌龄、薛鸿志、张玉英、李屏西等。1960年,建立心理学专业,下设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教研室,负责人分别为彭飞教授、朱智贤教授。此时,系统开设了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心理学核心课程。60年代初,心理学专业曾招收三届本科生和一期研究生班,林崇德、孟庆茂、郑日昌、郭德俊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当时的学生现已成为我国心理学界的领导力量。十年文革中,心理学专业受到严重的摧残和打击,濒于解体。文革后的1978年,心理学专业迅速恢复了招生,目前活跃在学术舞台的董奇、车宏生、舒华、金盛华、许燕、邹泓、陈英和等中青年学者都是文革后的心理专业毕业生。同时,心理学的师资队伍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调整和补充,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如彭聃龄、陈琦等被派往国外进修学习,一批60年代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回到了母校,他们共同为恢复和壮大心理学专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81年初,北京师范大学正式成立心理学系,由彭飞教授担任第一届系主任。当时,心理系有教职员工20多名。同年,获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朱智贤教授开始招收博士生。1983年,张厚粲教授率先开设认知心理学课程,并与彭聃龄老师等共同组成了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课题组,从而开启了汉语认知研究的先河。同年,朱智贤教授领衔主持了由全国200多位心理学家参与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1984年,张厚粲教授任第二届系主任,同时建立心理系党总支,由程正方任书记。1985,在朱智贤教授的倡议下,成立了儿童心理研究所(1987年更名为发展心理研究所),朱智贤教授亲任所长。同年,建立基础心理学博士学位点,导师为张厚粲教授;成立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张厚粲教授兼中心主任。1986年底,彭聃龄教授担任心理系第三届系主任。1987年,张厚粲教授申请得到我校心理学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汉语认知理解研究。1989年,林崇德教授担任发展心理研究所第二任所长。1990年,获得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导师为冯忠良教授。1991年,心理系和发展心理研究所迁入英东楼,教学、科研和办公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同年年底,郭德俊教授继任心理系第四届系主任。1994年,舒华教授任心理系第五届系主任,心理系开始招收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1995年,许燕接替程正方担任心理系党总支书记。1997年,在董奇教授的提议下,成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并担任所长。1998年伍新春继任心理系第三任党总支书记。1999年,申继亮教授担任发展研究所第三任所长。2000年,车宏生教授担任心理系第六届系主任。

  现状

  为了整合心理学的研究力量,加强心理学的综合实力,经过多方论证和认真准备,2001年11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宣布成立心理学院,下设心理学系、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所、发展心理研究所、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心理研究所,并建立心理学院分党委。学院的首任院长由车宏生教授担任,首任书记由申继亮教授担任。副院长有伍新春副教授、邹泓教授和姚梅林教授,副书记为乔志宏讲师。他们的具体职责分工为:

  院长:车宏生,负责学院行政的全局工作,并分管开发工作副院长:伍新春,负责学院的科研、研究生培养和外事工作邹泓,负责学院的行政、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姚梅林,负责学院的教学工作书记:申继亮,负责学院党委的全局工作,并分管人事工作副书记:乔志宏,负责学院的学生工作和宣传工作

  历经70多年的风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目前我院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已经比较雄厚,初步奠定了进一步腾飞的基础。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我院的心理学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批准),建立了北京市级的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000年批准),拥有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批准)、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批准),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三个博士点,具备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条件。在科研和学术发展方面,我院的发展心理研究所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99年批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2年批准),认知科学与学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0年批准)、教育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网上合作研究中心(2001年批准)、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01年批准)等也以我院为学术依托。同时,我们还利用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的建设经费,建立了学习与教学心理实验室、早期心理发展实验室(1997年批准)和心理测量与评价实验室(2000年批准)等校级重点实验室,具备了较好的科学研究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院的对外交往一直非常活跃,目前我们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芬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尤其是与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系、伊利诺伊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匹兹堡大学心理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系、英国剑桥大学心理系、伦敦大学语言和言语研究中心、纽卡索大学语言学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心理系、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和教育心理系等单位,有长期稳定的课题合作关系。有关研究项目曾得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美国斯宾塞基金会、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等机构的经费资助,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

  发展目标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心理学院的奋斗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艰苦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综合发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心理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五期间应基本完成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与课程教材建设在内的结构性调整,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术探索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为了实现十五发展规划,我们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工作:

  1、调整学科结构,提高办学层次。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在认知心理、发展心理的基础研究和在心理测量、教育心理的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努力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应用研究领域。同时,在强化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硕士生和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使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比例达到2:2:1,并努力提高留学生的比例。

  2、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的改革,建设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批水平高、体系新、效果好、特色鲜明、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名牌和优秀课程,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继续推进并完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重点加强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促使他们早日进入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并产出高质量的成果。

  3、加强科研规划,服务社会需要。要进一步保持和强化我院在语言认知、发展心理和教师教育等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承担更多的国家重大和重点课题,更加实质性地参与国际合作,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政府决策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力发展心理测量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更好地服务教育改革、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4、优化队伍结构,造就杰出人才。以学科调整和专业建设为依据,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更加合理的教师队伍,争取引进3-5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3-5名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选派10-15名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问或从事合作研究,50岁以下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2005年提高到90%.同时,积极创设一流的学术环境,为造就杰出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

  5、改善办学条件,加强硬件建设。努力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奋进的人际环境。十五期间,争取教职工的年均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使大家能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和网络建设,加大学生计算机和图书资料的人均拥有量,努力实现通讯联系网络化、资料储存数字化、管理办公自动化。

  目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领导班子年富力强、锐意改革,全体师生团结奋进、严谨求实,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创造心理学院更加辉煌的明天。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