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辰,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新媒体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生于台湾台中,游历欧美,现扎根于北京。很难用一个词定义他,****、艺术家、设计师、社会活动家、专利发明者……无论哪一个身份,都不能涵盖中国文化对他思想与精神的滋养。
他是跨界“建筑师”,将时尚、建筑、设计、光影、剧场、数字、美学、游戏等领域交互串联,构筑起一个又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不同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创意设计,和社会资源对接、碰撞、融合。他的心愿是,让世界创意更丰富,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走走弯路带来生活趣味
第一次见丁肇辰,是在一个秋日的中午,北京服装学院外的一家餐厅。当一位单肩挎包的休闲装扮男士推门而入时,直觉告诉我们这就是丁肇辰。黑色的棒球帽是他的标志,戴着黑框眼镜,眼神沉静内敛。入座后,我们开始了如聊天般的采访。

前排中为丁肇辰教授
1990年,22岁的丁肇辰赴美求学并获建筑学本科和硕士学位;1994年,手绘建筑设计稿获美国AIA建筑师协会竞赛铜奖;译作《工程师奇想AnEngineer Imagines 1996》入选中国时报、联合报等岛内媒体与诚品书局选书;散文《纸模子欧洲行1997》在台获得“文学艺术基金会”文学奖;1999年建立全台第一个流媒体地图网站……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领域,无不演绎他那颗“不安分”的心。
“我走了一条风景很好的‘弯路’,跨界做了很多非建筑专业工作,更重要的是走过千山万水,最终来到北京,一呆就是15年,让我体验了生命的不同可能。”丁肇辰表情舒展,为当初的决定开心。
2002年,作为台北实践大学媒体传达设计学系的教师,丁肇辰赴沪进行学术交流,这是他第一次来大陆。“上海很现代,很国际化,完全打破了之前的认知,我要看看别的城市。”丁肇辰回忆道。
当年的暑假,他来到了北京。“北京有非常现代的部分,东西方的现代艺术在这里都能生根发芽;北京也有非常传统的部分,脚下的一块砖头、手边的一捧泥土,可能就是千年的历史。现代与传统在这里融合如此完美,这本身就是艺术。”
早在1999年,教育部、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港澳办、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及台湾省学生的暂行规定》。在政策支持下,2002年,丁肇辰报考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开始攻读文学博士。2007年,作为北京市专项引进的高级人才,丁肇辰入职北京服装学院,并成为北京市在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引进的第一个台湾籍人才。2019年,他负责的数字媒体艺术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前不久,以丁肇辰等五人作为带头人的“基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新媒体本科育人团队”,被北京市教委评为2021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我去过很多国家,国外有很多朋友,他们生活安逸。我在那里,无论成就多么高,但总是感觉缺点什么,一种无力感时刻困扰着我,可能家才是心安的地方。”丁肇辰足迹踏遍欧美各国,最后回到祖国,留在了北京。
在北京,丁肇辰找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空间,“好奇+探索”的艺术天性在这里彻底释放,他追寻梦想,搭建出生命的不同可能。
你来我往构筑设计桥梁
从小在台中长大,丁肇辰对台湾有非常深厚的感情,那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家乡有哪些商店、每条道路朝向,他都能如数家珍。
丁肇辰很客观看待北京与台湾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淀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台湾保存比较完备,但现代化也在不断冲击、破坏台湾的文化沉淀。人口只有2300万的台湾,开展类似“设计马拉松”的创意活动号召力有限。但台湾文创设计起步早,1989年创建的诚品书店,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方式。这些经验帮助丁肇辰在两岸间取长补短。

丁肇辰(右)陪同北京服装学院校长贾荣林(左)参观北服本科生毕业展
“大陆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土壤在这里,虽然高校创意设计起步晚,但进步很快。北京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深厚文化沉淀,资源吸引力强大。而艺术是大家合力完成的个人表达,碰撞融合才能创新发展。”丁肇辰说道。
2014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丁肇辰设计策划了“两岸青年助推计划”板块,助力海峡两岸的青年设计师加强交流交往、提升创新能力。据他介绍,“两岸青年助推计划”借鉴了台湾在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赛事推广、创意培训、助推项目、报名支持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和鼓励青年设计师问鼎国际设计大奖。
2019年初,丁肇辰作为大陆组织者之一,携手台湾相关高校一起开展了京台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征集活动,两岸28所大学的设计学子纷纷参赛。他回忆道,“仅仅一个月时间,便收到来自大陆及台湾共计400余件作品,其中不乏相当优秀、创意十足的各式Logo设计,我非常满意!同学们历时一个月完成的作品令我感到很震惊,用时之短及完成质量之高皆出乎我意料。当时非常希望每一位参赛选手都能获得名次,因为可以看出每一件Logo设计都是用心完成的作品。”

丁肇辰至今还记得在活动现场给两岸青年的寄语,我的期望是通过这个活动,能够让两岸学子彼此更加“互利互信”。“互利”,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的交流而已,更重要的是两岸青年都从这次活动中增加对彼此的了解。此外,我认为“互信”也非常重要,要让两岸青年认同彼此是一家人,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创造彼此间的默契和信赖,这样才能使两岸青年的未来更具有发展性。在丁肇辰看来,每一次活动都是一个契机,让两岸的优秀学子们有了更加深刻的沟通。
“建筑师”首先要考虑社会需要,根据需要构建模型,然后落地实施。在两岸之间搭建艺术沟通的桥梁,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尤其是青年交流,是我的责任,因为我是两岸交流的参与者、受益者,我也希望现身说法,带动更多的台湾青年到大陆发展。”丁肇辰认真地说。
时至今日,丁肇辰一直在为搭建两岸艺术沟通的桥梁、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桥梁而努力着
跑来跑去推动中国创意之美
21天集结、11个国家(地区)、76所高校、3万观看量、300位工作坊报名学员……
这是刚刚结束的“2021设计马拉松”,一个极具创新性的国际设计工作坊。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六届。作为“设计马拉松”的策划者,丁肇辰发挥在时尚趋势、建筑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娱乐等领域跨界沉淀的优势,搭建一个可以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张开创意的翅膀,天马行空,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设计创作的舞台,并让这些创意最大程度服务人类美好生活。今年的主题是“设计可持续的福祉”,即“可持续的幸福感是在不再破坏他人、环境或未来几代人的情况下,为个人、社区或全球福祉做出贡献的幸福。”

“设计马拉松”是丁肇辰将中国创意之美带到国际舞台的一个创意。自2003年开始,他一直在学术交流领域引导大量的企业与学术人脉资源碰撞融合,与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瑞士、英国、韩国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校代表交流合作,分享设计成果。
“我们国家自古就是传统工艺强国,中国人是有设计基因的,但是需要文化来支撑,对自己的文化有很强认同感的时候,设计就会回归。”丁肇辰分析道。
2009年4月,丁肇辰将“数字娱乐节”带到具有50年历史的米兰设计周,在米兰达芬奇科学博物馆展开为期一周的学术论坛、工作坊、时尚表演、展览等活动,成功将北京服装学院的教学及国际合作成果呈现在米兰这个世界时尚舞台上。
2010年,丁肇辰利用米兰世博会学术项目的机会,成功推荐5名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的优秀设计师到米兰理工大学,研读新科技纺织品大师课程,让中国青年设计师在国际舞台上,直接与国际设计大师面对面对话。2013年,丁肇辰成为唯一在设计领域担任米兰理工大学全球****的中国人。
中国创意走出去,传递的不仅是一种思维认知,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发展的呈现。如丁肇辰所言,他是全球探索者,从美国到欧洲、从建筑设计到新媒体交互设计,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设计理念,但世界创意舞台同样需要中国文化的力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思维方式的创意设计进行碰撞融合,才能让生活更美、让世界更美。
从台北出发、到欧美游历、再到北京扎根,丁肇辰每一个足迹,都在沉淀创意的养分,他将多年积累的宝贵学术资源带给身边的师生们,也将中国文化和创意带出国门,搭建中国创意之美全球绽放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