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以北京市常见绿化树种为对象,利用洗脱称重法对树干,树枝和树叶不同器官吸附的空气颗粒物进行定量比较分析,进一步揭示树木减少空气颗粒物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非水溶性颗粒总量和分布,水溶性离子的积累质量和组成在各植物器官上表现出差异。非水溶性颗粒的平均积累能力由小到大为叶片蜡质层、叶片表面、多年生枝条表面、一年生枝条表面和树干树皮表面。其中,树干树皮表面倾向于积累最大比例的大粒径颗粒物(10~100μm),而树枝表面和叶片表皮蜡中积累的细颗粒物(0.2~3μm)比例最大。树干表面对水溶性离子的积累能力小于叶片和枝条表面,但叶片表面积累的硫酸根和硝酸根含量分别是枝条和树皮表面的2.2和6.0倍。
研究成果“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 accumulation on trees: A comparisonof boles, branches and leaves”已发表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类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最新影响因子:6.395,五年影响因子:7.051,中科院一区),北京林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我校水保学院余新晓教授为通讯作者。
该工作得到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专项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19.04.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