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10日,由挂靠我校森林培育学科的中国林学会森林培育分会主办、福建农林大学承办的“第十九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人工林高效培育高峰论坛”在福州举行。会议主题为“人工林高效培育与生态保护修复”,议题包括人工林高效培育与生态保护修复,人工林高效培育与林业产业发展,先进林木种苗培育的理论与技术,人工林高效培育的理论与技术以及人工林培育与天然林培育的协同。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守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司长赵良平、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李冬生、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郑郁善、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谢再钟及来自全国65家单位共32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上,还为年度“沈国舫森林培育奖励基金”获得者(2名青年教师和5名研究生)进行了颁奖。

沈国舫院士在大会上作主旨报告。他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可持续综合经营的战略思考》为题,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和要点入手,从多方面论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践行方法、保护和利用兼得的措施。沈院士对当前践行“两山论”的一些倾向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看法和建议,强调“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可恢复和可更新的弹性,使之能持续发挥功能,产生效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义,也是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实质内容,更是‘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应有之义。”
张守攻院士提出了中国林业发展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强调将森林类型划分为商品林、公益林与兼用林的重要性,提出困难立地造林中需考虑立地水分承载力、乔灌草的复层及丛状布局水平镶嵌的结构优化,目前林草结合可采取饲料灌木与草带状镶嵌布局、饲料灌木嫩枝利用等方式。
赵良平司长指出要从思想层面上、技术层面上、协同推进机制上进行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生态系统修复与水资源承载有很大关系,旱区绿化要注意以水定林,不可片面追求造林的规模和速度,尤其注意挑选耐旱、固沙树种,科学推进旱区绿化;同时要规避当前城市绿化存在的树种单一化、引入过多外来树种等问题,要做到科学绿化。最后赵司长还指出生态系统修复中应关注自然生境保护、种苗有效衔接、人的健康问题等问题。
赵忠教授以《黄土高原人工林景观化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为题,讲述了黄土高原森林景观现状、森林景观经营化理论以及森林景观优化配置的研究成果。建议可运用以遥感技术和森林景观-土壤-微生物互作理论为基础的森林景观化经营理论,优化景观配置,打造可持续稳定的黄土高原森林景观优化方案。我校马履一教授分享《京津冀生态圈森林植被构建与质量提升关键的技术与示范》,项目开展26年,在都市绿化精准节水管理、典型困难立地森林植被构建、人工林定量化多功能精准抚育等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率先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示范。郑郁善教授以《福建柏良种壮苗和栽培技术研究》为题,介绍了福建柏特性和用途,良种资源收集和良种繁育,壮苗培育、造林和混交林经营技术,为其他树种的培育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模板。
27个学术报告内容多样,既有混交林培育、天然更新障碍机制等方面的传统内容,也有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木材物理力学、城市生态学等交叉融合剖析森林培育机制的新内容。学术报告在技术就绪度与森林培育技术体系形成,区域气候变化下华北落叶松林生长响应和桉树适生区变化,不同人工林培育技术措施及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对土壤微生物和根系等的影响,资源树种青钱柳、西南桦、四照花等树种的培育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反响强烈。参会代表在认真聆听报告的同时也积极提问,学术交流气氛浓厚。大会共收到102篇论文,评选出14个优秀学术报告和38篇优秀学术论文。

会后,与会代表前往福建省长乐大鹤国有防护林场考察了沿海人工防护林。该林场建于1964年,主要植被为人工造林形成的木麻黄、湿地松林,以及相思、黑松、黑荆树等纯林和湿地松-柠檬桉针阔混交林。福建省已经建成了覆盖全部海岸线的人工沿海防护林体系,涌现出东山岛谷文昌县长等一批造林绿化的先进代表。
据悉,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已经成为中国林学会的品牌学术活动之一。森林培育分会连续多年获得“年度优秀分支机构”和“学术交流优秀分会”等荣誉称号,而在今年中国林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森林培育分会凭借着其超强的凝聚力和学术交流能力被评选为“2014-2019先进学会”。(A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