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0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建于1952年,经近五十年的发展,现有十一个学科,其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另有“生态环境工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结构工程”、“自然地理”、“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复合农林学”、“工程绿化”和“山地灾害防治工程”十一个一般学科;学院内设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日合作黄土高原治山技术培训中心、水土保持研究所、荒漠化防治研究所、和土地资源环境与肥料技术研究所,中国荒漠化防治培训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生态环境技术中心等实验室及科学研究所。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等学术团体也挂靠在本院。
近五年来,我院在科学研究工作上不断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理论与高新技术研究中心、高层次水土保持人才培养中心、高层次水土保持人才培养中心、高水平科研成果集成转化和示范推广中心,本领域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中心。特别是“十五”以来,随着科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学院的各学科紧紧围绕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通过对我国北方风沙区、黄河中上游和长江上游建立的12个野外试验研究基地,的长期定位观测与试验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坚持科技创新,取得成果显著,共承担了科学科研课题114项,其中国家973重大基础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6项,国家其他重点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11项,省部重大科技计划23项。同时参加了不少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近年来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和一项国家科技合作友谊奖。发表表论文297篇,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科技专著48部。为加快我国水土保持和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提供了示范样板。
学院一直以来,十分重点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参加了21世纪国际森林资源与环境论坛、第十二届世界林业大会、国际山洪泥石流及雪崩防治学术研讨会、中美水土保持研讨会、中日水论坛等国际会议48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120余人次。
学院共接待来自美、加、德、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余人,国内50多个单位200余人,来此进修的学习、讲学及合作研究工作;先后有20多人被派往美、德、日等国学习考察。
主要由我院承担建设、运行和管理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2002年成立以来,一直迅速发展,并与2004年10月以良好的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
我院通过承担的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科技合作等项目,培养了大批学术水平高、科学态度严谨、作风过硬的高级人才,其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与青年学术骨干20余人。水土保持学方向培养出崔鹏研究员(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业生态工程学方向培养出了朱金兆、余新晓教授,荒漠化防治方向培养出孙保平等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出自于本学科。现已成为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领域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近几年,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的培养也是硕果累累,博士后进站7人,已出站2人;博士生入学103人,已毕业42人;硕士生入学170人,已毕业53人。并获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及发明创造奖多项,如刘建军博士后的《森林凋落物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在2001年中国博士后学术研讨会上,脱颖而出,获得了优秀论文奖;张志强、朱清科及胡建忠的博士论文分别于1999年、2000年、2003年获北京林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秦永胜的论文在2001年获北京市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50%以上硕士生考上博士,30%-40%的博士进站,研究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培养出的各类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提高,具有高素质、高水平,有的已在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对学院与国内国际间交流合作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学科加强实验手段与实验室建设,发挥野外试验研究基地长期监测与研究作用,在“211”工程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下,现已建成为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的水土保持实验室和6个野外试验研究基地和2个科技示范区。室内综合实验室设备配备精良,仪器设备状况良好,其管理和运行机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验室建设在2001年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名列前茅,在2001年底顺利完成申请工作,加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行列,并于2004年10月顺利通过教育部的验收,进入优秀实验室答辩行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实验室不断发展壮大,为申请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而努力。
2.相关学科、研究方向在国内外同领域、行业中的地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生态环境工程:
土壤学:
植物营养学: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结构工程:
自然地理: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复合农林学:
工程绿化:
山地灾害防治工程:
二、 制约科学研究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五年,水土保持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科研激励体制不够健全,奖惩措施不明确。第二,各学科间无论是在承担的科研项目上还是研究队伍的人员和实力上都极不平衡,悬殊较大。第三,虽然学院的科研项目较多,但在组成较强的科研团队,申请重大、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急待进一步加强;第四,学院实验室室内大型仪器设备较为陈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院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第五,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急需更多地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来进行合作研究,缩短与世界同类研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