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林业大学]土壤学科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5-21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从198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建立土壤学学科硕士学位授点,至今已有68名硕士研究生毕业。
  
  近4年本学科建设经费50万,掌握的科研经费为200万元左右,人均35万。曾参加了“十五”国家攻关项目,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并获国家教学改革一等奖一项,校级教学改革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3篇论文被sci收录,2篇论文被ei收录。
  
  二、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涉及与林业有关的土壤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研究方向:
  
  1、森林土壤(土壤及森林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及其调节措施,土宜及丰产条件,林业土壤退化及其生态恢复等等);
  
  森林土壤是本学科的主要特色和重要内容。作为林业院校的土壤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是用土壤学科系统、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揭示森林土壤的性质、功能、组成、结构及其演化规律,从而实现森林土壤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经营,使林业生产建设建立科学的基础上。
  
  从本学科80年代建立硕士点以来,面向全国,立足北方,就以下问题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
  
  ⑴、森林土壤的发生分类。森林土壤有其特殊的特点,如庞大的林木根系、特有的森林枯落物及生物类群,因此在发生分类上和农业土壤有所不同。通过对华北地区主要山地的森林土壤的剖面构型、理化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我国和美国的最新系统化分类方案,进行科学的定量化分类。经过研究,纠正了过去分类系统中的一些误区,如是否存在褐土的问题,曾得到已故著名土壤学家李连捷院士的高度评价。通过以上研究,为林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⑵、森林土壤生态。通过对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森林土壤种子库、林地空隙、粗木质残体等的研究,探讨不同干扰因子对森林生长、演替和更新的影响,从一些崭新角度寻求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机理和途径。已在东北汪清林业局、北京市西山地区取得了有影响的研究进展,2002年通过北京市鉴定。
  
  ⑶、森林土壤和全球变化。森林土壤和大气进行着频繁的气体交换,特别是一些温室效应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研究这些气体在土壤中吸收或释放的机理,并监测其排放通量和影响因素,认清了森林土壤和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及全球变化的关系,从而采取科学的调控措施。通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有所突破。
  
  2、土地资源调查和管理学(森林土壤及开发性林业土壤资源的类型、成因、特征、生产力、区划利用和培肥管理);
  
  土地资源的调查、管理和利用,要求有其它技术科学的支持。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发展,研究林业土地资源区域分异特征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本研究方向的主要特色。
  
  进入90年代以来,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工作。
  
  ⑴、国营林场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
  
  通过对具体基层单位林业土地资源的调查,建立土壤借助3s技术,建立基层国营林场土壤信息系统。从而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和调查。
  
  ⑵、3s技术对土壤景观、土壤侵蚀的动态监测;
  
  针对森林土壤的特点,在突出景观异质性的基础上,对土地资源从景观水平上进行调查和管理。另外,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和长江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的特点,应用3s技术研究土壤侵蚀的监测和预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和重点基金资助。
  
  ⑶、gps指导下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速测仪的研制;
  
  研制开发连接gps接收机与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智能化土壤水分空间分布速测系统,完成gps数据的接收与处理、土壤水分的采集与保存等工作。并应用gis/软件arcview生成了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图,由此来监测土壤水分墒情和指导田间变量灌溉。
  
  林地土壤资源是林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的水平决定着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本学科方向在与林业有关的资源估算、病虫害预报、土壤侵蚀预报等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为林业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土壤水:
  
  土壤和水是土壤物理学的核心,也是我国生产实践中的主要问题。水资源匮乏是困扰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主要问题,如何解决土壤水分的有效转化并进行节水林业是最关键的措施之一。针对我国北方干旱的立地条件,我们进行了以下系统研究:
  
  ⑴、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的水分转换规律
  
  用能量的观点定量描述水分的运动。spac是水分循环的一个通道,虽然介质不同,界面不一,但在物理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系,水分在其中运动的各种过程就象链环一样互相衔接,其水流通量取决于水势梯度和水流阻力。由于spac系统采用统一的能量指标-“水势”来研究整个系统中各个环节水分能量的变化和分布规律,为人们系统定量研究土壤水分的运移及能量转换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研究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土壤-植物水分关系以及“四水”转化都是以spac为基础的。区域水分大循环过程实质上是“四水”的转化过程,只有把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成土壤水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同样,水在土壤中的有效程度即导水和供水特性也决定了植物的吸收效率,因此土壤水分是水分循环的中心,是spac的关键。现已参加国家“九五”和“十五”攻关,在河南黄泛区、宁夏及北京等地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部分成果通过国家鉴定。
  
  ⑵、土壤水分承载力
  
  土壤水分在特定的立地条件下对植被有一定的承载能力,因此只有通过将地下部分供水状况和植物需水特征结合起来,才能提出合理的植被建设容量和有效的水分管理措施。该方向的研究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倾斜项目的资助。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