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政治理论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傅正华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11-13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个人简介
导师姓名傅正华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0407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现任职务/现在职称教授
最后学历研究生毕业最后学位哲学硕士获学位单位华中理工大学
是否留学否留学国别/留学时间/
所属学院政治理论教育学院所属学科法学研究方向1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方向2科技政策与科技管理研究
联系方式13693622718E-mailsfuzhenghua@163.com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小营东路12号政教学院
硕导、博导硕导批硕、博导时间2006年
在读硕士3毕业硕士3在读博士/毕业博士/
参加学术团体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中国软科学研究会
工作简历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乡到湖北省江陵县邓泓大队务农,1977年考入华中工学院自然辩证法专业学习,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1月任教于武汉化工学院马列教研室,1984年调至江汉石油学院社会科学部,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1年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学习,1994年1月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4年11月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1月晋升为教授,2001年3月调入北京机械工业学院人文社科系(现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政治理论教育学院)哲学教研室任教。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及技术市场、技术转移理论研究,在公开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独撰和合著专著10部,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10年参与了科技部技术市场十二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并被聘为科技部技术市场专家;参与起草制定了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价指标体系(试行)》。
承担教学任务(注明硕、本)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公共选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科生公共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专题研究(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学位课程)
在研课题
(项目来源、起止日期、经费数、承担任务)1.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与研发机构对接模式研究(北京技术交易促进中心,2011.9-2012.9,10万元,项目主持人)2.技术市场基础理论梳理及分析(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2012.7-2013.6,8万元,项目主持人)
论文目录1.论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独撰)2.培育有中国特色技术经纪人的模式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第6期(独撰)3.科学技术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牡丹江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独撰)4.职业技术经纪人培养模式探讨,中国科技论坛,2003年第1期(独撰)5.人文社会科学的逐渐复苏和勃兴,牡丹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独撰)6.论邓小平在实践观上的创新,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独撰)7.我国技术市场的成就和新时期主要任务,科学管理研究,2004年第1期(第2作者)8.新时期我国技术市场发展方针初探,中国科技论坛,2004年第2期(第1作者)9.我国技术市场发展趋势展望,中国科技成果,2004年第16期(第2作者)10.美国技术转移立法给我们的启示,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4期(第2作者)11.我国技术转移体系的功能定位,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4期(第1作者)12.北京地区典型技术中介机构的特点,中国科技成果,2005年第4期(第1作者)13.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江论坛,2005年第5期(第1作者)14.对技术转移的不同界定,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10期(第2作者)15.必须建构技术转移体系,科技日报,2005.11.29③(第3作者)16.我国技术转移的规制体系,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12期(第2作者)17.提高纵向科研项目投入-产出效益的对策与建议,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第12期(第1作者)18.技术转移:由粗放到精细,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第6期(第1作者)19.建立和完善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议,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第1作者)20.实施技术转移传略促进国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第1期(第3作者)21.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的特点,科技成果纵横,2006年第2期(第1作者)22.技术转移概念的引进和发展,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第7期(第2作者)23.促进北京技术中介机构发展的建议与对策,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8期(第1作者)24.美国的技术转移,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10期(第1作者)25.推动北京技术转移业大踏步前进,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24期(第1作者)26.北京技术转移服务业的多样特色,中国科技成果,2006年第24期(第2作者)27.建国以来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科技管理》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第1作者)28.北京市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初步构想,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第1期(第1作者)29.确立技术转移战略促进北京自主创新,科技潮,2007年第3期(第2作者)30.北京地区高校技术转移分析,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7年第1-2期合刊(第2作者)31.北京创新型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1作者)32.科技中介服务业“政策预期过高”的危害,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年第6期(第1作者)33.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管理及启示,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第2作者)34.Bayh-Dole法案出台的背景及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3期(独撰)35.北京创新型服务业SWOT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年第3期(第1作者)36.北京技术市场三十年:成就、问题及发展趋势,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2期(第1作者)37划转地方管理高校的科研工作定位,长江论坛,2010年第1期(第1作者)38.“科技北京”提出的背景,中国科技成果,2010年第7期(第2作者)39.科技北京-内涵与道路,中国科技投资,2010年第,2期(第2作者)40.“科技北京”的理念与内涵,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1期(第2作者)41.中关村技术转移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3期(第1作者)42.中关村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第18期(第1作者)43.地方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分析,中国科技成果,2010年第8期(第3作者)44.地方高校技术转移影响因素分析,科学管理研究,2010年第3期(第2作者)45.地方高校技术转移优劣势分析及战略选择,中国科技成果,2010年第11期(第2作者)46.地方高校技术转移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科技成果,2010年第9期(第3作者)47.从技术市场视角看高校与技术转移_以北京市为例,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第2期(第2作者)48.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价值工程,2011年第6期(第2作者49.公共政策与政策问题的关系分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第2作者)50.地方高校技术转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8(Z)期(第3作者)51.北京国际技术贸易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2(Z)期(第2作者)52我国技术转移中政府职能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1年第4期(第2作者53.转制研发机构与外资研发机构之比较,中国科技论坛,2012年第2期(第1作者)54.北京国际技术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14期(第1作者)55.北京地区企业研发组织现状_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7期(第2作者)
著作目录1.我国技术转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作者)2.世界各国技术创新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编委、统稿人)3.创新北京——技术创新与技术市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编委,主要撰稿人)4.技术转移:北京de实践,北京科技出版社,2007年出版(编委、主要撰稿人)5.北京创新型服务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作者)6.北京技术市场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主编之一)7.地方高校技术转移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版(第1作者)8.科技北京建设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第2作者)9.北京市农村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地质出版社,2011年版(第2作者)
科研成果
表彰和荣誉2005年11月获得第九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个人二等奖2008年11月获得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先进工作者
备注


相关话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