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理工大学2007年招生学院介绍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2006-09-18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组建于2002年7月,由原自动控制系、光电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合并组成。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北京理工大学为适应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广泛而有机地实现学科交叉,适应未来社会更加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促进信息科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学院以学科建设为中心,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整体实力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

学院师资队伍雄厚,现有教职工420多人,有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4人,****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5个,博士生导师87人、教授87人、副教授122多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9多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约5000人。

学院学科门类较全,体系完善,专业结构布局合理,具备开展跨学科大型项目研究的综合优势。学院涵盖有5个一级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个,部级重点专业4个,本科专业8个、硕士点16个,博士点16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

学院成立以来,已完成了一系列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科研业务覆盖领域宽,基础和应用基础潜力大,年科研经费突破亿元。

“信息、物质、能源”是维系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信息科学技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项关键技术。“信息科学”是以信息的产生、获取、存储、传输、交换(处理)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更具技术性质的新兴的基础学科。目前信息学院所涵盖的5个一级学科,涵盖了科技部和国家基金委确定的信息科学的三个部分,即:电子学与半导体微电子学、光子学与光电子学、自动化科学。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有一批优秀的教授和讲师,有一支服务精良的员工队伍,有从全国各地精选而来的成绩优良的学生。学院把各类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千方百计的培养出最优秀的信息科技人才我们鼓励老师和学生作出最杰出的成果,写出最优秀的论文。同学们,我们相信,选择信息科学技术作为你们的事业,你们肩负的责任是光荣而伟大的,你们的明天也是光明而美好的。

机电工程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前身是我校最早创办的院系之一,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形成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管理实体,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规模迅速扩大,已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各类人才1万余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700余名、博士研究生近400名。大批毕业研究生工作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大中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已成为技术和管理工作岗位的骨干。 

机电工程学院下设飞行器工程系、力学工程系和机电工程系。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部级重点学科2个、部级重点专业3个。学院设有本科专业8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点32个,主持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点14个,涉及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兵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力学及矿业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参与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点7个,涉及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领域,在3个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在校本科生约1600人,硕士生近900人,博士生400余人,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260人。几年来,毕业研究生当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院现有教职工240余人,其中教授(含研究员)62人,工程院院士2人,“****”特聘教授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博士生导师47人。

全院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专业类实验中心和一个基础教学实验基地,分别承担科研、研究生培养和本科生教学的实验任务,实验室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约8500余万元。“十五”期间,学院承担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4个,“985工程”建设学科点9个。

机电工程学院承担一批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预研基金项目、“863”、“973”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取得了许多重要的、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近三年科研总经费超过3亿元。多年来,一直以雄厚的科研实力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国内同行的赞誉。

改革开放以来,机电工程学院与国外一些相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关系,先后派出近70名教师出国进修或攻读学位。同时,也为国外培养留学生40余名。

机电工程学院以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工作环境。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
 

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的专业以车辆(包括其它载运工具)及动力机械的理论、设计、制造、运用为特色,涉及到与力学、信息、能源、环境、人因等学科的交叉,具有雄厚的综合实力。其中“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和“动力机械及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的主要专业是国家“211”一期、二期和“985”一期的重点建设内容,在高水平的基础上,覆盖车辆、动力和制造等专业方向的“车辆系统工程”又获得了“985”二期国家级一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契机。

 学院主要专业多年来一直以雄厚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在国内外同领域享有盛誉,近几年来获得包括国家发明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数十项。目前承担了多项“863”高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点攻关等项目,同时还承担了国家重大高新工程项目的研究任务,年科研经费达到1亿元。

学院师资力量充足,包括教授59人、副教授9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7人(含院士1人)。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科研条件优越,在基础研究、仿真、试验、试制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实验室体系,拥有多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用大型试验设备,具有先进的信息化软硬件条件。全部实验室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设备资产达1.9亿元。除一般的教学专业实验室外,拥有一批重点实验室,包括车辆工程系的“车辆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热能与动力工程系的“汽车动力性与排放测试”国家专业实验室、“洁净车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系的“机电一体化”部级重点实验室等。

 学院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同多所国外大学在学术研究和互派师生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研究方向,在综合素质培养的前提下,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博士生培养的目标主要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已毕业的研究生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用突出的业绩证明了他(她)们所具备的能力,其中不乏知名学者、省部级高级领导干部和成功的企业人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系与化工系,是首批获得材料学及应用化学博士点的单位之一,目前由材料物理与化学系、材料加工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和金属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系组成,学院教师队伍整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分布合理,现有教职员工8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兼职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副教授3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50%。

 

学院设有材料化学、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应用化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物理化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方向稳定,研究涉及领域宽,特色突出,科研项目多,科研经费充足,来源稳定,在一些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和国内一流水平。

学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它们是含能材料,弹箭材料,功能材料,阻燃材料,复合材料;低维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材料界面物理与化学,材料微结构与材料物理,材料表面工程,材料成型理论与方法,材料强韧化,特种材料匹配与加工。

学院科研项目来源稳定,经费充足,研究水平高,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级和部级奖励。目前承担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高技术(863)项目,国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防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项目等。2004年到位科研经费2500万元,年人均到位科研经费超过30万元。

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质量在北京理工大学名列前茅,人均发表三大检索论文全校第一,申请的专利数全校第一。

在“985”工程二期建设中,“先进材料”科技创新平台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在 “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资金的持续支持下,学院已建成先进的具有特色的科研基地,包括阻燃材料国家专业实验室、分析测试中心和特种材料实验室、高应变率下材料的模拟与表征实验室、纳米材料实验室、材料表面工程实验室、功能材料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其中多台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热忱欢迎广大学子加入到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研究的队伍中来,为国家及国防重大建设项目贡献自己的力量。

化工与环境学院

 

化工与环境学院前身是1940年创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化工系,后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化学化工系合并为华北大学工学院化工系,50年代初中法大学化学系并入(学校名称先后改为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1991年1月为适应改革需要,经机电部批准,成立了化工与材料学院。2002年7月北京理工大学根据建设一流大学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成立了化工与环境学院。下设3个系和3个研究中心--化学工程系、应用化学系、环境与能源系、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新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和精细化工研发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总人数80人,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8人,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占在编教师的60%。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设有教育部****岗位。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85%。已形成一支学术梯队整齐,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此外,学院还聘任了李灿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为我院顾问教授。

学院坚持“以应用化学为依托,绿色能源为特色,制药工程与技术为建设重点,各学科协调发展,应用化学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环境工程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目标,凝炼具有基础前沿性和重大应用背景的学科方向,汇集以一流学术大师或知名学者领衔的学科团队,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大平台。已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业自动化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精细化工方向)、应用化学(工)、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四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并有权授予学士学位。应用化学、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9个专业可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有权授予硕士学位,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环境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院教学和科研平台跃上新的台阶。学院现有实验室约3210平方米,固定资产逾2000万元,每个系都有学科(专业)较完整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室。应用化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环境科学工程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院现在学生800多名,其中本科生527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0人,工程硕士30人。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包括"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大项目。我院吴锋教授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资助项目(973):“绿色二次电池新体系相关基础研究”。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已经或正在实施产业化。

学院注重和加强与国际著名大学的学术交流和联合办学,与美、英、德、法、意等国的十余所大学及研究所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德国Cottbus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英国Queen's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意大利Parma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院重视教学科研工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学院毕业生历来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半个多世纪以来,我院培养出一批批在教育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担当重任的各类杰出人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来此视察。进入新世纪,化工与环境学院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实施我校"985"二期工程,努力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按照学校总体规划,将新建化工与环境学院新教学科研楼,并酝酿北京理工大学新医药研究开发中心实体化。为使北京理工大学早日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我们热忱欢迎全国各地优秀学生报考北京理工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由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药学以及航空、航天和航海医学等五个一级学科构成。学院现设两系、一所、两中心,即以教学和科研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系和生物医学工程系;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为主的航空、航天和航海医学研究所;以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验中心和以科研开发、技术成果转化为主体的生物工程研究开发中心。

学院现有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生物方向)、生命信息工程三个博士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微生物学(理学)、神经生物学(理学)、应用化学、生物化工、药理学(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七个硕士点,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等三个本科专业。我院生源质量优异,历年招生分数位居学校前列。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研究员8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70%,约1/3的教师有长期国外学习、工作经历。学院注重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创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目前我院教师承担了包括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防预研(重点)基金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并与国内多家医疗单位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基于我院的最新研究成果创办的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研发中心——北京理工亘元医药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生物医药技术孵化的基地。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蓬勃开展,学院与加拿大Saskatchewan大学医学院签署了互派研究生、学者和进行科研合作的协议,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公司企业建立了科研开发合作关系。

学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重大疾病的生物化学病因学研究;蛋白质组学;生物分离与分析技术;生物医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现代发酵工程;生物医学信号采集与分析;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医学光学;医学影像物理与工程;新型生物医学仪器等。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建立了激励学生技术创新的机制并正在建设创新基地。学生学习及创新能力突出,在我校多次教学质量评比中位居前两名。

学院现有博士生31人,硕士生167人,本科生506人。我院培养的学生可在生物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从事基础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管理工作,毕业的学生均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理学院

 

理学院于2002年6月在院系重组中正式成立,下设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力学系四个系。

理学院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探索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基础性人才、复合型应用人才、高新技术应用性人才三者兼顾,多年来,培养出大批理论基础扎实、科研水平高、独立工作能力强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不少硕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已被SCI、EI收录,有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进入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的行列,三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每年都有研究生获得中科院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北京理工大学基金会奖学金、SMC奖学金及校博士生育苗基金。

学院现有教职工210名,其中正教授及研究员42名,博士生导师25名,副高职人员91名,学院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60%以上。学院每年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学术论文百余篇,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数百篇论文,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包括重点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和部级及企业重点科研项目。已完成"985工程"及"211工程"上千万元的建设,学院的学科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数学系成立于1984年。已具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应用数学博士点。现在应用微分方程、图论与组合最优化、应用数理统计、模糊数学、分布参数控制理论等领域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和较强的研究集体。近年来,在信号和图像处理中的数学问题,加密算法,产品的可靠性,随机分析和金融数学,优化算法,有限元算法等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正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物理系于1985年成立。已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凝聚态物理和理论物理博士点,与外系共建有物理电子学博士点。物理系一贯重视教学和科学研究,拥有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在国家‘211’和‘985’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下,该系各学科硬件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并且建设了高水平的物理实验中心。目前重点发展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等离子体物理等学科点。

化学系具有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物理化学(部委级重点学科)和无机化学两个博士点,设立化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物理研究所学科特区。获多项国家或部省级奖励,承担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在量子化学、分子光谱学、胶体与界面化学、多酸化学、配位化学、超分子化学、纳米化学、催化化学、绿色化学、电化学、功能材料、有机合成化学、化学传感、分离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力学系成立于1985年。目前有国家级教学名师一名,全国优秀教师两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一名。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目前在先进多功能材料的设计,材料的动态力学行为和破坏理论,计算固体力学,实验固体力学,非完整系统动力学,非线性系统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振动理论及其应用,飞行器故障诊断,流固耦合及复杂流体计算等研究方面具有特色。

   管理与经济学院

 

管理与经济学院的前身是管理工程系(成立于1980年)。为了不断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分别于1992年更名为管理学院和1998年更名为管理与经济学院,学院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应用经济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四个系和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中心(挂靠)、北京理工大学质量与可靠性研究中心、国民经济动员教育培训中心(挂靠)、企业咨询策划中心等。管理与经济学院承担了“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国防科技管理与国民经济动员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获得教育部和国防科工委的资助。

学院现有教职工110余名,其中国务院参事1名,博士生导师14名,教授21名,研究员2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人员31名。学院聘请王梦奎、洪虎、徐志坚、王大中、汪应洛等20余名政府领导人、企业家和著名管理经济学专家为顾问教授、兼职教授。

学院现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是博士后流动站)、企业管理博士点和系统工程博士点,现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含国民经济动员学、城市管理)、工商管理(按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会计学三个二级学科招生)、公共管理和应用经济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系统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点和工商管理硕士(MBA)、工程硕士(三个领域:工业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国民经济动员学专业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点是我国前26所具有授权的高校之一。学院现设有6个本科专业(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其中市场营销可授予第二学士学位。学院的学科专业跨管理学与经济学两个学科门类。目前,各类在校学生共3500余名,其中本科生1800余名,硕士研究生(含MBA)1500余名,博士生近200名。

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曾获得北京市优秀实践教学单位、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CAI教学软件奖、机械部和电子部优秀教材奖、中国高教学会一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和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有90余项。学院积极加强同社会的联系,与企业、科研部门、政府机构合作,承接了多项科研项目。特别是为企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发展战略,建设质量体系,设计营销方案等,在对企业进行咨询诊断,改善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曾多次主持召开学术、技术性国际会议。目前学院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泰国等国家的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MBA)。每年均有教师赴境外讲学、访问、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学院还派学生赴美国、德国、芬兰、泰国等国家短期学习访问、交流。

学院一贯重视教学质量,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院的毕业生政治、业务等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开拓能力。多年来,管理与经济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其中有的在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要岗位上任职,有的成为知名企业家、管理专家。

面对新的形势,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拓宽学科和专业面向,抓住机遇,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瞄准国内外管理与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为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与经济学院努力工作。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是学校唯一的一个涵盖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设有法律系、经济学系、社科系及高等教育研究所、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心理咨询研究所、艺术教育中心等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教育机构的综合型学院。

学院学科专业设置合理,学科建设整体水平高。学院设有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每年面向海内外招收优秀学生,设有13个硕士学位点及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其中高等教育学、科技哲学、法学、应用经济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特色硕士学位点的教学与科研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学院同时是负责全校各层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位。

学院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学院现有教师96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8人,具有硕士学位者32人且大多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近5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等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其中包括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项目8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出版各类专著、译著和教材20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

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目前专有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使用面积2000平方米,学院图书资料室是学校文科资料中心,汇集了全校丰富的文科资料,现藏有图书5万余册、中外期刊 5000余册。可同时容纳100余人的现代化计算机中心及耗资50万元建立的模拟法庭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

学院人才培养成绩突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现实要求,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改善人才培养条件,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宽松、和谐、严肃、活泼的学术环境,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推行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近5年来,学院在圆满完成全校各层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培养了1000余名本科生和400余名硕士研究生以及数千名网络教育、双学位学生,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和信赖。目前,学院在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生800余人、硕士研究生150余人。

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跃。目前,已与美、英、德、加、日、韩等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每年均派出教师赴国(境)外进修或从事学术研究,并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应邀前来讲学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每年有数十人次师生参加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学院正逐步与英国、德国以及香港地区的一些高校建立院际交换培养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关系。
 

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创建于1984年,是国内高等院校设置工业设计学科最早的单位之一,是教育部工业设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亚洲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中国工业设计研究中心,中国工业设计研究会等国内外著名工业设计研发机构均设立在我学院。

设计艺术学科、专业是近年来发展壮大,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学科,是研究设计理论与实践、设计思维与创新、设计方法的科学。我院设计艺术学科专业研究涉及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环境系统设计、文化遗产及传统工艺美术等五个领域。

现有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13人,已基本形成各专业方向人员配置合理的良性师资格局。教学科研机构设置也较为全面,下设:工业设计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文化遗产系、传统工艺美术专业系、设计基础部、多媒体教室、综合实验室(金木工制作室、模型制作室、陶艺工作室、雕塑工作室)、设计研究所等科室。

研究生教学工作中,我学院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拓展学生学习的软环境条件,在入学的硕士研究生中经考核选拔、推荐部分同学由学校外派到国外著名设计学院进行阶段性学习。

近年来,我院与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多次主办、协作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会议,先后邀请日、美、德、韩等国家专家学者来系访问讲学,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或系际的学术交流关系。

软件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适应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实现我国软件人才培养的超常规发展,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35所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秉承北京理工大学的优良传统,致力于创造实用型、高层次的国际化高级软件人才的新的培养模式,软件学院与微软公司、IBM公司、BEA公司、思科公司等国际知名IT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跟踪软件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快软件学院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软件学院聘请国内外大学著名专家成立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对软件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模式等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对软件学院的学科发展战略、建设规划等提供咨询意见;对软件学院教育教学进行评估;对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改革等进行指导。

2005年9月软件学院与美国著名企业微软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建立“理工-微软培育中心”,成为在北京地区唯一的面向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

软件学院现有以博士学位为主的专职教师40人,同时以“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精神,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企业界聘请具有丰富软件开发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和资深专家,主讲专业课程并进行学术指导,促进软件人才的培养,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接轨。学院还定期组织学术报告会,由国际知名软件技术专家介绍软件行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学院设有软件工程系、数字媒体技术系、网络与通信系、信息安全系和软件测试中心。建有300台微机机房,并建有数字媒体专业实验室、网络监控技术实验室和学生科技研发基地,为全面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前身是组建于1958年的计算机专业,1980年发展为计算机科学工程系,是我国首批建立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系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现有教职工100余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含高级副职)45人,博士生导师12人。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设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智能与信息技术等研究所,设有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学院建有智能信息技术实验室、软件工程与环境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网络与应用技术实验室、多媒体技术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图形图像技术实验室、硬件实习基地、计算中心,其中智能信息技术实验室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创造力强的研究发展型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工学硕士授予权,可以培养博士、硕士和本科各个层次的学生。学院为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深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会,多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品学兼优的高层次人才。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学生的知识面覆盖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与软件工程等专业方向。为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宽口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学院在专业方向、学生培养模式与教育管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环境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开发,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网络工程设计与实现,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的研究、设计与开发,软件项目开发与管理等工作,历届毕业学生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外国语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6年4月(其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外语系),设有英语系、日语系、德语系以及大学英语部、研究生英语部和外语培训中心(该中心的德语培训成绩是得到德国政府和大学承认的)。主要职能为:承担全校外语类公共课及外国语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外语技能以及专门外语人才,开展外语科学研究。学院尽管刚刚成立,但在过去21年外语系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长起一批优秀专家、教授、骨干教师,并在科研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出版专著、教材和工具书200余部,其中多部被列入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一部被教育部推荐为全国使用教材;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学院现有教师11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5人,设有硕士点三个: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与文化、应用语言学、语言学、日语语言学。

英语语言文学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德语语言文学主要研究方向:德语文学、语言学。

北京理工大学外语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以拥有理工科知识背景、良好的计算机、二外技能以及科技外语的翻译技能等体现其培养特色,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外企、合资企业、教育单位、研究机构、国企、政府机关等。

 

继续教育学院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是北京理工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的管理与办学实体。北京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始于1956年,1988年成立成人教育学院,2001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2000年成立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并被教育部批准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单位。

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综合资源,坚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注重质量、提高效益”的办学思想,经过不懈的努力,发展成为具有机械、电子、化工、经济、管理、人文、法律等7个类别28个本科专科专业,为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培养了4万余名各类应用型技术、管理人才。

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学科,开展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教育技术学是现代教育学、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艺术相互融合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该学科有教授3人、副教授(研究员)11人。设有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管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学院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学研究条件和环境,建有功能强大的远程教育平台,包括虚拟演播实验室、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专线视频实验室。该学科教授曾获多项部级奖,目前承担多项科研任务。参与研制的精品课程获两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奖及9个北京市精品课程奖。

学院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2000年初成为国际继续工程教育协会会员单位,目前正在与德国得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加拿大北阿尔伯塔理工大学开展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合作办学工作。

学院十分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教学质量的提高,曾多次获得教育部等上级单位奖励,在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图书馆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于1940年成立于延安,它的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图书馆,1988年5月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目前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图书馆。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被国家批准获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属国家计划内招生。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知识产权研究,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

信息管理与知识产权研究,主要从信息资源管理学与知识产权法学交叉的角度,研究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产权的内在联系,研究运用知识产权法或其它相关的法律手段及措施促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管理和开发,保障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有序发展。

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如何采用信息技术来有效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开发利用,主要特色是研究非结构化的数据模型、海量多媒体信息的智能检索、异构信息源的集成理论与技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技术以及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等。

图书馆成立了信息资源管理研究所,主要负责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图书馆已经形成了稳定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科方向和研究队伍,师资力量雄厚。现从事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人员有16人,其中正教授及研究人员4名,副教授级人员7名,具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6名。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40多篇,出版专著(译著)6部,承担各级各类课题12项。同时拥有一个信息技术实验室和研究生案例研究室,专门用于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

情报学硕士点重视综合素质及能力培养,学生可在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领域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研发工作,也可在图书情报部门从事研究工作。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