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导师介绍:孙有中(2)

北京外国语大学 考研论坛/2013-09-01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导师介绍:孙有中(2)
2011-10-31   

  论文:
  “以推进改革提升软实力:中国国家品牌的政治内涵,”《民主与科学》,2009年第6期。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 A New Frontier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9•11’事件后俄罗斯媒体中的美国形象”,孙有中、张阳,载于梅仁毅、付美榕主编《变化与延续:“9•11”后的美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Globalizing Democracy: A Deweyan Critique of Bush’s Second-Ter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in Sor-hoon Tan and John Whalen-Bridge, ed., Democracy as Culture (Albany NY: SUNY Press, 2008).
  “论文化交流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The Trans-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 Spring, 2007.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与胡文仲教授合撰,第二署名,《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5期。
  “美国的美国研究”,《美国研究》,2006年第1期。
  “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对我们的启示”,《北外英文学刊》,2006。
  “冷眼看待西方媒体的‘中国热’”,《新京报》,2005年7月3日。
  “Review of Confucian Democracy by Sor-Hoon Tan,”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Summer, 2005.
  “思维陷阱与新闻偏见”,《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5期。
  “国外学术界的国际新闻研究:方法与现状”,《国际论坛》,2004年第3期。
  “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下)”,《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2期。
  “西方媒体如何面对利益冲突(上)”,《新闻与写作》,2004年第1期。
  “媒体自律与社会监督:英、美新闻界的经验”,《新闻大学》,2004年第1期。
  “从公共利益角度审视媒介同质化问题”,《新闻实践》,2004年第1期。
  “From American Media Imperialism to the New World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der.” In Huang Zongying, ed., Read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 Selected Essays from PKU-SUNY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Beijing: Petroleum Industry Press, 2003.
  “布什访华:新华社新华网与美联社新闻网的比较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2期。
  “西方精神史研究的现状”,《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2期。
  “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2期。
  “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早期思想的演变”,《探索》,2002年第2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北京外国语大学60周年校庆论文集》,外研社,2001年版。
  “实用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话”,《美国研究》,2001年第3期。
  “Review of Democracy of the Dead,”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Summer, 2000.
  “Dewey in China: Yesterday and Today,” Transactions of the Charles S. Peirce Society, A Quarterly Journal in American Philosophy (USA), Winter, 1999.
  “杜威对美国资本主义出路的探索”,《美国研究》,1999年第4期。
  “开放的历史与历史的开放--读冯天瑜等著《中华开放史》”,《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9期。
  “殊途同归:‘启蒙’与‘大觉醒’--美国文化探源”,《美国研究》,1997年第4期。
  “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自由”,《湖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
  “中国可以说‘不’,也可以说‘是”’《探索与争鸣》,1997第1期。
  “科学的眼光,求真的精神--读张广智等著《现代西方史学》”,《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0期。
  “文化生态•文化元典”,《今日中国哲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走出‘泡沫文化’的误区--庄锡昌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 期。
  “浅析90年代美国经济不平等”,《面向太平洋》,1996年第1期。
  “可持续发展应以人为导向”,《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2期。
  “平等观念:中澳比较研究”,《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9期。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设计”,《教育科学研究》,1995年第9期。
  “中国文化转型要旨: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冯天瑜教授访谈”,《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9期。
  “超越传统研究之传统”,《江汉论坛》,1995年第2期。
  “民族文化素质的构成与判断”,《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孝’的扬弃”,《道德与文明》,1995年第1期。
  “民族凝聚力界定”,《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6期。
  “比较莎士比亚的与中国古代的生育观”,《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大学英语专业四六级口试宜早试行”,《外语界》,1993年第3期。
  “大文化视野下邓小平的开放模式”,《湖北社会科学》,1992年第9期。
  “克服‘文化冷淡症’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先决条件”,《社会科学报》, 1991年12月14日。
  “试重新认识艾略特传统”,《湖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文化可有优劣之分?”,《社会科学报》,1991年4年18日。
  
  其他成果:
  “西方文化经典译丛”,《英语学习》杂志,2002-2005年。
  “美国哲学导读”,梅仁毅主编《美国读本》,第10单元,外研社,2002年版。
  《世界演讲名篇鉴赏辞典》,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已完成科研项目:
  “融合英语教育与人文教育,创新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教学改革项目,第三署名,2003-2008年。
  《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及我国对外传播策略研究》,国家社科项目,2009年5月完成。
  《西方思想经典导读》,北京市精品教材建设立项,2007-2008。
  《跨文化大众传播研究》,欧盟Asia Link资助项目,2008年底完成。
  
  进行中的科研项目:《文化研究读本系列》,主编,共10部,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影视传媒系合作研究项目,学校教材立项。
2014考研政治英语全程辅导 想不过都难![试听]



本文共3页上一页123下一页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