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李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5-01

基本情况
李真(Li, Zhen),女,1964年11月生,籍贯安徽霍邱。教授,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工程硕士生导师。



联系方式
**,**
Email:zhen-li@ yeah.net

教育经历
1981年7月--1985年7月:安徽大学化学系有机专业毕业,学士。
1995年9月--1996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有机化学“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结业。
工作经历
1985年07月--1991年12月:在安徽芜湖印染厂工作。
1991年12月 -- 现在:在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工作。
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
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工程。
研究方向:功能高分子与化学建材;

讲授课程
先后主讲本科理论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仪器分析,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与检测技术,实验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高分子物理实验。

科研方向
功能高分子与化学建材

科学研究
主持: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11A070)“拒水、憎油、抗污含氟外墙涂料的研制”及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06-K7-5)“环境友好高分子复合土壤固化剂的研究与应用” 研究项目。参加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属掺杂有序孔碳分子筛的制备与性能研究”(**);“金属有机聚合物骨架有序孔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储氢性能研究” (**)项目。同时参加科研项目“新型聚羧酸类系列混凝土高性能减水剂的研制”, 2003年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完成省教育厅 “JY-1型纳米改性硅丙外墙乳胶漆” 项目,2006年获高等学校省级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参加的合肥市科技局“高分子复合改性废弃羽绒高性能吸油材料”研究项目,2007年获安徽省科技成果。 国家发明专利两项:“一种制备分子筛的方法” (ZL 2009 1 **.2)排名第三;“石墨的低温合成方法” (ZL 2006 1 **.1)排名第三

教学研究
参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等教材。主持“应用型本科院校高分子基础实验整体优化与改革”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

论文一览
水溶性聚丙烯酸类高效减水剂的合成及表征,新型建筑材料, 2007,(2):50-53(第一作者)
聚氨酯酰亚胺-聚酰亚胺嵌段共聚物制备炭膜,新型炭材料, 2009,24(2):178-182(第一作者)
高分子基础实验的优化与改革.,高分子通报, 2011,(6):107-111(第一作者)
Study on Primary Reaction Kinetics of Melamine Aminated Monomethoxylpoly (ethylene glycol),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450-451:374-378(第一作者)
Carbon Molecular Sieves with High Micropore Volume Derived from Bituminous Coal and Polyimide Composites,As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12, 24, ( 9): 4109-4114(第一作者)
Melamine Aminated Primary Alcohols Using Potassium Hydroxide/Activated Carbon Catalysts,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450-451: 68-73(第一作者)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imide and polyurethane-urea-imide copolymers,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B-Polymer Physice, 2004,42 (2): 216-225(第一作者)
聚醚型氨酯酰亚胺/二氧化硅杂化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 2004,(3):372-377(第二作者)
聚酰亚胺/纳米AL2O3-SiO2和聚酰亚胺/纳米Si3N4杂化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中国塑料, 2007,(5):11-15(第二作者)
丙烯酸酯类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合成与性能研究,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2007, 15(3):91-94,(第二作者)
新型可溶性聚氨酯酰亚胺嵌段共聚物的合成,应用化学, 2007,(10):1172-1176(第二作者)
新型水溶性聚氨酯半酯扩链剂的合成及其应用,新材料新技术, 2008, (12): 118-121(第二作者)









相关话题/化学工程学院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