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董召荣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4-25






名: 董召荣
性 别: 男
单 位: 农学院
专业名称: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研究方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技术职务: 教授
E-mail: dongzhaorongahau.edu.cn
通讯地址: 合肥市长江西路130号安徽农业大学
邮政编码: 230036

董召荣,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草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是安徽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和草业科学创始人。科技部农业科技入户安徽省小麦专家组成员,安徽省“粮改饲”专家组组长,安徽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
学习工作经历
1979-1983 安徽农学院农学专业读大学本科并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3-1989 安徽农学院农学系助教
1990-1995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讲师
1994-1998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攻读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并获硕士学位
1996-2001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副教授
2002-至今 安徽农业大学任教授
社会兼职:
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协会草业分会常务理事、安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安徽省农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安徽作物学会理事、安徽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
主要教学经历与成果
1. 本科生课程
耕作学、农作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工程、草地生态学、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论、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作物栽培与耕作综合性大实验、牧草综合性设计性大实验。
2.硕士研究生课程
高级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
3.博士研究生课程
作物生态学、高级农业生态学
4.教学项目
(1)名师工作室(2015msgzs129)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 第1完成人,2015-2018年
(2)《农业生态学》省级精品课程, 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 第1完成人, 2009-2014年
(3)农业生态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4gxk018)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 第2完成人, 2014-2016年
(4)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实践基地(2014sjjd009)安徽省高等学校质量工程项目 参加人, 2014-2016年
(5)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教育部项目 参加人,2012-2016年
5、教学成果与奖励
(1)《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三等奖(2013)
(2)“三层次、多模块”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
(3)《农业生态学》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安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
(4)安徽省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意创新大赛优秀奖(2014)
(5)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竞赛三等奖(2007)
(6)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草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4-2018年)
(7)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草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19-2022年)
(8)安徽省教学名师(2013)
6.出版的教材与专著
(1)作物栽培学,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农作学,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农业发展原理,参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4)农业生态学原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参编,2011
(5)农业生态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参编,2011
(6)作物逆境与调控, 参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
(7)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副主编,科学出版社,2017
主要研究领域:
研究方向为耕作制度和农业生态系统。
1.旱地两熟绿色丰产高效栽培技术
针对安徽省旱地两熟区作物生育期间光温水资源丰富,但农田土壤质量下降、酸化,秸秆全量还田难,严重制约粮食产量提高等农作制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构建麦玉两熟避灾抗逆模式和结构优化,研究小麦、玉米等作物响应逆境的生理机制,揭示土壤酸化对氮素转化及微生物类群结构影响机理,形成麦-玉两熟制农田土壤培肥丰产增效耕作技术体系,为旱地两熟绿色丰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
2. 绿色低碳循环型农牧结合耕作制度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针对安徽省规模养殖业发展迅速,而农业废弃物不能充分利用,种养结合脱节,化肥过量施用与利用效率低、光热资源潜力发挥不足等现状,主要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农牧结合型农作模式构建与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草田轮作培肥种植制度与模式,农田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研究,畜禽粪便还田与土壤承载力及安全风险评价研究,有机物料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分子机理研究,推动我国粮食主产区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3.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
围绕大中型养殖企业畜禽粪便处理难和青饲料供应不足等关键突出问题,依托南方现代草地畜牧业推进行动、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合肥)和国家“粮改饲”等项目,开展安徽省草牧业模式构建与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培肥地力饲草轮作技术研究与示范,青贮玉米等饲用作物绿色高产栽培生理生态机理及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基于农牧结合的饲用作物资源高效利用与配置机理研究,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推广。
4.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先后主持和参与《安徽省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皖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实施方案》、《阜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安徽滁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和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蒙城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凤台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望江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凤台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蚌埠市怀远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总体规划》、《含山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含山县“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安徽省正阳关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安徽省寿西湖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等的编写与建设。
主要科研项目
1.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华东江淮丘陵旱地两熟区耕地培肥与合理农作制技术集成与示范(-02)”
2. 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P144531)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小麦玉米抗逆稳产与种养结合型种植模式的构建研究( 2016YFD**-3 )”
4.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江淮地区油稻向麦稻模式转变对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影响机理研究(**)”
5.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合肥)项目
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沿淮低洼地农林牧结合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09BADA6B06)
7.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产业功能耦合与现代乡村社区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集成(2008BAD96B12)
8. 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2006BAD02A06-19)
9.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现代农作制模式构建及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10. 安徽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高产抗倒伏小麦新品种“皖麦68”中试与示范(2014)
11. 安徽省教育厅重大项目“高产抗倒伏小麦新品种“皖麦68”育繁推一体化技术示范推广(2014)”
主要科研成果:
获奖成果
1.“主要粮食作物绿色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获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2019)
2. 长江中游稻作气候-土壤-作物协同优化体系及应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第6完成人,2019)
3.江淮平原易涝地区农林牧结合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1完成人,2015)
4.沿淮低洼地农牧结合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中国草业科技奖三等奖(第1完成人,2015)
5.安徽省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安徽省社科类二等奖,(第3完成人,2012)
6.淮北地区旱作茬小麦超高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3完成人,2011)
7.牧草品种选育与高产技术集成示范 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第1完成人,2010)
8.优质小麦新品种皖麦33综合增产技术 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2002)
9.安徽优质牧草高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2完成人,2009)
10.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3完成人,2002)
11.优质弱筋小麦高产综合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 安徽省科技成果完成证书(第1完成人,2009)
12.安徽优质牧草高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安徽省科技成果完成证书(第2完成人,2009)
13.农村产业功能耦合与现代乡村社区管理 安徽省科技成果证书(第5完成人,2012)
14.科技部振华科技扶贫奖王义锡科技扶贫奖(2000)
15.参编的《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 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15)
16.参编的《中国旱区农业》 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2009)
新品种
主持选育的皖麦68(皖麦**),半冬性中筋小麦新品种,201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代表性论著
1. 中国粮食问题-中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及战略储备,董召荣参编,2013
2.中国农作制度发展优先序研究,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3.农家生态旅游百问百答,副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中国旱区农业,董召荣 参编,江苏科技出版社,2009
5.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董召荣 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6.安徽小麦,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7.年安徽省农业科技入户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参编,安徽科技出版社,2006
8.安徽农业抗灾生产技术, 参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9.农作物栽培学,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代表性论文
1. A 4-year field measurement of N2O emissions from a maize-wheat rotation system as influenced by partial organic substitution for synthetic fertilize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0, 263: 110384.
2. Changes in denitrifier communities and denitrification rates in an acidifying soil induced by excessive N fertilization, Archives of Agronomy and Soil Science, 2019: 1-15.
3.Role of 24-epibrassinolide (EBL) in mediating heavy metal and pesticide 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plants: A review. Ecotoxicology & Environmental Safety, 2018, 147:935-944.
4.Effects of row spacing and maizevariety on abundance and function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l flora inmaize rhizosphere[J].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2017,25(3): 391–399
5.Changing roles of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nd archaea in a continuously acidifying soil caused by over-fertilization with nitroge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16, 23(12):11964-11974
6.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24-Epibrassinolide on nitrogen assimilation in cucumber seedlings under acid stress and aluminum toxicity Allelopathy Journal, 2015, 35(2):187-196
7. Impacts of Chicken Manure and Irrigation on Base Case Cation Input-Output Budgets in a Vegetable Production System.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Advances,2012,11(15): 2652-2659
8. Research on the Windbreak Function on Shelterbelts Dikes Along Huaihe River,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ovember 4-6,2011,Jilin,China
9.秸秆还田下生物炭和硫酸铵对稻田N2O和CH4排放的影响,西北农林大学学报,2019,47(2)1-7
10. 有机和无机肥配比对黄褐土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丰度及功能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8, 24(3): 641–650
11. 种植行距和品种对玉米根际反硝化菌群丰度和功能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3): 391–399
12.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内源激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麦类作物学报,2015,35(4):542-547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和测定小麦中的5种内源激素. 色谱,2013,31(8):800-803
14. 种植方式及施氮量对水稻灌浆初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9(23)1210-1214
15.不同施肥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41(4): 540-544


相关话题/安徽农业大学 农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