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硕士培养方案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3-30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2)(学术型)

 

一、学科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是机械和制造科学领域的一级学科。机械学是对各类机械产品进行功能综合、定量描述以及性能控制的基础技术科学,研究机械系统的特性,试图应用机械系统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发展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包括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机械仿生学、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学、传动机械学、机器人机械学等。制造科学主要研究高效、低耗、智能地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提升客户价值的产品所涉及的各种制造理论、方法、技术、工艺、装备与系统等,包括零件成形制造、零件加工制造、制造系统与自动化、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微/纳机械系统、绿色制造等。

机械工程学科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冶金机械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1998年调整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学科1991年就开始与东北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2000年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力学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6年获得了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生。2001年以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98人,授予硕士学位61人。本学科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力学4个硕士点和1个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2008年成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本学科设有“液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和“液压振动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学科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经贸委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纵向科研课题;同时,结合冶金行业,承担了80余项马钢、宝钢、唐钢等国家大型企业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3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88篇;出版专著和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6余部;获得2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二、适用学科

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下列二级学科: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080201),机械电子工程(080202),机械设计理论(080203),车辆工程(080204)。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语言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控制、自动化检测等科学研究工作。

掌握一至二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外文资料,并具有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全日制,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最长不超过5年,实行弹性学制。

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

课程学习和研究活动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为70分。在导师指导下按照不同研究方向的要求确定选修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五、二级学科及其研究方向

1.机械设计及理论

1)现代机械设计理论及方法 (Modern Design Theory & Methods of Machinery)

2)机械设备运行性能、状态监测与控制 (Working Performance and Status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Machinery)

3)机械系统的数字化设计与性能仿真(Digit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Mechanical Systems)

4)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

2.机械电子工程

1)机器人技术及应用(Rob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2)机电液系统状态监控(Status Monitoring of Machinery-Electric-Hydraulic System)

3)现代检测技术 ( Modern Detection Technology)

3.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1)数控技术及应用(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Numeral Control System)

2)制造业信息化与网络化制造(Manufacturing Information and Network Manufacturing)

3)现代制造系统及物流 (Modern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Logistics)

4. 车辆工程

1)车辆系统动力学 (Vehicle Dynamics)

2)车辆振动控制技术 (Vibr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for Automobiles)

六、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应最低修满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达到16学分,非学位选修课程最低达到14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历的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行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


类别

序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编号

学 分

学 时

上课单元

备注

1

自然辩证法

10360001

45

2

1

必修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360002

30

1

2

3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10360030

2

60

1,2

4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10360031

1

30

3,4

5

数值分析2

10360021

2.5

46

1,2

6

矩程理论

10360013

2.5

46

1

7

高等机构学

08020303

2

36

2

至少选三门

8

机械优化设计

08020304

2

36

1

9

机械振动学

08020322

2

36

1

10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08020201

2

36

2

11

先进制造工艺

08020323

2

36

2

 

合计

 

20.5

408

 

 

1

创新学术讲座

08020001

2

36

1—4

(必修)

2

模糊数学

10360023

2

36

1

至少选七门

3

计算流体力学

08020219

2

36

4

4

数理方程

10360028

3

54

1

5

非线性振动

08020312

2

36

3

6

转子动力学

08020311

2

36

3

7

数据库技术

08020202

2

36

3

8

计算机图形学

08020331

2

36

4

9

现代设计方法

08010406

2

36

1

10

有限单元法及应用

08020215

2

36

2

11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

08020321

2

36

3

12

机器人学

08020313

2

36

3

13

产品人-机系统工程

08020006

2

36

2

14

产品创新与开发技术

08020007

2

36

3

15

摩擦学

08020327

2

36

4

16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08020209

2

36

3

17

试验模态分析

08020334

2

36

4

18

机电控制系统

08020008

2

36

3

19

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及应用

08020328

2

36

3

20

现代控制理论

08020305

2

36

3

21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08020205

2

36

4

22

加工过程的数字控制

08020329

2

36

4

23

物流自动化技术

08020216

2

36

4

24

电液比例与伺服控制

08020009

2

36

4

25

现代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08020218

2

36

2

26

数字信号处理与系统仿真

08020012

2

36

3

27

车辆动力学

08020010

2

36

4

28

智能机械与智能结构

08020011

2

36

4

29

科技文献读与写

10360032

1

30

1,2

滚动开出

30

高级英语口语

10360033

1

30

1,2

滚动开出

31

学术交流英语

10360035

2

60

1,2

滚动开出

 

合计

 

60

1128

 

 

补修课程

1

 

机械设计

 

72

1或2

 

2

 

机械原理

 

72

1或2

 

3

 

工程力学

 

80

1或2

 

 

 

 

 

224

 

 

注:1、单元1——第一学期1-10周,单元2——第一学期11-20周,单元3——第二学期1-10周,单元4——第二学期11-20周。研究生课堂教学任务分别安排在单元1、2、3内进行,单元4进行开题准备工作,要求在单元4末期进行开题答辩;

2、自2011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用非学位选修《科技文献读与写》、《高级英语口语》和《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3个学分冲顶学位英语的3个学分;

3、自2011级起: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号10360036  2学分  36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原《自然辩证法》改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号10360037   1学分 18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

4、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课程学分要求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我校:应用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104)中的数学类课程进行学习。

 

3.实践训练环节

每名研究生均需参加总计不少于6~8周的教学实践活动,或根据专业特点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实践(实习)完成后写出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硕士点所在系领导核批合格后计算学分。提交报告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答辩前将导师签字的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秘书保管,记1学分。

4.创新学术讲座

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创新学术讲座,取得相应学分。参加每次讲座,写出学习心得,由导师签字验收;缺席三次以上(含三次)者,必须从新补修,否则不给学分,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创新学术讲座的具体安排如下表(选听其中的九项):

序号

题        目

学 时

时  间

1

机械工程学科前沿讲座

4

2学期

2

力学与工程研究前沿与方法讲座

4

2学期

3

数值模拟与计算机仿真

4

2学期

4

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开发

4

2学期

5

机械力学行为与性能

4

3学期

6

机械设备运行性能与状态检测

4

3学期

7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4

3学期

8

现代制造系统及物流

4

3学期

9

科技论文写作

4

3学期

10

机电液系统

4

3学期

共   计   36     学时,   2    学分

 

5.其它

研究生选课实行注册制度,课程注册的追加与撤消须在开课后两周内完成,未注册的课程不能参加考试,已注册且未撤消的课程必须参加考试,旷考按零分计。课程考试不及格须重修。

七、学术活动

每名研究生必须参加8次各类学术活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2次公开学术报告,合计1学分。公开学术报告至少有一次是院学科点及以上做的学术报告或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所做的报告。

在学习期间除了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外,应该向导师提交有针对性的书面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4份,并在适当场合作口头汇报,其中1份要在学校或学院的学术论坛上公开做报告。报告结束后,由组织单位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连同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经指导教师或学院学术机构根据报告质量写出评语,合格后计算学分。

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认真完成学术交流活动,会议结束后,填写参加学术会议登记表,并提交会议交流报告后计算学分。

在申请答辩前将导师签字的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秘书保管,记1学分。

八、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反映研究生学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标志。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认真完成开题报告、论文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预审)、论文送审和论文答辩等环节。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选题。从本学科出发,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课题,通过研究能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作出贡献;课题要具有先进性,能在撰写论文中提出新见解。课题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结果。课题尽量结合教研室或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由导师提出一些课题供研究生选择决定,以有利于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在经费和物资条件方面有保证。同时,选题也要切合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提倡在一定范围内由研究生自己提出课题,征求导师同意后定题。

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论文选题作答辩,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在开题报告中公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计2学分。

通过系统地查阅文献资料(阅读量一般在四十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提交文献综述报告),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调查实际情况和进行探索性研究工作,于第三学期前四周通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应在2个月内补作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则终止学藉。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结果,重点阐明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说明已有实验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进度安排与完成日期等。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学校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通过有关专家(3-5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或博士)的充分评议,使论文工作计划有一个切实可靠的基础。有关教研室、实验室应积极为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提供物质条件。

每个研究生应认真填写科研专题调查及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和有关专家审查签字后报学院批准后执行,不得任意更改。

2.论文中期考核

要求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的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就学科培养方案对课题中期进展和阶段成果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规定。

3.学位论文评审

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体现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论文的主要工作能充分反映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创新性工作至少应在理论分析、设计方案、计算方法、实验方法、实验设备、测试技术、数据处理、工艺方法等任一方面有一定的新见解,取得某些新的结果或一定的革新或改进。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

用于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论文写作要文句简练、通顺,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概念清晰,分析严谨;方法、步骤清楚,数据真实可靠;图表清晰,研究结果表达准确,提出结论实事求是。

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完整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查同意后送学院进行预审查。由研究生学院组织或者委托学院组织论文预审,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评阅意见及评分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通知导师并转交申请人。

聘请2位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如2位专家均持否定意见或者有1位专家持否定意见,再增聘1位专家评阅后仍持否定意见,属论文评审不合格,不能参加论文答辩。预审后,评阅意见为“修改后可以参加答辩”、论文改动量不大的,两周内完成修改,再给予复审。复审不通过的,属论文评审不合格。

预审通过后正式向研究生学院提交论文答辩申请。论文没有通过专家评审的,至少须在一个月后方能再次提出申请。

对涉及国家机密或需保密的论文,由导师提出报告,学院审核后报校研究生学院审批。审批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评阅。

4.学位论文答辩

在申请答辩之前,硕士生至少有一篇与学位论文选题有关的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的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被录用),或国际会议论文(增刊和国内会议论文除外),或排名前四的发明专利。否则不予参加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答辩申请并参与答辩。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按《安徽工业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实施办法》进行。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答辩公告。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

5.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前(即10月底)结束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选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预审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硕士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时间安排

负责单位

1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第3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2

论文工作(至少半年-1年在企业或实习单位完成)

第3-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3

论文预审

第5学期初

院学位评定分委

4

论文送审

答辩前1个月

研究生学院

5

论文答辩

校学位委员会开会前20天

答辩委员会

6

根据校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会议时间安排定。

 

附:

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萨博·伊.高等工程力学(上、下册).海洋出版社,1985

2.张劲夫,秦卫阳.高等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04

3.王敏中.高等弹性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惠彬.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应中,缪国平.高等流体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6.韩建友.高等机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童秉枢.机械CAD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梅顺齐,何雪明.现代设计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9.吴淼. 现代工程信号处理及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10.蔡自兴.机器人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1.刘混举.机械可靠性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12.卢文祥,杜润生.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3.王田苗,丑武胜.机电控制基础理论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4.刘光复. 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5.王勖成,邵敏.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6.张平格.液压传动与控制.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17.逯燕玲,戴红.网络数据库技术.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8.邵忍平. 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9.吴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导论-概念、方法、技术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刘晓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1.李异河,丁问司,孙海平.液压与气动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2.任尊松.车辆系统动力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3.何坚勇.最优化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4.黄席樾.现代智能算法理论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5

25.齐欢,王小平.系统建模与仿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一)中文期刊

1.机械工程学报

2.中国机械工程

3.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文版、英文版)

4.机械科学与技术 

5.东北大学学报

6.振动工程学报

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8.机械设计 

9.机械传动

10.机器人 

11.机械工程材料

12.机械设计与研究

13.起重运输机械 

14.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15.流体机械

16.摩擦学学报

17.制造业自动化

18.机械设计与制造 

19.农业机械学报

20.液压与气动

2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2.工程图学学报

23.振动、测试与诊断

24.机床与液压

(二)外文期刊

1.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2.ASME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

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4.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6.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7.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Interactiv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8.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9.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

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

1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1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14.Journal of Intelligent & Robotic Systems

15.Journal of Machinery Manufacture and Reliability

16.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18.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19.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20.Production Engineering

21.Computer-Aided Design                   

 

 

 

 

 

 

 

 

 

 

 

 

 

 

 

 

 

 

 

 

 

工程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0104)

 

一级学科名称:力学

一级学科代码:0801

 

一、学科介绍

工程力学是力学与现代工程科学技术交叉发展的一门力学分支学科,已成为土木、水利、机械、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矿山、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加工、自动化技术、农业、生物、海洋、船舶、石油化工、航空与航天及国防建设等工程科学的基础;工程力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体现了多学科交叉发展和相互促进,以及力学在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中的基础性和必不可缺少的作用。发展至今,工程力学学科已具有严谨的理论、实验、计算体系,为了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培养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必须在理论、实验、计算三方面均有坚实的基础。

本培养方案适用于下列二级学科:工程力学(080104)。

本学科分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方向一:工程问题的现代设计理论与计算力学方法研究。

在本研究方向上已形成2个稳定的特色研究领域:

1.工程结构的多学科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根据工程系统中相互作用的协同机制,基于控制论、博弈论等多学科方法,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

2.智能算法与高性能算法的工程应用研究。对进化算法、神经网络方法、蚁群算法等智能算法以及高性能的并行算法在工程设计和结构计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方向二:结构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及计算仿真。

在本研究方向上已形成3个稳定的特色研究领域:

1.密集频谱校正及非线性动力系统分岔混沌问题的研究。对旋转机械进行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非线性动力分析,研究密集频谱频域参数识别校正法和分岔混沌问题。

2.金属塑性成型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分析。以塑性力学为基础,采用现代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技术,对型钢轧制、中厚板轧制、钢管热连轧、板带钢热连轧及火车车轮轮坯压轧等加工过程开展金属大变形弹塑性热-力耦合分析。

3.冶金设备的力学行为分析与研究。对冶金设备中表现突出的弹塑性、颤振和热应力问题,在理论分析、实验技术和工程检测方面进行力学行为研究。

方向三:仿生设计方法及机构动力学研究。

在本研究方向上已形成2个稳定的特色研究领域:

1.仿生机构的设计。通过模仿动物肢体的运动形式,以机构创新为主要目标,以工程力学、多体动力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进行仿生机构设计理论的研究,设计出高效、快速、工作可靠、性能良好的新机构;

2.仿生机构动力学研究。通过对生物体、仿生机构的动力学研究,对仿生机构的机构参数、动态性能、轨迹规划进行理论分析与力学性能实验,以进一步提高仿生机构的工作可靠性和工作性能。

二、培养目标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二)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独立担负专门技术或教学工作的能力;

(三)能够较好的将力学中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应用科学领域。另外,重视培养学生自身素质和修养,使学生能够达到独立进行和完成科学研究的能力。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并能撰写论文摘要。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5~3年(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最长不超过4年。

课程学习和研究活动实行学分制,毕业总学分为70分,其中学位论文34学分。

研究生入学后,在两周之内进行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双向选择,在导师指导下按照不同研究方向的要求确定选修课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四、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应最低修满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达到16学分,非学位选修课程最低达到14学分。创新学术讲座2学分,学术报告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

(1)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如下:

序 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上课学期

备  注

学位课程

1

自然辩证法

10360001

45

2

1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360002

30

1

2

 

3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10360030

60

2

1,2

 

4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10360031

30

1

3, 4

 

5

数值分析2

10360021

48

2.5

1

 

6

数理方程

10360028

54

3

2

 

学位课程

7

弹性力学

 

08010401

54

3

1

 

8

有限单元法

08010415

36

2

2

 

9

结构动力学

08140402

36

2

1

 

合     计

 

372

18.5

 

 

注: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6学分,专业课18学时为1学分。

 

非学位

1

科技文献读与写

10360032

30

1

1,2

滚动开出

2

高级英语口语

10360033

30

1

1,2

滚动开出

3

学术交流英语

10360035

2

60

1,2

滚动开出

4

创新学术讲座

08010403

36

2

2,3,4

必选

5

矩阵理论

10360013

46

2.5

1

 

6

边界单元法基础

08010404

36

2

3

 

7

结构测试技术

 

08010405

36

2

3

 

8

机器人学

08020313

36

2

3

 

9

现代设计方法

08010406

36

2

2

 

10

工程塑性力学

 

 

08010407

36

2

3

 

11

工程随机振动

 

07010408

36

2

3

 

12

结构振动控制及应用

 

08010409

36

2

3

 

13

工程结构的优化设计

08010410

36

2

2

 

14

工程断裂力学

08010416

36

2

 

 

合     计

 

456

24

 

 

注:非学位课程学分不低于14学分,其中本专业硕士专业选修课至少8学分。

1

理论力学

 

54

3

1

 

2

材料力学

 

54

3

1

 

3

结构力学

 

46

2.5

1

 

备注: 补修课程为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选修,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两门或两门以上

 的本科生必修的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2、补修课程为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选修,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补修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本科生必修的主干课程,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

注:1、自2011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用非学位选修《科技文献读与写》、《高级英语口语》和《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3个学分冲顶学位英语的3个学分;

2、自2011级起: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号10360036  2学分  36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原《自然辩证法》改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号10360037   1学分 18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

3、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课程学分要求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我校:应用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104)中的数学类课程进行学习。

(2)必修实践环节

实践训练环节                                       1学分

听讲座或学科领域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                 4学分

实践训练: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规定是否要求研究生进行“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等工作。完成者可以计1学分。本学科研究生需协助教师指导本科生结业、本科生生产实习。具体考核办法由学院另定,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五、学术活动

(一)创新学术讲座

 创新学术讲座为18~36学时,每次讲座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学时左右。讲座的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与发展方向、相邻学科的发展动态、某个单项技术开发的过程和经验教训、创业模式及进程、创新与社会发展等。具体内容、学时数以及开设时间,根据硕士点的情况而定。

    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创新学术讲座课,取得相应学分,缺席不超过两次(含两次)者,必须设法了解每次讲座内容,分别列出讲课纲要并写出学习心得,由导师签字验收;缺席三次以上(含三次)者,必须从新补修,否则不给学分,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创新学术讲座的具体安排如下表:

序号

题          目

学 时

时  间

1

力学前沿讲座

4

2学期

2

力学与工程研究前沿与方法讲座

4

2学期

3

数值模拟与计算机仿真

4

2学期

4

结构动力学优化

4

2学期

5

计算结构力学与工程应用

4

3学期

6

工程结构的现代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

4

3学期

7

分形艺术

4

3学期

8

神经网络方法

4

3学期

9

仿生设计方法

4

3学期

共   计   36     学时   2    学分

(二)学术报告

每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除了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外,应该向导师提交有针对性的书面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4份,并在适当场合作口头汇报。每人原则上必须完成做2次公开学术报告要求,其中1次要在学校或学院的学术论坛上公开做报告。必须参加8次各类学术活动。报告结束后,由组织单位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连同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经指导教师或学院学术机构根据报告质量写出评语,合格后计算1学分。

(三)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

每名研究生均需参加总计不少于6~8周的实践教学活动,或根据专业特点安排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还应参加工程实践。工程实践环节主要是依托项目现场或实习单位(实践基地)对研究生进行主题明确、内容明确、计划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实践(实习)完成后写出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硕士点所在系领导核批合格后计1学分。

(四)开题报告

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论文选题作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在开题报告中公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通过后计算2学分。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开题报告、中期汇报、预答辩、论文评审、组织答辩等)都要按我校《安徽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的有关条款执行。

1.论文选题

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课题,使研究生的论文能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作出贡献。

②课题要具有先进性,便研究生有可能在撰写论文中提出新见解。

③课题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使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做出结果,特别对实验、计划、加工等条件要有恰当估计。为保证研究生独立工作能力的综合训练,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④课题尽量结合教研室或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这样有利于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在经费和物资条件方面有保证。

⑤选题要切合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提倡在一定范围内由研究生自己提出课题,征求导师同意后定题。也可在导师对研究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由导师提出一些课题供研究生选择决定。

2.论文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系统地查阅文献资料(阅读量一般在六十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提交文献综述报告),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调查实际情况和进行探索性研究工作,于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前四周通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应在2个月内补作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则终止学藉。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

硕士生的书面选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学校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教研室应认真组织安排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通过有关专家的充分评议,使论文工作计划有一个切实可靠的基础。有关教研室、实验室应积极为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提供物质条件。

3.论文中期考核

要求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的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各学科培养方案还应就课题中期进展和阶段成果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规定。

4.学位论文预答辩(预审)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答辩前,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同时以讲述方式,作论文预答辩;硕士学位论文提交送审前的预审方式及办法由各有关学院制定。

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体现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

学位论文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样表》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5.学位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撰写与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论文后(论文中有名字即可),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 号

内        容

时 间 安 排

负 责 单 位

1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第3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会

2

论文工作(含阶段报告)

第3~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会

3

论文预答辩(系、学科组)

第4~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会

4

论文送审

答辩前1个月

研究生学院

5

论文答辩

校学位委员会开会前10天

答辩委员会

6

成果要求:在校期间发表与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上(论文中有名字即可)

7

校学位委员会召开学位授予会议

 

附:

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弹性力学(上下册),徐芝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应用弹塑性力学,徐秉业,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有限单元法原理与应用,朱伯芳,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4.弹性力学的变分原理及应用, 胡海昌,科学出版社,1981

5.复合材料细观力学,杜善义,科学出版社,1998

6.固体本构关系,黄克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匡震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8.连续系统力学,(美)Eringen,A.C.,科学出版社,1991

9.Micromechanics of defects in solids,Toshio Mura ,La Hague, Martinns Nijhoff,1982

10.Mechanics of continua and wave dynamics,Brekhovskikh, L. M.,Springer-Verlag,1985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一)中文期刊

1.力学学报(中文版、英文版)  

2.固体力学学报(中文版、英文版)  

3.计算力学学报 

4.工程力学 

5.应用力学学报 

6.机械工程学报(中文版、英文版) 

7.机械强度 

8.实验力学 

9.力学进展 

10.应用数学和力学(中文版、英文版) 

11.爆炸力学 

12.振动工程学报 

13.土木工程学报 

14.水利学报 

15.振动与冲击 

16.力学与实践 

17.力学季刊 

18.岩土力学 

19.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B) 

21.空气动力学学报 

22.飞行力学

(二)外文期刊

1.Structure 

2.Advances in AppliedMechanics

3.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4.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5.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7.Computational Mechanics

8.Continuum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9.Computer-Aided Design

10.Composite Structures

11.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2.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13.Quarterly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14.Engineering Structures

15.Mechanics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16.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17.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

18.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19.ACTA Mechanica

20.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1.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01)(专业型)

 

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

代        码:0852

 

一、学科介绍

机械工程学科是机械和制造科学领域的一级学科。机械学是对各类机械产品进行功能综合、定量描述以及性能控制的基础技术科学,研究机械系统的特性,试图应用机械系统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发展新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包括机构学与机器组成原理、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结构强度学、机械摩擦学与表面技术、机械仿生学、机械设计理论和方法学、传动机械学、机器人机械学等。制造科学主要研究高效、低耗、智能地加工出符合设计要求、提升客户价值的产品所涉及的各种制造理论、方法、技术、工艺、装备与系统等,包括零件成形制造、零件加工制造、制造系统与自动化、机械测试理论与技术、微/纳机械系统、绿色制造等。

机械工程学科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学科之一。冶金机械专业于197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开始招收液压传动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本科生。1998年调整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学科1991年就开始与东北大学和东南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生,2000年获得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2006年分别获得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力学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6年获得了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招收培养博士生。2001年以来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98人,授予硕士学位61人。本学科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5个本科专业,具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工程力学4个硕士点和1个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权点,机械设计及理论2008年成为安徽省重点学科。本学科设有“液压与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液压振动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学科近5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高新技术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高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经贸委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50余项纵向科研课题;同时,结合冶金行业,承担了80余项马钢、宝钢、唐钢等国家大型企业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3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88篇;出版专著和国家、省部级规划教材6余部;获得20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掌握机械工程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运用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与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开发工作。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领域该语种的外文资料及撰写论文摘要。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开发、制造与控制、自动化检测、科技开发及技术经济管理等工作。

具备优良的思想政治与品德修养,身体健康。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1.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年,在职攻读的一般为3-5年。

包括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2.全日制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1年左右,实践训练环节,8学分。在职攻读的课程学习采用“进校不离岗”的半脱产方式,到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

3.全日制学位论文可在学校完成也可在企业实习单位完成,时间为一年左右。

在职攻读的学位论文在本单位完成,论文工作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应用课题,时间规定为1.5年,最长不超过3年。

四、课程设置

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生必须在规定年限内修满30学分,其中学位课16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4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1)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类 别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单元

(不少

于16

学分)

1

1036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

30

2

2

10360001

自然辩证法

2

45

1

3

10360030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2

60

1,2

4

10360031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1

30

3,4

5

10360021

高等工程数学

3

60

1,2

6

08020201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2

36

2

7

08020218

现代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2

36

2

8

08010406

现代设计方法

2

36

1

9

08020218

机械优化设计

2

36

1

10

08020215

有限单元法及应用

2

36

2

学位课程合计

18

363

 

 

(不少

于14

学分)

1

08020209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

2

36

2

2

08020303

高等机构学

2

36

2

3

08020323

先进制造工艺

2

36

2

4

08020309

机械故障诊断学

2

36

3

5

08020321

机械系统建模与仿真

2

36

3

6

08020332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2

36

3

7

08020333

PLC技术

2

36

3

8

08020330

专业英语

2

36

3(必修)

9

08020312

非线性振动

2

36

3

10

08020334

试验模态分析

2

36

4

11

08020216

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

2

36

4

12

08020205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

36

4

13

08020327

摩擦学

2

36

4

14

08010403

创新学术讲座

2

36

1,2,3,4(必修)

15

43010010

知识产权基础

1

20

1必修

16

43010009

信息检索

1

20

1必修

17

10360032

科技文献读与写

1

30

1,2,3,4

18

10360033

高级英语口语

1

30

1,2,3,4

非学位课程合计

34

616

 

1

 

机械设计

 

72

1

2

 

机械原理

 

72

1

3

 

工程力学

 

80

2

补修课程合计

 

144

 

注:1、单元1——第一学期1-10周,单元2——第一学期11-20周,单元3——第二学期1-10周,单元4——第二学期11-20周。

2、自2011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自2011级起: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号10360036  2学分  36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原《自然辩证法》改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号10360037   1学分 18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

 

(2)必修实践环节

实践训练环节                                       8学分

听讲座                                             2学分

实践训练:各学科可以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规定是否要求研究生进行教学实践(如本科教学辅导等)、企业生产实践(如到企业生产实习)等工作。其中,企业生产实践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1年左右,并要求提交企业生产实践总结报告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答辩前将导师签字的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秘书保管,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并记8学分。

创新学术讲座:创新学术讲座为36学时,2学分,每次讲座的时间一般控制在4学时左右。

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创新学术讲座课,分别写出学习心得,由导师签字验收,取得相应学分。缺席三次以上(含三次)者,必须重新补修,否则不给学分,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创新学术讲座的具体安排如下表(选听其中的九项):

序号

题        目

学 时

时 间

1

现代轧制技术

4

2学期

2

机电液系统

4

2学期

3

力学与工程研究前沿与方法

4

2学期

4

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开发

4

2学期

5

数值模拟与计算机仿真

4

3学期

6

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4

3学期

7

机械设备运行性能与状态检测

4

3学期

8

科技论文写作

4

3学期

9

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4

3学期

10

物流自动化

4

3学期

11

其他

4

3学期

共   计   36     学时,   2    学分

五、学术活动

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在本学科范围内积极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和各类学术会议至少3次,要求将有关的书面材料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答辩前将导师签字的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秘书保管,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并记1学分。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

文献阅读(专题研究):文献阅读环节设置“机械工程专题研究”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前沿课题等,也可以为培养方案和开课目录中所没有的试验(试开)课程等,列入学术活动中,可计算参加一次学术活动。研究生需要在第3学期开题报告前阅读本学科经典著作和主要学术期刊20部(册),开展文献阅读和进行研究性学习。机械工程学科经典著作和主要学术期刊见附录。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企业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

学位论文必须在双导师指导下选定好研究课题并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论文选题作答辩,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在开题报告中公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计2学分。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15~20年中的30~60篇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其中必须有一名企业专家)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硕士生的书面选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学校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2.论文中期考核

要求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的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就学科培养方案对课题中期进展和阶段成果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规定。

3.学位论文评审

学位论文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学位硕士论文要求,应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和充分的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学位论文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样表》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特做以下规定:

(1)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后经导师审查同意,由学院组织聘请2位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预审查。论文预审结果如2位评审人均持否定意见;或者有1位评审人持否定意见,再增聘1位评审人评阅后仍持否定意见的,不能组织论文答辩,且至少须在一个月后方能再次提出申请。评审通过的,正式向研究生学院提交论文答辩申请。

(2)预审后,评阅意见为“修改后可以参加答辩”、论文改动量不大的,两周内完成修改,再给予评审,通过后正式向研究生学院提交论文答辩申请,仍不通过的,至少须在一个月后方能再次提出申请。

(3)论文评阅由研究生学院组织或者委托学院组织,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评阅意见、论文评分以及有关材料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

对涉及国家机密或需保密的论文,由导师提出报告,学院审核后报校研究生学院审批。审批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评阅。

4.学位论文答辩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应完成除学位论文以外的所有学分(不少于42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答辩申请并参与答辩。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按《安徽工业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实施办法》进行。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答辩公告。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

5.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前(即10月底)结束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选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预审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时间安排

考核方式

1

文献综述(近15年国内外文献,主要是近5年的期刊)

第2学期末

导师或学科组

2

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第3学期9月初

导师、学科点、学院

3

论文工作

第3至4学期

导师或学科组

4

论文中期检查(报学院)

第3学期末

导师或学科组、学科点

5

论文预答辩和论文修改

第4学期4月

导师或学科组、学科点

6

论文内审,重复度检测

第4学期6月

导师、学院、研究生学院

7

论文送审和论文修改

第4学期5月

导师、学院、研究生学院

8

论文答辩和论文修改

第4学期6月

导师、学院、研究生学院

注:此表适用于全日制专业硕士

 

序号

内      容

时间安排

考核方式

1

近15年国内外文献

综述(报研究生学院)

第4学期10月

学科点、导师

2

开题报告(报研究生部)

第4学期10月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3

论文工作

第4至6学期

研究生导师

4

论文审查

第6学期9月

学科点

5

论文预答辩

第6学期10月

学科点、导师

6

论文答辩

第6学期

导师与答辩委员会

注:此表适用于非全日制专业硕士

 

 

附:

 

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萨博·伊.高等工程力学(上、下册).海洋出版社,1985

2.张劲夫,秦卫阳.高等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04

3.王敏中.高等弹性力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惠彬.振动理论与工程应用.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应中,缪国平.高等流体力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6.韩建友.高等机构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7.童秉枢.机械CAD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8.梅顺齐,何雪明.现代设计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9.吴淼. 现代工程信号处理及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10.蔡自兴.机器人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1.刘混举.机械可靠性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12.卢文祥,杜润生.工程测试与信息处理.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3.王田苗,丑武胜.机电控制基础理论及应用.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4.刘光复. 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5.王勖成,邵敏.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16.张平格.液压传动与控制.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

17.逯燕玲,戴红.网络数据库技术.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18.邵忍平. 机械系统动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9.吴澄.现代集成制造系统导论-概念、方法、技术和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刘晓强.信息系统与数据库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1.李异河,丁问司,孙海平.液压与气动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22.任尊松.车辆系统动力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3.何坚勇.最优化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4.黄席樾.现代智能算法理论及应用. 科学出版社,2005

25.齐欢,王小平.系统建模与仿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二、主要专业学术期刊

(一)中文期刊

1.机械工程学报

2.中国机械工程

3.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中文版、英文版)

4.机械科学与技术 

5.东北大学学报

6.振动工程学报

7.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8.机械设计 

9.机械传动

10.机器人 

11.机械工程材料

12.机械设计与研究

13.起重运输机械 

14.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15.流体机械

16.摩擦学学报

17.制造业自动化

18.机械设计与制造 

19.农业机械学报

20.液压与气动

2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2.工程图学学报

23.振动、测试与诊断

24.机床与液压

(二)外文期刊

1.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nglish Edition)

2.ASME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Engineering

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4.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6.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7.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Interactiv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8.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

9.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

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in Design

1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12.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13.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14.Journal of Intelligent & Robotic Systems

15.Journal of Machinery Manufacture and Reliability

16.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7.Journal of Signal Processing Systems

18.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

19.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20.Production Engineering

21.Computer-Aided Design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