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工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3-30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0807)

 

一、学科、专业简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起源于1984年成立的热能工程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系统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本学科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工程技术领域内起着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在工学门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容纳了物理学的多个分支及近代进展,综合应用了数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材料科学、电子技术、控制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已有成果,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畴。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已有成果广泛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领域,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并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又几乎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密切相关,推动人类社会的能源利用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

本学科现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7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3人,讲师和工程师15人。学科点承担有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纵向课题,以及各企业的多项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类项目,共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4部,发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30%被四大检索收录,申请并授权各种发明专利多项,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和教改奖项多项。

二、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训练和培养。

3.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把握解学科动态和学生前沿,具有创新意识和管理水平的高层次人才。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在研究生入学后的两周内,根据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双向选择结果,由指导教师根据研究生的来源、去向,及导师的科研项目安排等情况确定培养类型、制定培养计划。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两年至三,课程学习为一年,论文工作不得少于一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五年。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的,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并获得学位。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实行学分制,答辩前每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至少应取得32或以上的学分。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最低修满课程30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程不得低于16学分,非学位选修课程不得低于14学分。

(1)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如下:

类别

序号

课 程 名 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    注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0

1

1

 

 

2

自然辩证法

48

2

1

3

研究生英语

90

3

1、2

4

数值分析

36

2

1

 

 

5

最优化原理与方法

48

2.5

1

6

数理统计

36

2

1

7

高等传热学(双语教学)

40

2.5

1

8

高等流体力学

40

2.5

1

9

高等工程热力学

40

2.5

1

 

合计

408

20

 

 

 

 

 

 

 

 

1

微米/纳米尺度传热

36

2

2

 

 

 

 

 

 

2

计算流体力学

36

2

2

3

数值传热学

36

2

2

4

数据处理及实验优化设计

27

1.5

2

5

多相流体力学基础

36

2

2

6

计算燃烧学

36

2

2

7

第二外国语*

36

2

2

8

热工过程的数值模拟

36

2

2

9

过程工程学

36

2

2

10

专业英语

36

2

2

11

创新学术讲座

30

1.5

1~4

12

科技文献读与写

30

1

1或2

滚动开出

13

高级英语口语

30

1

1或2

滚动开出

14

学术交流英语

60

2

1或2

滚动开出

 

合计

 

21

 

 

1

燃烧学

40

2.5

3

 

 

不计学分

2

工业炉热工及构造

40

2.5

3

3

热工测量及仪表

40

2.5

3

4

制冷与低温原理

40

2.5

3

 

合计

160

10

 

实践

环节

1

学术活动

8次

1

1~4

 

必修环节

2

社会实践

120

2

1~4

(2)必修实践环节

实践训练环节                                       2学分

听讲座或学科领域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                 1学分

实践训练:社会实践内容可以是本科专业课、基础课的讲授和辅导、答疑、指导实验、指导实习、协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或论文等,总学时不少于120学时。教学实践或专业实习是提高研究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该环节结束后由系主任或院写出考核评语,合格者记2学分。

文献阅读(专题研究):文献阅读环节设置“热能热工专题研究”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前沿课题等,也可以为培养方案和开课目录中所没有的试验(试开)课程等,列入学术活动中,可计算参加一次学术活动。研究生需要在第3学期开题报告前阅读本学科经典著作和主要学术期刊20部(册),开展文献阅读和进行研究性学习。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学术著作和主要学术期刊见附录。

五、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学术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每位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原则上必须完成做2~3次公开学术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公告相关信息。学术活动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或由学院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或电子文档)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训练,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的工作能力。学位论文包括文献阅读、调研、选题、开题报告、实验研究、理论分析、论文撰写等过程。

导师和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二学期内确定论文题目,第三学期内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通过后,研究生应及时制定论文工作计划,明确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求、进度、安排等。若在执行中有较大调整或变化,必须经导师同意,报学院及研究生学院备案。

 

1.论文的基本科学论点、结论和建议应在学术上对国民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

2.论文内容应能充分反映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论文工作应表明作者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所新见解,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5.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学位论文工作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提高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用于论文的实际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按照学校有关规定的要求,论文工作的每一环节(选题报告、论文计划、论文评审和答辩等)都应全部合格,且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公开发表一篇论文。

论文工作的进程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时 间 安 排

考 核 方 式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报研究生部)

第3学期10月底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2

论文工作(含阶段汇报)

第3-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3

论文预答辩(系、教研室通过预答辩)

第5学期11月底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4

论文答辩

第5学期末

答辩委员会

5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七、答辩和学位授予

1.硕士生完成学位论文的写作后经导师审查同意,由学院组织预审查,预审通过后正式向研究生学院提交论文答辩申请;

2.论文评阅由研究生学院组织或者委托学院组织,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评阅意见、论文评分以及有关材料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

对涉及国家机密或需保密的论文,由导师提出报告,学院审核后报研究生学院审批。审批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评阅。

3.硕士研究生论文须聘请2位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论文评阅结果如2位评审人均持否定意见或有1位评审人持否定意见,需再增聘1位评审人评阅,仍持否定意见,不能组织论文答辩。

论文没有通过专家评审的,至少须在一个月后方能再次提出申请。

4.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答辩和学位授予程序按《安徽工业大学授予硕士科学学位实施细则(暂行)》进行。

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时 间 安 排

负 责 单 位

1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第3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会

2

论文工作(含阶段报告)

第3-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会

3

论文预答辩(系、学科组)

第5学期初

院学位评定分委会

4

论文送审

答辩前1个月

研究生学院

5

论文答辩

校学位委员会开会前10天

答辩委员会

6

成果要求:在校期间发表与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上。

附:

 

本学科研究生参考书目

1        最新余热回收利用新技术与国外余热回收动向及环保安全和卫生对策实用手册,作者编委会,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5,12;

2        冶金工业节能与余热利用技术指,作者:王绍文等,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3-1;

3        中国风资源测量和评估实务(英文版),作者:高虎刘薇王艳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01月;

4        第十一届中国光伏大会暨展览会会议论文集(上、下册),作者:魏启东袁竹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5        燃烧技术手册,作者:徐旭常周力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08月;

6        能源动力中多相流热物理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作者:林宗虎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0年06月;

7        中国内燃机工业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作者: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8        换热器设计技术,作者:(美)沙拉,(美)塞库利克 著,程林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1;

9        中国电站锅炉技术标准规范汇编(第四卷):锅炉材料、燃料试验和检验,作者:中国标准出版社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锅炉分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年06月;

10    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与燃气轮机总能利用,作者:金红光林汝谋科学出版社,2008年07月;

11    中国至2050年生物质资源科技发展路线图(英文版),作者:本社 编,科学出版社

12    工业炉设计手册 第3版,作者:王秉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04月;

13    高强化柴油机结构仿真与分析,作者:左正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07月;

14    中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总纲(第3卷),作者:陈勇科学出版社,2007年02月;

15    船舶及海洋工程动力装置设计指南,作者:李建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09月;

16    节能基础与管理标准汇编  节能监测与经济运行,作者: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05月;

17    节能基础与管理标准汇编  单位产品能耗限额 ,作者: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二编辑室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年05月;

18    太阳能热利用,作者:何梓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年07月/

19    燃气燃烧与瓦斯爆炸(原著第三版),作者:(美)刘易斯埃尔贝著,王方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09月;

20    生物能源技术与工程化,作者:张百良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21    热力学(第6版)(影印版),作者:(美)沃克Wark,K.)等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22    能源技术展望——面向2050年的情景与战略,作者:国际能源署 编,张阿玲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04月;

23    太阳能光伏产业:多晶硅生产技术,邓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1;

24    硅太阳能电池:高级原理与实践,作者:(澳)格林编著,狄大卫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1;

25    可再生能源离网发电实用技术问答丛书--风力发电,作者:都志杰马丽娜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9-1;

26    微生物燃料电池,作者:(美)洛根著,冯玉杰王鑫等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0-1;

27    天然气 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作者:华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1;

28    太阳电池,作者: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日本太阳光发电研究中心 编著,刘正新沈辉 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1;

29    风能利用技术,作者:郭新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1;

30    热工过程自动控制技术,作者:谢碧蓉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6-1;

31    新能源发电技术,作者:王长贵崔容强周篁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10-1;

32    生物质能技术与应用,作者:钱伯章科学出版社,2010-9-1;

33    风能与风力发电技术(二版),作者:张志英 等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05月;

34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优化及改进,作者:杨建球,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01月

35    中国2050年低碳发展之路:能源需求暨碳排放情景分析,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课题组科学出版社,2009-9-1;

36    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作者: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动力机械与工程研究所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8-1;

37    热工基础,作者:王修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8-1;

38    内然机制造工艺教程,作者:许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03月;

39    强化传热技术,作者:林宗虎 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年01月;

40    内燃机替代燃料燃烧学,作者:蒋德明,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09月;

41    超超临界及亚临界参数锅炉,作者:樊泉桂,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09月

42    喷嘴技术手册(第二版),作者:侯凌云,侯晓春中国石化出版社,2007年03月;

43    新能源转换与控制技术,作者:惠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1;

44    工程燃烧学,作者:童正明,中国计量出版社,2008年01月;

45    换热器技术及进展,作者:朱冬生等,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年08月

46    循环流化床锅炉,作者:林宗虎 等,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3-1;

47    太阳能热利用原理与计算机模拟,作者:张鹤飞,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0年05月;

48    燃烧控制器的理论与应用,作者:肖兵,毛宗源,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年07月;

49    水力机械及工程设计,作者:宋文武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12-1;

50    热工基础及流体力学,作者:郁岚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9-1,

51    两相流与传热研究,作者:陈听宽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2-1;

52    太阳能——可再生能源与环境,作者:(美)福斯特,(美)卡西米,(美)科塔 著,《太阳能可再生能源与环境》翻译组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7-1;

53    生物乙醇与生物丁醇及生物柴油技术与应用,作者:钱伯章科学出版社,2010-9-1;

54    秸秆生物反应堆制作及使用,作者:李济宸冯秀华李群金盾出版社,2010-6-1;

55    风力发电系统优化控制,作者:(罗)蒙特安努等著,李建林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9-1;

56    分布式能量系统,作者:杨勇平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2-1;

57    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膜系设计、制备及测评,作者:史月艳那鸿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3-1;

58    氢能技术,作者:(日)氢能协会 编,宋永臣 等译,科学出版社,2009-8-1;

59    锅炉原理基础,作者:王世昌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7-1;

60    风能技术,作者:(美)Tony Burton等著,武鑫等译,科学出版社,2007-9-1;

61    太阳能喷射式制冷,作者:田琦科学出版社,2007-8-1;

62    传热学,作者:任世铮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12-1;

63    发动机原理,作者:林学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1;

64    烧过程与设备,作者:廖传华史勇春鲍金刚,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7-1;

65    燃气轮机燃烧室,作者:林宇震许全宏刘高恩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5-1;

66    燃烧理论与技术,作者:刘联胜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6-1;

67    能源与动力装置基础,作者:何国庚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5-1;

68    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及系统,作者:朱皑强芮新红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6-1;

69    特种设备典型事故案例集,作者: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中心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11-1;

70    汽轮机运行/200MW火力发电机组运行技术丛书,作者:东北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11-1;

71    氢能(21世纪的绿色能源)/21世纪可持续能源丛书,作者:毛宗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1;

72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作者:闫全英刘迎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1;

73    工业锅炉设备,作者:丁崇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

74    燃气轮与涡轮增压内燃机原理与应用,作者:林建生谭旭光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1;

75    水轮机,作者:郑源鞠小明程云山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4-1;

73 新型能源技术与应用,作者:高虹张爱黎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2-1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