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373876109266.jpg 微信图片_20180330093549.jpg](http://www.zj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f1/60/4aaa7b164959b4889258bb88e9f9/2cba10fe-764b-4f49-a4bd-0da88b9ab78e.jpg)
讲座伊始,李晓明对李昌钰一行和在场师生们表示热烈欢迎,回忆李昌钰2016年做客医学院“名师名医大讲堂”盛况并向在场嘉宾和600多位同学们简要地介绍李昌钰的传奇人生,鼓励同学们向李博士学习。
![1522372981934779.jpg 微信图片_20180330085313.jpg](http://www.zj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f1/60/4aaa7b164959b4889258bb88e9f9/961726cd-549d-4e30-b9c4-2a562354bcd6.jpg)
![1522373180135257.jpg 微信图片_20180330085323.jpg](http://www.zj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f1/60/4aaa7b164959b4889258bb88e9f9/15a6333b-d296-483a-b94d-57e5d99b369d.jpg)
李昌钰从自身成长经历和刑侦经验出发,围绕“DNA技术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这一主题,阐释他的人生哲学——To make impossible become possible。
警察大都有直觉
哪个好,哪个坏,大概能知道
现场,李昌钰分享了一些他经手的案件。
有一起公路女尸案,警方深夜到达现场,确定这是一起意外车祸。但见尸体一丝不挂,李昌钰立刻提出异议,认为这是一起谋杀案,“我来美国这么多年,没见过一个女孩会大半夜裸体在马路上走,尸体是被搬到路边的。”后来,警方发现尸体的手臂上有密密麻麻的针孔,发现死者生前大量注射毒品,还在尸体上找到了指纹,证实了李昌钰的推测。
起初他们找不到指纹,但想一想,凶手要抱一个女性,他会怎么抱?”李昌钰比出公主抱的姿势。重要的物证指纹,也是按照这样的推理找到的。
另一起轰动美国的芝加哥炸鸡店谋杀案,从老板到伙计7人全部惨遭毒手,警方一筹莫展。警局局长求助李昌钰,李昌钰到现场查勘,花了三天时间,也没有找到能连接到嫌疑人的证据。最后,李昌钰把注意力锁定在炸鸡店的柜台机和一包垃圾上。
柜台机打出的最后一单在21:06,但炸鸡店的关门时间是21:00,能在关门后6分钟走进店内点餐,嫌疑人应该是个炸鸡店的熟人。
还有,那包垃圾很干净,但是炸鸡店那天做了8000多美金的生意,这不符合常理。”警方此前从未重视过这包垃圾,听李昌钰点拨,翻开垃圾袋,果然找到了至关重要的证据——炸鸡。这盒炸鸡有四块鸡肉,一块鸡胸,两个鸡腿,一个鸡翅,鸡胸和鸡腿都是完整的,唯独鸡翅只剩下骨架。根据经验,白种人最爱吃鸡胸,喜欢吃鸡翅的不多,嫌疑人的范围缩小。最终,通过鉴定和比对鸡翅骨架上的唾液DNA,嫌疑人确定了。
李昌钰说,警察大都有直觉,走在路上看路人,哪个好,哪个坏,大概能知道。但做研究就要客观,公安人员理应要有逻辑观和科学观。
在破获的多起案件中,李昌钰都强调了DNA研究的作用。在21世纪,电子物证越来越重要,电脑、手机、GPS都是物证,但最重要的物证还是DNA。未来怎么破案?李昌钰认为科学进步会起到重大作用,“大数据、人工智慧这些新的科技,将来可以从不同方向和背景,结合到案件侦破当中。”
![1522373395722933.jpg 微信图片_20180330085333.jpg](http://www.zj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f1/60/4aaa7b164959b4889258bb88e9f9/4cf0c742-c421-4404-b25e-6637605203e9.jpg)
见多了“屈打成招”,
他想让证据公平公正地说话
![1522373304468013.jpg 微信图片_20180330092139.jpg](http://www.zj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f1/60/4aaa7b164959b4889258bb88e9f9/e1351397-1eb3-4088-bfc0-0f09adff3068.jpg)
李昌钰和姐姐、母亲在一起。他的母亲因为将13个孩子抚养成才,被称为“传奇母亲”。
出生在江苏如皋,从这个不起眼的小城市走向世界,李昌钰是一个传奇。
六七岁时,李昌钰的父亲因为海难离世,原本富裕的家庭因此破败,13个兄弟姐妹的未来都压在了母亲肩上。“我有一个好妈妈,她牺牲一切抚养我们,她是最伟大的人。”
十年前,106岁的母亲也去世了。李昌钰很惋惜“失去了和妈妈讲话的机会”,他流露出与谈论刑侦时截然不同的柔软目光,讲话也柔软,向台下的学生说,“每个同学今晚打电话给你妈妈问好,好吗?”
1960年,22岁的李昌钰成为了台湾最年轻的警官。破案,不是他最初的梦想,他原来想做个篮球运动员。但因为身高相差两寸,李昌钰的“篮球梦”落空了。不能和篮球共事的遗憾,由爱情弥补——他的夫人打得一手好球,曾是校篮球队队长。
见多了“屈打成招”,1965年,颇具正义感的李昌钰想要学到最新的技术,让证据公平公正地说话。带着两个箱子和五十美元,李昌钰跑到了美国。他不会讲英文,做过餐馆服务员,也教过中国功夫。后来,他在纽约大学医学院找到了一个化验员的工作,由此认识了一个生物化学家,正式开启了求学之路。
多年后,拥有31个博士学位的李昌钰被请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学校希望他告诉毕业生成功的秘诀。“我说,一定要有梦想、热爱和努力。有梦想与目标的人,生活态度积极进取,动力源源不绝。”积极的心态陪伴李昌钰至今。他告诉同学们,“我每天四点起床,还表现得很高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回答,今天又可以好好工作了。”
服务人群、国家、社会,才是事业
1998年,李昌钰荣任美国康州警政厅厅长,成为全美第一位出任州级警界最高职位的华裔首长。其实,李昌钰起初是拒绝的。做了警政厅厅长,就意味要去频繁地接触社区,要做“Hug lady”和“kiss baby”的工作,李昌钰曾认为这很没意义,“拿薪水只是职业,服务人群、国家、社会,才是事业。”他倔强地把自己在一线的工作视为“事业”。
当时,有5000多个中国人在美国做警政人员,但大都在基层。美国有史以来,没有一个中国人做过厅长。“我妈妈说,你要好好做,给外国人看看,中国人也可以做厅长,那么未来的中国人才有机会。”李昌钰的上任憋着一股劲,他要为中国人争口气。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句座右铭几乎成为了鼓励李昌钰前进的动力。
事业受阻的时候,他在马路边看见一株与众不同的行道树,树的根系蜿蜒,一直穿透了水泥浇灌的人行道,把路面顶得拱起。他把这场景拍下来,保留这张照片提醒自己。
1995年,李昌钰的第一本英文书在美国出版,封面上印着他自己的照片。一张中国脸被摆在美国书店的书架正中,在那个年代,实在太过罕见。李昌钰赶紧让夫人去买几本,开玩笑说,以免销量惨淡。后来,那本书被美国人争相购买。
那一次,李昌钰惊觉,他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了,他做到了。
![1522373459813171.jpg 微信图片_20180330085319.jpg](http://www.zj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f1/60/4aaa7b164959b4889258bb88e9f9/888fdf33-5184-49f9-b42c-56d5b054973e.jpg)
![1522373475255737.jpg 微信图片_20180330085340.jpg](http://www.zj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f1/60/4aaa7b164959b4889258bb88e9f9/c4df76d4-4841-4442-bd44-e5be63d2ea95.jpg)
稿件来源 | 团委学工办 钱江晚报
通讯员 | 夏意意 柯溢能 图|高兴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