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医学生能够在材料化学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这就要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的培养体系说起了。这是国内首创的“八年一贯、两段完整”的“4+4”(4年非医本科教育+4 年医学专业教育)本博连读八年制培养模式。这批优秀的八年制医学生,结合前4年不同的专业学科,与临床医学交叉融合,产出多样化的科研创新。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徐骁教授课题组的2011级八年制医学生徐力,从临床需求出发,结合其本科药学背景,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开展了抗肝癌纳米药物的研究。
浙江大学医学院紧密围绕“双一流”建设总体部署,不断完善“医药+X”交叉复合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目标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浙大一院肝胆胰外科主任郑树森院士高度重视多学科融合驱动科技创新。在这一先导概念指引下,徐骁教授研究团队正在进行肝癌靶向精准诊治新策略的系统研究,一方面通过模块化的纳米载药系统构建高效的新型抗肝癌纳米药物,另一方面结合肝癌关键新型靶点进行精准诊治。医学、药学、材料化学与纳米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了面向临床的肝癌研究的不断深化。
我国是肝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全球半数以上肝癌发生在中国。对于早期肝癌而言,手术治疗是最佳方案,然而早期肝癌缺乏特异性症状,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肝癌晚期。对于这部分患者而言,往往只能采取药物进行姑息治疗,而目前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肝癌的药物仅有索拉非尼(Sorafenib)与瑞格非尼(Regorafenib)。因此,研发新型的抗肝癌策略是肝癌治疗的当务之急。
课题组应用药学与材料化学技术,对传统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进行前药结构修饰,构建了新型肝癌靶向纳米制剂,克服了传统化疗药物阿霉素心脏毒性大的缺点,明显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通过肝癌靶向多肽SP94的修饰,纳米药物对肝癌的靶向能力与抗肿瘤能力要显著优于原型药物。在本研究中,前药策略是改善纳米制剂药物动力学的关键。阿霉素经疏水性基团聚乳酸(PLA)连结后形成阿霉素前药(PLA-DOX),增加了与两亲性脂质材料DSPE-PEG的相容性,减少了药物的提前释放。因此,纳米载药系统能够通过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 effect)增加药物在肿瘤部位的富集并减少其毒副作用。
![](http://www.zj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9/34/04d2fb474aacb7b9bddf219e30a1/b95f35cc-8938-40b2-9125-af2abacea5c0.jpg)
****徐骁教授与王杭祥副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了国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浙江省重大专项基金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