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介绍

绍兴文理学院 /2014-03-23

 

(代码)专业名称
及研究方向
招生
人数
初试科目
复试专业课科目
参考书目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人文学院(001)
050101文艺学
01文学理论
02中国现代文论与美学
03海外华人中国诗学
04影视文化批评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1文学原理
④811文学评论写作
古代文论
初试:《文学原理》王元骧,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
《文学批评学教程》刘锋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复试:《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文学基础
参考书:[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外国文学史》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文学原理》王元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国语言基础
[1]《现代汉语(重订本)》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9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方言学
02语法学
03社会语言学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2现代汉语
④812古代汉语
语言学理论
初试:《现代汉语(重订本)》胡裕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9
复试:《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传世文献研究
02浙东学术文献研究
03文献语言研究
2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3中国古典文献学
④813中国文学史
古代汉语
初试:《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复试:《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9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唐前文学
02唐宋文学
03元明清文学
04地域文学与文化
3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4中国文学史
④814中国古代文学阅读与评论
中国古代文学与
文化
初试:《中国文学史》袁行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复试:《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文学思潮与流派
02鲁迅与地域文化
03戏剧与影视文学
04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05儿童文学
5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615中国现当代
文学史
④815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与评论
文学理论
初试:《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文学批评学教程》刘锋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复试:《文学原理》王元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专业介绍:

  050101文艺学

  一、本专业的特色
  1.文艺理论注重海外中国诗学与美学的研究。刘毅青在新儒家美学、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以及朱文斌在东南亚华文诗歌等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各3项,打开了中西古今互视的研究思路。
  2. 文学基本理论以比较研究为特色。徐扬尚的比较文学理论研究、王苏君的审美体验研究、李先国的批评想象研究,都以比较为视野展开基础文论研究,在省部级项目支持下发表了高质量论文。
  3.英美文学注重经典文本的翻译与研究。陈才宇的古英语及中古英语文学翻译与研究具有全国影响,李佩仑的美国现代诗歌研究,以及王琼的英国女性文学研究、王芳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都在省级项目支持下,发表了有较高学术含量的论文。
  4.开拓了新的学术生长点。开展了鲁迅小说中英文平行语料库的建设及应用研究、鲁迅小说英译版本研究、戏剧翻译理论研究,引起学界关注,获得了省部级项目。
  二、本专业的优势
  1.队伍结构合理。本方向成员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博士7人,硕士2人;省“151”人才1人,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1人。本专业成员老中青结构合理,队伍精干,学术潜力大。
  2.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以跨学科的理论作为文艺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基础,关注当前文艺现象,将文艺学与西方文学研究互相打通,推进本学科的发展,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3.学术成果影响显著。方向带头人刘毅青现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 项目1项,在《哲学研究》、《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在中青年学人中有一定影响;陈才宇的国家社科项目成果《古英语与中古英语文学通论》获 2009年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他独立校订莎士比亚戏剧31种,参与《狄更斯全集》翻译;编写双语教材《英美诗歌名篇选读》。本学 科多次举办世界华文文学会议,编辑出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7辑,在学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学科成员己经出版译著8部,且多数再版。2013年,朱媛博士获 得国家课题立项1项。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一、本专业的特色
  1.方言研究。王敏红结合绍兴方言对《越谚》的研究,周一农结合语言学和传播学对方言媒体语言的研究,屠国平对浙江省普通话推广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叶祖贵的方言词汇、语法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出发,以越地方言研究为核心,进行深入的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汉语词汇研究。周一农在语素研究、词汇文化学研究方面,已经出版了两本专著;呼叙利对中古词汇有较为系统的研究,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发展潜力。
  3.汉语篇章语用研究。马明艳以留学生作文为语料进行篇章构建和连贯研究,李秀明注重从语用行为的角度对汉语的半固定结构进行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对汉语的语言形式进行语用分析与解释,并对汉语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二、本专业的优势
  1.成员团队意识强,有学术潜力。本方向现有成员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博士3人,硕士1人。目前正在凝聚力量,努力在浙东方言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汉语语用语法研究等方面做出成绩。
  2.学术影响逐步上升。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8篇,出版专著7部;承担教育部社科项目3项、国家语委“十二五”研究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5项。通过课题研究来积累力量,产出成果,并有一定的影响,获得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突出学术贡献奖。
  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的需要,本方向近年来积极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注重从留学生的语用实际出发,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归纳留学生在语篇建构中的偏误问题,并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成果有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本专业的特色
  1.注重中国古代基本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在《论语》研究、《国语》研究等学术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简帛文字研究、佛学文献整理上也小有积累。俞志慧参与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大藏经续(汉文部分)》的整理工作,连同钱汝平主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释氏六帖》校理,共同构成新的学术生长点。
  2.注重越地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越地方言文献、蔡元培佚文辑录等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俞志慧点校的三卷本《全浙诗话》将由中华书局出版,与钱汝平整理的《中峰集》,连同其他方向的教师所承担的《姚勉集》、《陶望龄集》、《石匮书》、《商盘集》等,将使本学科的地方文献整理形成规模。
  二、本专业的优势
  1.队伍学历层次高,梯队合理。本方向现有成员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博士6人,硕士1人;省“151”人才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学科负责人俞志慧为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中国语言文学与越文化研究”)负责人。
  2.项目推动成果产出。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高了研究水平,也催生了一批科研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出版专著7部;在《文献》、《文学遗产》、《古汉语研究》等一级期刊发表论文9篇。
  3.学术影响力不断上升。俞志慧的《国语》研究、古代“语”类 文体研究成果为学界所关注,论文已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7篇,并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奖三等奖1项、学术进步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省社联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1项;并且注重地方文化建设,他为绍兴建城2500周年撰 写的《城记》,浇铸在绍兴城碑上。学科组中的年轻博士逐渐开始崭露头角,吴从祥、杨福泉和钱汝平共主持7项省部级项目,体现出本方向的研究后劲。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一、本专业的特色
  1.各体、各时代文学研究既齐头并进,又重点突出,发掘出新的学术生长点。在古代诗词、散文、小说等方面均有探索,在汉魏六朝文学、唐宋文学和明清之际文学方面用力尤甚,开发出汉代小说发生学、南明文学、红楼梦与晚清女性文学等学术生长点。
  2.顺应古代文学研究愈益突出的地域文化视野之趋势,对与古代各体文学关系密切的越地文学文化史多有清理。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探讨越地文学史演进历程及其对六朝、唐宋和明清文学的影响,并对陆游、张岱、陶望龄等越地文学史代表作家展开新的研究。
  3.推动文献、文本、文化研究的深度结合,注重基本文献的整理和经典文本的新释。如对《遗民诗》和《歇庵集》等的整理,对《燕丹子》和明清小说名著的重新审视,对中古士族文化、清代女性文化的追寻等,均各有侧重和发现,又程度不同地做到三者的统一。
  二、本专业的优势
  1.学术梯队实力可观。现有成员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 博士5人,硕士2人;省“151”人才3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绍兴市领军人才1人,绍兴市拔尖人才2人。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8项,2013年新 获国家课题立项1项,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一级期刊发表论文26篇,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13篇;获省社联优秀成果 一等奖1项、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
  2.学术影响力较大。潘承玉对明清之际爱国文学和越文化历史地位的研究,叶岗 对汉代小说发生和越文化对江南文学文化影响的研究,高利华对陆游和越地文学艺术史的研究,在相关领域均有新的学术建树;渠晓云对六朝越地世家文学的研究, 邢蕊杰对浙江清代文化家族研究,吴艳玲对《红楼梦》与清后期女性文学创作关系的研究,亦受到学界称道。
  3.以学术推动地方文化建设。连续举办“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研究”、“江南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纪念陆游诞辰885周年”等多种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推动学术发展的同时,提升了所在地区的文化美誉度。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本专业的特色
  1.鲁迅研究。除继续挖掘鲁迅与故乡的文献之外,还致力于从越文化视野对鲁迅 思想和文学作综合性透视,力求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对鲁迅思想与文学的越文化渊源与底蕴、鲁迅精神与艺术的原色结构有清晰的理解,拓展鲁迅研究曾被忽略的一 些层面,如鲁迅与浙东学术、目连戏等,从而将鲁迅思想与文学发生的原点追溯到他青少年在绍兴生活的十七年,凸显源远流长的越文化精神在他思想与艺术中的原 型影响;在鲁迅与越文化的互动中,特别是对鲁迅现代文化精神的探讨中,发掘出越文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与历史生成的一种内源性资源与建构性逻辑的意义;在中 国思想与社会的现代化历史语境中、在与西方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现代化比较中,凸显鲁迅所彰显的东方现代性的意义。王晓初的专著《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是 这一研究的集中体现,寿永明、刘家思、沈刚、牟伯永等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研究。
  2.越地文学现象与作家研究。刘家思的刘大白研究、傅红英的“白马湖文学”研究、吕晓英的孙伏园研究、鲁雪莉的许钦文研究、钟小安的许寿裳研究等,都力图在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交融中发掘出这些作家的特色与意义,形成“越中现代知名作家系列研究”的品牌。
  3.现当代文学现象研究。刘家思关于曹禺戏剧的剧场性发掘,进而对现代广播剧历史的系统梳理与透视;王黎君从儿童主体视界入手对现代小说的研究,进而对中国图画书叙事与接收的跨学科研究;李红霞的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本方向开辟了新的学术生长点。
  二、本专业的优势
  本方向现有成员1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2人,硕士3人;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1 人,省“151”人才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1人,绍兴市拔尖人才2人。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 艺理论研究》等一级期刊发表论文17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4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教材3部;主持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项,参与国家级重点 项目1项。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挂靠在本方向,推动了浙江省以及国内外鲁迅研究的深入发展。此外,本方向注重为社会服务,承担完成了多项促进绍兴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横向合作项目。 
相关话题/专业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