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生导师简介-陈建芳

国家海洋局 免费考研网/2014-03-22

导师专栏——陈建芳
·姓  名陈建芳
·出生年月1968年7月
·学位学历博士
·职  称研究员
·职  务实验室副主任
·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联系方式电话:0571-81963211
E-mail:biogeo_chen@hotmail.com

·工作简历
199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球化学专业,1993年获浙江大学环境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年获同济大学海洋古环境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起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其中,1993年10月-1994年4月、1996年4-10月赴德国汉堡大学生物地球化学与海洋化学研究所合作研究;1997-1998年两次赴日本地质调查所与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短期合作研究;1999年5-9月、2000年4-11月在香港科技大学任访问学者;2006年3月-2007年1月在英国南安普敦国家海洋中心任访问学者。现为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生物地球化学化学方向责任研究员。《第四纪研究》、《海洋环境科学》、《海洋学研究》(原东海海洋)编辑委员会委员。·从事科学研究领域
海洋营养盐动力学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北极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碳埋藏;现代过程对生物地球化学海洋古环境替代指标的影响;近海生态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

·科研成果及奖励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基金类项目5项,作为主要骨干承担完成国家专项,中德、中日、内地与香港合作项目,生态973课题、深海圈层相互作用973课题,中国第二北极科学考察等重要研究项目1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专项908-ST04区块长江口-东海水体环境调查(海洋化学)1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项目2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学报级刊物论文20余篇,SCI刊物论文10余篇。在南海颗粒物质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现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海洋古环境替代指标的影响,近海环境污染及富营养化历史的沉积记录,北极陆架生物泵过程及沉积碳埋藏,珠江口含氮有机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999年起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2000年入选国家海洋局“双百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

·代表性发表论文
1.李宏亮,陈建芳*,金海燕,金明明,刘子琳,张海生,2007。北极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颗粒生物硅的粒级结构。自然科学进展,17卷1期:72-78(*通讯作者)。2.刘子琳,陈建芳,陈忠元等,2006。白令海光合浮游生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生态学报,26卷5期:1346-513.LiuZL,ChenJF,ChenZYetal.,2005.Thesize-fractionatedchlorophyllaandprimaryproductivityintheBeringSeainthesummerof2003.ActaOceanologicaSinica,Vol.24No.6:127-134.SCIE4.陈建芳,金海燕,刘小涯,李宏亮,林以安,潘建明,2005。黄、东海沉积物有机质活性及营养盐再生潜力初探。地球化学,34(4):387-3945.ChenJianfang,LiYan,YinKedongJinHaiyan,2004.AminoacidsinthePearlRiverEstuaryandAdjacentWaters:Origins,transformationanddegradation.ContinentalShelfResearch,24:1877-1894(SCI)6.陈建芳,张海生,金海燕,金明明,刘子琳,2004。北极陆架沉积碳埋藏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极地研究,16(3):193-2017.金明明,WUJF,陈建芳等。加拿大海盆的营养盐极大。极地研究,16(3):240-2528.徐杰,陈建芳,刘广深,朱岩,2003。古赤潮与古营养状况的沉积记录研究进展。海洋通报.2003,22(6).-63-709.ChenJ.F.,JinH.Y.,YinK.,LiY.,2003.VariationofreactivityofparticulateandsedimentaryorganicmatteralongthePearlRiverEstuary.ActaOceanol.Sinica,22(4),557-568SCIE10.ChenJF,XiaXM,YeXR,JinHY,2002.MarineorganicpollutionhistoryintheChangjiangEstuaryandZhejiangCoastalArea––BHCandDDTstratigraphicalrecords.MarinePollutionBulletin45:391-396(SCI)11.陈建芳,2002。古海洋研究中的地球化学新指标。地球科学进展,17(3):402-41012.ChenJianfang,LiYan,LinYianetal,2002.Nutrientscycleinaincubationexperiment:aminoacidsasintergradationsofnitrigenregeneration.OceanographyinChina14,31-3813.陈建芳,陈荣华,MGWiesner等,2000。南海微体生物壳体中氨基酸、氨基糖、糖类物质的检出及生物地球化学意义。海洋与湖沼31(6):596-60314.陈建芳,周怀阳,金海燕等,2000。长江口沉积物中的氨基酸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海洋学报,22(增刊):411-41815.陈建芳,MGWiesner,HKWong,郑连福,1999。南海颗粒有机质的通量的垂向变化及早期降解作用的标志物。中国科学(D辑)29(4):372-37816.ChenJianfang,MGWiesner,HKWong,ZhengLianfu,1999.VerticalchangesofPOCfluxandindicatorsofearlydiagenesisintheSouthChinaSea.ScienceinChina(SeriesD),Vol.29No.2:120-128?(SCI)17.陈建芳,叶新荣,周怀阳,1999。长江口、杭州湾一带有机污染史研究:DDT与BHC的地层学记录。中国环境科学(学报),19(3):206-21018.陈建芳,郑连福,MGWiesner等,1998。基于沉积物捕获器的南海表层初级生产力与表层输出生产力估算。科学通报,43卷6期,639-64319.ChenJianfang,ZhengLianfu,MGWiesneretal,1998.EstimationofprimaryproductionandexportproductionintheSouthChinaSeabasedonsedimenttrapexperiments.ChineseScienceBulletin,43(7):583-586(SCI)20.陈建芳,徐鲁强,MGWiesner等,1997。南海时间系列沉降颗粒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地球化学,26(6):47-5621.陈建芳,郑连福,陈荣华,MGWiesner,1998.南海颗粒物通量、组成及其与沉积物积累率的关系初探。沉积学报,16(3):14-1922.ChenJianfang,XuLuqiang,MGWiesneretal,1998.Organic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time-seriessettlingparticulatematterinthenorthernSouthChinaSea.ChineseJournalofGeochemistry,17(3):275-283(EI)23.陈建芳,叶新荣,周怀阳等,1999。长江口、杭州湾一带有机污染史研究:DDT与BHC的地层学记录。中国环境科学,19(3):206-21024.陈建芳,1998.海洋有机地球化学—了解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古海洋、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的窗口。98青年海洋论坛,北京:海洋出版社,76-8225.陈建芳,周怀阳,张海生等,1998。利用高分辨率的分子(元素)地层学记录来研究海洋污染史。东海海洋,16(3):64-6926.徐鲁强,陈建芳,唐运千等,1997。南海北部沉降颗粒的氨基酸通量及其生物地球化学意义。海洋学报,19(2):57-6427.陈建芳,郑连福,1996.古海洋、古气候研究的新工具—分子温度计.地球科学进展,11(4):404-40828.陈建芳,郑连福,1996。沉积物捕获器与全球变化研究。海洋通报,15(1):41-4729.陈建芳,1996。古海洋与古气候演化的生物标志化合物记录。海洋通报,15(5):33-3730.徐鲁强,陈建芳,唐运千等,1996。南海北部沉降颗粒物中的糖类分布。海洋通报,14(4),30-35

相关话题/国家海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