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宇恒400](https://www.nottingham.edu.cn/CachedImage.axd?ImageName=%2fcn%2fnews%2fmy-youth%2fimage%2f%e6%b1%aa%e5%ae%87%e6%81%92400.jpg&ImageWidth=400&ImageHeight=400)
“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成功失败都不重要了,做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就已经成功了。” —— 汪宇恒
汪宇恒,宁波诺丁汉大学2018届国际经济与贸易(IET)专业学生,最近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全额奖学金。他同时还获得牛津大学经济学及发展经济学,和伦敦政经计量经济学与数理经济学的录取通知。
选择宁诺是“Free choice”
“如果再让我选一次的话,还是会选择宁诺。”汪宇恒这样说道。
喜欢遵从内心想法,也喜欢“Free choice”的这位青葱少年,曾在高三期间萌生过做空军飞行员的想法。
但即使成功通过各项严苛的体检,想到或许会有至少十几年的时间要在限制诸多的军队中度过,没有自由选择的机会,他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
作为全国17所著名外语学校之一“杭州外国语学校”的毕业生,汪宇恒曾经有不少可以保送传统名校语言专业的机会,但他始终不愿让自己无限的未来受限于语言。
相比起传统的国内大学,宁诺在课程安排上更加灵活,体制更加自由,让秉持“Free choice”理念的汪宇恒有更多时间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来自经济学的“自然吸引力”
在最初填写志愿的时候,汪宇恒因为分数原因未能如愿进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及与学长学姐的沟通,汪宇恒最终毅然选择了转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专业对数理要求比较高,课程内容也相对更为系统,学的知识更扎实,尤其是数学这一块。”汪宇恒说。
当被问及当初转专业的原因是否和今后升学、职业道路发展相关时,汪宇恒坦言,经济对他而言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当初选择IET没有想太多,只是相信自己的兴趣和感觉。
在他看来,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他表示在宁诺的四年时间里面,他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遵从内心,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别人在告诉你怎样选择的时候,并不知道你真实的境况是怎样的,只有你自己才能完全了解你的特性。”他说。
做一个有能力的“理想主义者”
“做一个有能力的理想主义者”是汪宇恒对自己的期望。
他因为理念相符加入创行,做过项目负责人,策划过流浪狗收容所优化方案,也帮后街老板卖过煎饺。
他因为被南美人的热情触动,学习过西班牙语,也从暑期的支教中收获颇多,还计划到那里工作一段时间。宁诺为他创造了很多机会,让他可以尝试多种可能性,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与此同时,他把理想和现实分得很清楚。
“我不会去做那些无法完成的理想,会选择向现实妥协。”你或许想不到,汪宇恒说会选择在必要的时候做一些很现实的事。例如,最近的他就在学习Python软件,为的是至少有能够满足生存需求的基本能力,让自己在未来有更多的Free choices。“在这些Free choices之中,总会有符合自己理想主义的选择吧。“ 谈到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可能会继续读博士,做一个经济学家吧。”
汪宇恒分享在宁诺四年学习的心得体会:
Q:经济学给你带来了哪些收获呢?
A:一种思维模式吧。不会轻易的相信所有人(包括专家)的言论,除非他的论据可信。
比如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权威经济学家会对各种话题发表言论,却没有可信的理论基础,对于这样的言论我会通过对比多方观点,并查找相关数据,再得出自己的观点。
在平时生活中,也会在脑子里建立一些经济模型,比如你这个小时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你的收益是多少。又或者比如,学习了期望收益之后,不会去碰股票和彩票,因为知道肯定不赚钱,只是赌一个心情。
Q:你比较喜欢哪些老师的课?
A:我比较喜欢Simon和钱学文老师的课。我研究的是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和Simon研究方向比较一致。
大三下的时候,我对申研比较迷茫,也没有谁指点和写推荐信。刚好那个学期Simon来了,就会找他聊一聊自己的想法。Simon是一个很好的老师,比如问他是应该选择你的课还是钱学文老师的课时(当时我选的Simon的课),他竟然会专门发邮件去问本部教高级数理经济(Advanced mathematical economics)的教授帮我咨询。
还有问他其他的问题,他都非常细心,这可能是学发展经济学人的特质,就是会愿意去帮助别人。
钱学文老师的课(高级数理经济)是非常有意思的。他的课让我第一次正式学习到数学,从逻辑论和集合论开始建立数学大厦的基础。
在学了这门课后,对于数学公式推导不会再感到害怕,因为数学不过是等价的推导。他上课非常严谨,备课非常认真,所有的阅读材料都是精挑细选的,课件的逻辑也十分清晰,会不厌其烦地回答你每一个问题。而且他非常萌!
Q:你是如何选择申请方向和学校的?
A:大一因为支教,被甘肃当地小学的艰苦环境所触动,当时想的就是,为什么UNNC的同学们可以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而他们只能在沙地上写字。
学习经济学也是希望可以研究关于不平等和贫穷等方面的社会问题,并对此做出自己的贡献。
直到大三,我才确定往发展经济学继续学习的方向。确定目标以后我总是喜欢提前规划,大三就会经常逛留学论坛,看一些成功申请到顶尖高校的学长学姐都做过哪些准备,以及相关方向的利弊。
提前规划的好处在于不会迷失在短期目标中,比如我会意识到考GRE只是达成长期目标的一小步而已,考出了很好,但考不出也有其他的路可以走。
尽管当时的想法是之后应该会有很大的可能继续进行博士学习深造,但我也需要研究生的阶段来衡量自己是否适合读博士,并且同时获取读博士的能力。
申请学校一开始是想去英国(因为想去看球),所以选了英国经济最好的三所学校,剑桥、牛津、伦敦政经。
后来了解到美国也有一些很好的硕士学习机会,比如耶鲁和芝加哥大学的项目,就顺便申请了一下,没想到竟然成功了,还拿到了芝加哥大学的全奖。
Q: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吗?
A:大一大二要勇于尝试,去体验各种各样的东西。
现在有一种很奇怪的风气,大一进来就开始只学术(学英语)。你可以学术,但是你不能因为学习就放弃各种各样的机会。
只有在大一大二多尝试,你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比如我在大二曾对政治哲学非常感兴趣,于是就在网上听了哈佛的正义课和耶鲁的政治哲学导论,在过程中看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卢梭、洛克、托克维尔、罗尔斯等所著的政治与哲学相关的大概十几本书籍。
大二暑假我也报名了哈佛夏校学习政治和哲学。在接触之后,我才发现可能自己不太适合政治和哲学这种比较形而上的研究,而是更加喜欢现实一些的研究,比如经济学。
大三的时候基本已经有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了,需要在相关方向进行专项突破,比如GRE/GMAT,或者实习、助研等经历。
当确定方向以后,一定要有专注力。我大三暑假的前半段生活中基本只有GRE,早9点到晚10点。顺利考出之后去上海做了一个月的NGO实习,当时报这个公益实习只是凭兴趣,一般的实习太无聊,很难在能力和阅历上有提升,所以想找个有意思的体验一下。
大四就是准备文书、申请。
大学四年重要的其实是在这段时间里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能力。当你确定了自己发展的方向时,就应该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别人说的有用的事情。
单纯的经历本身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个性,但是我相信,如果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坚持不懈,到了一定积累,这些经历是可以串联起来的,还能变为非常有趣且有主线的人生故事。这些故事是可以被写进文书、也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了who you exactly are(你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