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博导简介(电子科学与技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0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博士生导师介绍(电子信息学院)

 

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学院)

孙玲玲:研究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并为浙江大学和爱尔兰DCU兼职博导)、副校长,IEEE高级会员;浙江省首批重中之重学科“电路与系统”及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射频电路与系统”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省“智能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并获重点资助;主要从事射频/微波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毫米波及太赫兹电路与系统设计、RFID与物联网无线智能终端技术及应用等方向研究;近年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国防预研等国家级课题30余项,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专项课题、863计划等多项;论文在IEEE EDL 、TMTT等著名国际刊物和IMS,ISCAS、CICC、RFIC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近年主持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科技进步奖等奖项4项,获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著作权等多项,多项成果在研究单位和企业得到应用。兼任IEEE EDS、MTT杭州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电子装备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委员、全国微波集成电路与移动通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专家;电子学报、微波学报编委等;

 

钱正洪:教授,2009年中组部“****”专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磁电子中心主任、“问鼎学者”、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磁电子材料和器件”高校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智能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湖北省磁电子工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

钱教授长期从事磁电子材料及集成功能器件研发工作,1999年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三家主要的磁电子高科技公司工作:担任美国NVE公司首席研究员/项目负责人、美国Grandis公司产品研发部主任和美国先进微传感器公司首席工程师/研发技术主任。2009年2月回国后继续从事磁电子材料及集成功能器件研发及产业化工作,带领研发团队成功研发了多个系列的集成磁电子器件产品,研究成果为国内首条完整的磁电子芯片工艺生产线提供了设备配套、器件设计与工艺实施方案。已在J. Appl. Phys.、IEE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70余篇,申请及授权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15项。曾荣获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奖励。回国后荣获了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才、“浙江省特聘专家”荣誉称号、“中国侨联特聘专家”、“中国侨联突出贡献奖” 等一系列人才计划及个人荣誉。

研究方向:集成磁电子功能器件与系统、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器件智能化和集成化。

联系方式:zqian@hdu.edu.cn, 0571-86878671

磁电子中心实验室:8教307

 

官伯然: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波工程系,1986年和1990年分别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赴美国Rochester大学博士后。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官伯然教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电磁场数值分析、微波网络理论、微波通信、天线多路耦合器、移动通信天线、电磁孤子理论与实验、高温超导电子技术、THz超导阵列振荡器、超导RSFQ数字电路、超导薄膜电路分析等。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基金、国防型号等重要项目20余项,是陕西省首届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和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获得者。所讲授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包括微波技术基础、矩量法、电磁场数值分析、高等微波网络和微波系统工程等。发表学术专著一部,获发明专利六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先后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陕西省电子工业厅电子工业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美国Rochester大学Post-doc Fellow、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等奖励和荣誉称号。先后担任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委员、陕西省电子学会微波电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高校工科电子类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波分会委员、浙江省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秦会斌:男,1961年生于山东,工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工作。1997年6月前任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元器件分析研究中心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显微学实验室主任。1997年6月调入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新型器件与应用研究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实验室负责人。现任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科研院所工作委员会理事、半导体学报理事、传感器技术学报编委、微纳电子技术理事、电子与封装技术编委。先后主持和完成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国家电子发展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预研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等项目。

秦会斌教授主要从事新型电子器件及应用、抗电磁干扰器件方向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抗EMI器件、新型薄膜材料与器件和LED驱动电源及封装技术:

(1)抗电磁干扰器件:抗EMI器件是国家优先发展的产业化技术。2002年以来,秦会斌教授和湖州科峰磁业有限公司、嘉兴市科峰磁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承担了“国家电子发展基金”、“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完成了多项成果鉴定,经专家鉴定产品在材料研发上有创新,器件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秦会斌教授与湖州科峰磁业有限公司从2002年开始对抗EMI磁芯进行研发并进入批量生产,目前已经开发了几百个品种,产品被日、韩等外资企业大类采购,企业近3年的直接经济效益已经达到1.8亿元,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大的专业生产抗EMI磁芯器件的企业。项目获2012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04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2009年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

(2)新型薄膜材料与器件:软磁材料和器件是各种电力电子器件的基础核心器件之一,广泛的应用与功率变换、信号转换及各种传感器件之中。传统的软磁材料均为块体结构,体积较大,难于适应当代微电子工艺的飞速发展,薄膜化是该类电子器件的重要发展方向。秦会斌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软磁器件的薄膜化研究,曾经成功的开发出了小体积的薄膜变压器、薄膜电感。近年来,随着天线技术的发展,对具有高性能的微波铁氧体环行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薄膜化的铁氧体微波环行器更是发展的重点。通过调整材料性能、优化环行器结构设计以制备高性能的微波环行器不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3)LED驱动电源及封装技术:随着人们能源危机意识的加强,以LED为代表的绿色新光源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LED光源的关键技术包括发光芯片、驱动电源和封装技术,任何一个技术的发展对于LED的深入推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驱动电源技术广泛涉及到功率变换、电路拓扑、自动控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封装技术则涉及热传导、光传导及材料学的相关内容。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对于提高LED的性能,加快LED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索,对于整个电子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季振国: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78进入浙江大学物理学系学习,1982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浙江大学助教、讲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半导体材料实验室主任和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等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职务。2007年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的身份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作,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中国致公党浙江省委委员,致公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支部主委,浙江省“十二五” 新材料重大项目咨询专家组成员,浙江省块状经济专家组成员,《无机材料学报》编委,中国真空学会理事。季振国教授曾多次赴国外和香港等地访问研究。1984夏赴英国Surrey大学接受技术培训,1988-1989年赴美国Lawrence Berkeley国家实验室访问研究,1996-1997赴日本东京大学访问研究,1998-2000年期间多次前往香港中文大学访问研究。自1993年起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2000年起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已经指导过70余名硕士生和博士研究生。季振国教授长期从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以及分析测试方面的研究工作,科研成绩优异,以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科技、军事973、军用电子器件预研等6项国家级项目,正在执行2项国家级项目,完成或正在完成10余项省部级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论文累计被Web of Science引用500多次,编写学术专著和教材3部,获得省、厅级奖励2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权和使用新型专利权20余项。

   

 

 

 

 


霍德璇:男,1963年10月出生,研究员。 1984年获理学学士学位(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 1989年获理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000年获工学博士学位(日本富山大学); 2000年4月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后); 2002年4月日本广岛大学客座研究员; 2003年东华大学,研究员、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2005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材料物理研究所所长。2007年入选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中国材料研究会高级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能源材料、自旋电子材料。回国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归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1项、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主持在研国家基金项目1项,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在国外期间主持完成日本学术振兴会博士后基金1项、参与日本新能源产业综合技术开发机构(NEDO)资助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参与广岛大学卓越研究据点COE重大项目1项,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基金1项。联系电话:0571-86878539

代表性论文:

1.      Huo De-Xuan, Liao Luo-Bing, Li Ling-Wei, Li Miao, and Qian Zheng-Hong, “Magnetic transition and large reversible magnetocaloric effect in EuCu1.75P2 compound” Chin. Phys. B 22, (2013) 027502.

2.      Lingwei Li,Katsuhiko Nishimura, Wayne D. Hutchison, Zhenghong Qian, Dexuan Huo, and Takahiro NamiKi, “Giant reversible magnetocaloric effect in ErMn2Si2 compound with a second order magnetic  phase transiti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 100, 152403 (2012)

3.      Dexuan Huo, Guanghong Tang, Chenguang Fu and Lingwei Li, “Synthesis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In4(Se1−xTex)3”, 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 2011; 40: 1202-1205;

4.      Lingwei Li, Katsuhiko Nishimura, Masakazu Fujii, Kenji Matsuda, and Dexuan Huo, “Effects of Tm substitution on superconductivity and magnetism in the antiferromagnetic borocarbide superconductor Dy1−xTmxNi2B2C” Physical Review B, 2010; 81: 214517

5.      MA Avila, D Huo, T Sakata, K Suekuni and T Takabatake;“ Tunable charge carriers and thermoelectricity of single-crystal Ba8Ga16Sn30” J. Phys.: Condens. Matter 18(2006)1585.  

6.      D. Huo, T. Sakata, T.Sasakawa, M.A.Avila, M.Tsubota, F. Iga, H.Fukuoka, S.Yamanaka, S.Aoyagi, T.Takabatake; “Structural, transport,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single-crystalline type-VIII clathrate Ba8Ga16Sn30” Physical Review B 71 (2005) 75113.

7.      Dexuan Huo, Testuya Sasakawa, Yuji Muro, and Toshiro Takabatake;“Thermoelectric properties of a clathrate compound Ba8Cu16P30”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2 (2003) 2640.

8.      Dexuan Huo, Junji Sakurai, Tomohiko Kuwai, T. Mizushima, and Yosikazu Isikawa; “Antiferromagnetism in the Kondo lattice compound Ce2Pd3Si5 ” Physical Review B 65 (2002) 144450. 

9.      D. Huo, A. Mitsuda, J. Sakurai, Y. Isikawa, H. Sakai, H. Ohno, M. Kato, K. Yoshimura, S. Kambe, and R.E. Walstodt; “Thermoelectric Power of the Superconducting Pyrochlore Cd2Re2O7” J. Phys.: Condens. Matter 14 (2002) L257 

10. Dexuan Huo, Junji Sakurai, Tomohiko Kuwai, Yosikazu Isikawa, Qingfeng Lu; “Electric, magnetic,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Ce2NiGe3: a Kondo lattice compound showing spin glass behavior” Physical Review B 64 (2001) 224405.

中国发明专利:

1. 霍德璇、黄春云、赵金涛, 一种纳米六硼化物的合成方法 ZL 200610053497.9

2. 霍德璇、赵士超、吕燕飞,核壳结构纳米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ZL 200710164855.8

3. 赵士超、霍德璇、吕燕飞,一种低温生产锑化锌粉体的方法 ZL 200710069875.7 

4. 赵士超、霍德璇、季振国、吕燕飞、葛 伟、俞群爱,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极制备方法   ZL200910100099.1

5. 霍德璇;王江峰;廖罗兵;李妙;李领伟;钱正洪,一类含稀土拓扑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 2012 中国CN102709461A;

6. 李领伟,霍德璇,苏伟涛,吕燕飞,钱正洪:一种铕基ThCr2Si2结构的低温磁制冷材料的制备方法,2012,中国,ZL2011 1 0354855.0

主讲课程:固体物理基础、量子力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材料制备与表征。

王高峰:男,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3 年12 月获得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电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博士学位,2001 年4 月获得美国斯坦福(Stanford)大学科学计算(Scientific Computing)博士学位(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世界TCAD 之父Robert W. Dutton 教授)。1993 年12 月至1996 年5 月,王高峰博士作为一名Scientist 在美国Tanner Research 公司进行集成电路模拟及设计软件的研究及开发。1996 年6 月至2001 年1 月,作为PrincipalR&D Engineer 在世界上最大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公司Synopsys, Inc.从事科学研究及新产品开发。1999 年夏天曾受邀到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s)进行科学研究工作。2000 年12 月至2010 年6 月,在美国硅谷先后创办英迪光讯公司(Intpax, Inc.)和矽翔微机电系统有限公司(Siargo Ltd.),并出任其首席技术官(CTO)。 2010 年7 月以来,出任位于美国硅谷的Lorentz Solution,Inc.公司的首席科学家(Chief Scientist)。 2004 年在武汉大学建立武汉大学微电子与信息技术研究院,并出任其院长(兼职)。王高峰博士已在国内外发表科研论文237 篇,其中期刊论文125 篇,SCI 收录87 篇(含待收录SCI 源3 篇),EI 收录165 篇(含待收录EI 源5 篇)。在其所属专业国际顶级期刊IEEE上共发表33 篇论文。王高峰博士同时也是多个IEEE Transactions 杂志的审稿人,JohnWiley & Sons 出版社审稿人。并在2001 年被选为IEEE 资深会员(Senior Member)。2005 年入选(马奎斯)美国名人录,2006 年入选(马奎斯)世界名人录和(马奎斯)科学工程名人录。王高峰博士发明了新型MEMS 热质量流量芯片并将其实用化,共获得20 项已授权专利(其中美国专利13 项、中国专利7 项)。基于此种新型MEMS 芯片,累计获得海外风险投资资金1000 万美元。王高峰博士的研究领域包括高频高速集成电路、微机电系统(MEMS)、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计算电磁学、微纳电子学等。王高峰博士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王高峰博士是2010 年和2012 年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

 

 

刘敬彪: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2001年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至今。2002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8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光机电技术与系统集成分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海洋工程分会理事,现任电子信息学院院长,电子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所长。

自2001年来,以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深海岩芯取样钻机和深海电视抓斗为契机,着手组建了国内最早专门从事海洋电子技术研究的科研团队,主要致力于将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的前沿技术应用于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水下运载与作业等领域。在海洋装备开发中的数据采集、数据通信、视频监控、自动控制、电能信号混合传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技术成果。多次参与我国大洋科学考察工作,在我国海洋装备开发领域尤其是深海探测取样装备的测控领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历与实践经验,参与完成我国十余种深海探测与取样装备,连续十余年用于我国国际海底区域大洋科学考察航次。

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1项,浙江省科技计划优先主题项目1项,中国大洋协会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开发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近10项,以及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2005年以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余篇,拥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20余项;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

联系方式:ab@hdu.edu.cn;0571-86919161

办公室:第二实验教学大楼中楼3楼

 


程知群:男,1964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和1995年分别获得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8月在香港科技大学作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加拿大Dalhousie大学和Carleton大学访问教授。

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IEEE ED会员,IEEE MTT审稿人,中国微波学会微波集成电路与移动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多个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专家、“射频电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方向带头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60多篇;获中国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1项,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2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合物半导体GaAs 和宽禁带半导体新型器件结构设计和建模技术研究,射频/微波集成电路设计,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设计,功率放大器设计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

发表代表性(SCI收录)论文

1)      Zhiqun Cheng, Xi Wang, Qinna Wang, A NEW NOVEL MODELING OF MILLIMETERWAVE Al0.27Ga0.73N/AlN/GaN HEMT BASED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Vol. 55, No. 9, September 2013, 2124-2127.

2)      Liwei Jin, Zhiqun Cheng, and QingnaWang, Impact of the Gate Width of Al0.27Ga0.73N/AlN/Al0.04Ga0.96N/GaN HEMT on Its Character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ume 2013,1-3

3)      Zhi-qun Cheng, Sha Hu, Wei-jian Zhou, and Jun Liu, “Effect of composited-layer AlyGa1-yN on performances of AlGaN/GaN HEMT with unintentionally doping barrier AlXGa1-xN”,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Vol.53, No.6,June 2011. 1206-1209

4)      Cheng  Zhiqun, Hu Shu, Liu Jun, and Zhang Qi-Jun, “Novel model of AlGaN/GaN 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Chin.Phys.B Vol.20,No.3(2011),1-6

5)      程知群 周肖鹏 胡莎 周伟坚 张胜 “高线性度AlxGa1-xN/AlyGa1-yN/GaN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优化设计”,物理学报,Vol.59,No.2,February,2010,1252-1257.

6)      Cheng Zhi-Qun Li Jing Mao Xiang-Gen Tan Song Chen J.Kevin, “Plip-Chip Intergrated Oscillator with Reduced Phase Noise and Enhanced Output Power by Using DGS”, J.Infrared Millim.Waves, Vol.27, No.6, Dec.2008, 401-404.

7)      Cheng Zhi-Qun, Cai Yong, Liu Jie, Zhou Yu-Gang, Kei May Lau, and Chen J.Kevin, “MMIC LNA based novel composite-channel Al0.3Ga0.7N/Al0.05Ga0.95N/GaN HEMTs”, Chinese Physics, Vol.16.No.11, November,2007, 3494-3497. 

8)      CHENG Zhi-Qun, CAI Yong, LIU Jie, ZHOU Yu-Gang, LIU Zhi-Mei, CHEN Jing, “Novel composite-channel Al0.3Ga0.7N/Al0.05Ga0.95N/GaN HEMT MMIC VCO with low phase noise”, J.Infrared Millim.Waves, Vol.26.No.4, August,2007, 241-245. 

9)      Zhiqun Cheng, Yong Cai, Jieliu, Yugang Zhou, Kei May Lau, and Kevin J.Chen, “A Low Phase-Noise X-Band MMIC VCO Using High-Linearity and Low-Noise Composite-Channel Al0.3Ga0.7N/Al0.05Ga0.95N/GaN HEMTs”,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55, No.1, January 2007, pp.23-29.

10) Zhiqun Cheng, Jie Liu, Yugang Zhou, Yong Cai, Kevin J.Chen, and Kei May Lau, “1.9GHz Low Noise Amplifier using High Linearity and Low-noise Composite-Channel HEMTs”,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vol.14, No.6, Jun. 2007,1360-1362.

 

 


陈钢进: 男,理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1982年在原杭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6-1999年在同济大学波尔固体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在德国Fraunhofer应用聚合物研究所、美国Cornell 大学Human Ecology 学院从事访问研究。1982.7起到浙江师范大学工作,2008.8起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第二层次。现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理事,《功能材料》、《功能材料信息》杂志编委,《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特约审稿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九三学社浙江省科技经济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驻极体及其相关功能电介质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子课题、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8项,主持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3篇,已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作为第一获奖人,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主持召开全国《驻极体高效空气净化材料的制备和应用》高级研讨会。主要研究方向:

1)驻极体与微机电系统

2)驻极体效应与薄膜材料

3)驻极体空气净化材料的理论和应用

 

 

 

 

 

 

 

 

 

 

王光义,男,二级教授,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国家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主任、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美国IEEE会员、英国IET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密码学会会员。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三等奖,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论文奖,山东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曾获得曾宪梓高校教师奖、浙江省首届高校优秀教师、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系统理论及应用。近期研究领域为新型记忆器件理论及应用、混沌保密通信、混沌密码系统设计等。近几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十一五”军事预先研究项目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其它省级项目2项,作为主要成员(第二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006-2013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会议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40多篇,5篇代表性论文被SCI源刊他引100多次;获得国家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项,正在申请的专利6项。

目前主持的在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线性与非线性掺杂漂移TiO2忆阻器电路模型及仿真器研究,(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字混沌密码优化及其在存储介质密码系统中的实现研究;(3)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近期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为记忆系统理论及应用、混沌密码理论及应用;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1)基于DSP的混沌保密通信系统,(2)记忆电阻电路模型与应用,(3)记忆电容、记忆电感研究,(4)基于ARM/FPGA的密码系统设计,(5)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

主持和作为主要成员承担了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教学团队、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特色重点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防特色重点专业和国家规划教材等项目建设;指导本科生获得“全国创新作品三等奖”、国家专利多项,指导本科生发表SCI/EI收录论文多篇;指导研究生获得多项国家奖学金、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浙江省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第八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团体全国三等奖”。

曾担任教育部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教育部本科质量工程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浙江省、黑龙江省和北京市等基金项目评审专家。担任国际学术期刊《IEEE Trans. CAS》、《Int. J. Bifurcation and Chaos》、《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和国内期刊《物理学报》、《电子学报》、《Chinese Physics》、《Chinese Physics Letters》等审稿人。

E-mail: wanggyi@163.com;wanggyi@hdu.edu.cn

电话:0571-86915104

实验室:第二教学实验楼北二楼262

 

 

 

 

 

 

 

 

 

 

 

 

 

 

 

 


高明煜,男,1963年生,浙江慈溪人,博士,教授,嵌入式系统与电子系统集成方向博士生导师。现担任浙江省嵌入式系统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浙江省节能技术成果转化重大专项专家组副组长、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浙江赛区专家组副组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海洋与工业电子方向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数控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等。

高明煜长期从事电子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近几年致力于嵌入式系统在工业机器人、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先进装备、纺织机械、数控机床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近五年曾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并承担企业委托的产业化横向课题20多项。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有:多轴工业机器人协调控制系统、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组SOC在线检测系统,基于嵌入式处理器的工业一体化PLC及触摸屏控制器,基于双嵌入式处理器的电脑横机/手套机控制系统,2轴和3轴车床/磨床标准数控系统,蓄电池自动装配和电能表自动校表等专用生产线分布式控制系统等项目;多项科研成果已有合作企业批量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曾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进步二等奖1项、已获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15余项,发表论文40多篇。

 联系电话:057186919153

 13386510408  13606804033

E-mail: mackgao@hdu.edu.cn

 

 


罗国清:200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获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CAD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9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同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13年聘为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涉及射频/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集成天线、频率选择表面和电磁场数值算法,先后负责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等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相关研究成果受邀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4次,共发表学术论文39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分别为25\34篇,论文引用超过400次,已获授权发明专利多项。(版本更新时间:2013-10-20)

邮件:luoguoqing@hdu.edu.cn

电话:0571-86919163

 

 


耿友林: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波传播与散射特性、小天线的设计和制作方面的研究工作。自2002年10月调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从事“电磁场与电磁波”和“计算电磁学”教学的同时,继续从事波传播和散射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已完成纵向科研项目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防重点实验室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一级及以上)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19篇),其中SCI检索14篇,Ei检索22篇,经检索,论文单篇被引用最高为40次。受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的一篇文章被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为优秀论文( 2012年)。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2013年5月检索,在2008年—2012年度所发表的第一作者被SCI检索文章数位于该校第一作者所发表被SCI检索的文章数的第六位。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已在国内一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因做出一点成绩,分别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聘为基金外审专家;是国际知名期刊IEEE Trans. AP和IEEE Trans. MTT 以及IET-MAP、Applied physics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enna and Propagation,国内《电子与信息学报》、《电波科学学报》、《强激光与离子束》和《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审稿人。

 

 

 


赵知劲,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分别获得信息处理专业学士学位、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学位和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教授,2005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0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3年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2007年获浙江省功勋教师,2011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主要研究通信信号处理、认知无线电技术。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近二十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4篇,EI收录40篇。合作出版《认知无线电技术》第一版、第二版译著各一部。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现任浙江省数据存储传输及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信息与通信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信息与电子系统研究所所长、《信号处理》期刊编委。

 

 


章坚武,男 ,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通信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电子学会理事,浙江省 “十一五” “网络、通信与装备” 重大专项咨询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国家863项目评审专家。2002年入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4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二层次。先后于1983年7月、1988年4月在南京通信工程学院无线通信系获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在浙江大学信电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00-2003年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获2004年度包兆龙包玉刚留学生奖学金,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高访,从事相关工作的研究。

主要研究移动通信技术、通信信号处理。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国内核心刊物及国际、国内会议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0余篇,被SCI、EI收录30余篇,主编教材3部,其中,“移动通信”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通信系统概论”为浙江省重点出版教材。

现任通信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通信工程浙江省重点专业负责人,浙江省“通信与信息系统”重点学科负责人,通信与信息系统研究所所长。

 

赵文礼:男,教授,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机械设计与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和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工业大学和浙江理工大学机械设计与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物理学报》,Chinese Physics B,《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特邀审稿人。历任兰州交通大学机械系系主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铁道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机械设计与传动委员会副理事长;甘肃省铁道学会理事、车辆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力学学会理事等职务。

赵文礼主要从事测试理论与信号处理、车辆系统疲劳与可靠性设计、机械故障诊断学、非线性动力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铁道部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

在Chaos;European Journal of Mechanics;Experimental Mechan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Complex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Advanced Science Letters;物理学报、振动工程学报、仪器仪表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电路与系统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篇,EI收录24篇。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测试技术基础》一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撰写著作一部《机械振动系统随机疲劳和间隙非线性》,科学出版社出版。获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三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一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四项。近五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有:

1、 赵文礼,王娟,王林泽,the unsaturated bistable stochastic resonance system,CHAOS,Vol.23,033117 (2013), SCI收录

2、 赵文礼,夏炜,刘鹏,王林泽,基于混沌理论的微弱信号放大原理与方法研究,物理学报,2010年第5期,SCI收录

3、 范剑,赵文礼(通讯作者),基于Duffing 振子的微弱周期信号混沌检测性能研究物理学报, 2013年第62卷18期,SCI收录

4、 王林泽,赵文礼(通讯作者),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分段线性模型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物理学报, 2012年第61卷16期,SCI收录

5、 赵文礼,孙明亮,王辉,孟庆华,Vehicle Response Calculation under the Action of Random Excitement and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the Drive Axle,Advanced Science LettersVol. 12 (2012),SCI收录源

6、 赵文礼,刘进,殷园平,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中低频信号检测方法与电路设计研究,仪器仪表学报,2011年第4期,EI收录

7、赵文礼,黄振强,基于Duffing振子的微弱信号检测电路的实现,电路与系统学报,2011年第6期

8、赵文礼,王志刚,黄振强,A new model of stochastic resonance used in weak signal detection,Applied Mechanical and Materials, Vol.43(2011),EI收录

9、赵文礼,殷园平,Medium-low-frequency signal detection and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tochastic resonance,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Vols.105-107(2012),EI收录

 

 

相关话题/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