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领域以中科院和云南省共建“云南省动物生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中美灵长类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为依托,以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探讨生殖与发育生物学中重要基础理论和发展相关生物技术。主要有以下两个研究方向:
1)卵成熟和胚胎早期的分子机制
卵的成熟和胚胎早期发育是生殖生物学中重要而又不十分清楚的重要问题,这不仅涉及到生命的奥秘,同时也是相关现代生殖生物工程技术(如动物克隆和转基因动物)的基础。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探讨卵成熟和胚胎早期分化的调控,在了解生殖的基本规律,改进和发展生殖生物技术都有重要意义。本领域以灵长类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体外培养和体外受精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寻找细胞质中心影响细胞粒和细胞质成熟的因子,筛选克隆相关基因,探讨卵母细胞成熟和胚胎早期的分子机制。
2)生殖工程
以体外培养和体外受精技术为基础,灵长类动物为主要对象,开展种质细胞(精子、卵和胚胎)的冷冻保存,胚胎干细胞、动物克隆和转基因动物研究。
2、进化基因组学、遗传多样性导师:张亚平研究员
本领域以中国科学院细胞与分子开放实验室和云南省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为研究基础,一方面从进化的思路和角度研究功能基因组学这一国际前沿问题;同时又用基因组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研究生物的进化规律。通过形成自身的研究特色参与国际竞争,推动遗传、发育和进化三大学科的综合。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实验室具有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拥有先进、配套的仪器设备。已成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中心。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进化基因组学
以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方法,如碾DNA序列分析、微卫星DNA分析、SNP分析等研究分子种、人类的起源与民族分化、动物的分类与系统演化、表型进化与分子进化的关系、物种形成的机制等生物进化中的重要问题。
2)遗传多样性
建立和发展动物及少数发展方向基因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开展动物和少数民族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探讨物种濒危的遗传机制、群体遗传结构、ESU、有效群体大小等重要问题,建立濒危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等)遗传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技术体系,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分子细胞生物学导师:文建凡研究员
在分子和细胞两个层次上探讨真核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基因、基因组以及它们的起源进化问题,开展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原生生物学、微生物学和进化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目的在于从进化的视角考察和阐明现存的真核细胞(尤其是高等真核细胞)为什么具有如此这般的精细结构和精妙的功能活动机制,它们是怎样进化发展的,其进化的动力和机制是什么,以及真核细胞的起源进化是如何为后续的生物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大发展奠定基础的。以期达到对真核细胞本身乃至由其所构建的真核生物的多样性、复杂性的认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目前本实验室主要采用细胞、生化、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方法,以一系列处在关键进化地位的单细胞生物为研究对象,集中研究真核细胞的各种结构(如核骨架、核纤层、染色质和核仁等)、功能活动机制(如细胞分裂、蛋白质定位系统等)和相关的重要基因、基因家族、亚基因组(如核仁亚基因组)的起源进化。本研究方向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细胞与分子进化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视角和学术思想很具特色。
4、蛋白质结构与进化导师:黄京飞副研究员
利用国际上的各类生物大分子数据库中序列、结构和功能信息及一系列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在比较蛋白质家族和超家族三维结构的基础上,开展蛋白质序列、拓扑结构、功能与其进化关系的研究,探讨蛋白质的不同进化模式对其序列-结构-功能关系的影响、蛋白质超家族形成的基因进化模式。从进化的角度,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序列识别这一结构基因组学中的重要问题。
5、分子细胞遗传学导师:杨凤堂研究员
利用国际上先进的比较基因组研究技术(包括染色体分离,比较染色体涂色,比较染色体显带和基因蕊片等技术)系统、全面地研究我国脊椎动物基因组结构的多样性和演化过程,探讨染色体重组在物种起源和演化中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种间同源染色体片段在不同物种的基因组中的分布规律,构建我国主要脊椎动物类群的核型系统演化树。同时,结合保护生物学研究工作的需要,开展我国特有珍稀、濒危家养和野生动物种质资源(体细胞株、精子、卵和胚胎)的低温保存研究。
6、早期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导师:毛炳宇研究员
本课题组将侧重研究脊椎动物早期神经诱导与图式形成中的基因调控网络。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化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BMP,Wnt,FGF,Hedgehog等信号分子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这些信号分子共同调节其下游靶基因在神经板的特定区域表达,决定神经管前后轴和背腹轴的分化,进而决定不同神经细胞类群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从而形成一个有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但在分子水平这些不同信号途径是如何协同作用,最终精确调控其靶基因表达,其机制仍不清楚。本课题组将以非洲爪蟾为实验动物模型,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显微注射,原位杂交技术等手段,筛选早期胚胎神经系统特异表达的新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另一方面将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和转基因技术等,系统分析3-4个神经特异表达基因的顺试调控序列,分析其整合来自于不同信号途径的转录调控信息的机制。
7、进化基因组学导师:王文研究员
在这个基因组学时代,理解浩如烟海的基因组学数据不仅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科学课题。本实验室侧重于了解在进化历程中基因组新结构和新功能产生的机制和过程。近期的工作主要是与芝加哥大学生态与进化学系的龙漫远教授实验室一道,研究新基因产生的过程和机制。我们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各种生物中的基因数目有巨大差异,研究基因如何产生不仅是进化生物学中的重大课题,也是生命科学中的根本性问题。了解自然界如何造基因对于人类设计和筛选生物活性药物也将有指导意义。
本实验室是中国科学院和德国国家科学院——Max-Planck协会资助的实验室,已与和将与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学和实验室建立合作。我们欢迎有志于进化基因组学的优秀学生加入我们的研究生计划。我们有富有前景的研究计划和课题,我们将提供最好的学术和实验条件,包括必要时到国外好的实验室学习和进修,以使每一位研究生有机会作出一流的研究工作,为他(她)们将来成为独立的优秀科学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将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希望每一位想报考的同学较早时候即与本人联系,经过讨论发现双方有共同兴趣后再报名,以免浪费您的时间和机会。
8、比较基因组学导师:宿兵研究员
比较基因组学通过对系统发育中代表性物种全方位基因和基因家族的比较分析,构建系统发育的遗传图谱,揭示基因、基因家族的起源和功能及其在进化过程中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机制。利用已知物种的基因序列(如人的大约3万个基因),采用DNA芯片和BAC文库技术,我们可以迅速获得所有基因在近缘物种(如灵长类动物)中分布的物理图谱,了解所有基因和基因家族在基因组中的分布以及在演化进程中(如从猿到人)所产生的变化及其遵循的规律。系统比较在全基因组水平所有基因在不同物种(如哺乳动物的代表物种,包括人在内的灵长类代表物种)中的分布和相互关系,将有助于回答基因组结构如何演化、同物种形成和功能复杂性相关的新基因和新基因家族如何产生、性选择在物种形成和分化中的作用、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机制(如哺乳动物的适应辐射、灵长类的多样性及其人类的起源)等一系列重大生物学问题。
9、脑高级功能研究导师:马原野研究员
灵长类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建立于1999年,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以大脑认知行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电生理实验室。主要利用现代生物物理学、神经电生理学、神经行为学、神经药理学及生理心理学手段,探讨意识、认知过程的起源、演化及其脑机制。目前主要进行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猕猴的大脑前额叶认知功能的研究,探讨其功能异常与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等的关系以及药物成瘾的心理戒断的脑机制。
10、神经生理学-学习记忆导师:徐林研究员
我们将利用突触可塑性(活体,离体脑片)电生理技术,Morris水迷宫和条件反射行为操作行为学方法研究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重点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的动物对应激的适应性和突触可塑性的关系。焦点是探索突触效能时程降低(LTD)是否参与学习记忆。LTP和LTD是如何执行记忆的存储、巩固。记忆的提取与已建立的可塑性有什么关系。
11、生物信息学导师:赵中明研究员
生物信息学是目前生物学科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是一个跨学科(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等)的专业。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全面进展,生物信息学已成为当代生物学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课题组将侧重于下列研究课题:1)在基因组水平上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数据的比较分析。目前我们正对SNPs发生的序列环境进行研究,尤其是对功能性序列及具有特殊结构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析。2)哺乳动物基因组的DNA序列进化。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我们希望追溯在哺乳动物基因组中DNA序列是如何演变的。3)为复杂性遗传疾病的机制研究构建生物信息学工具。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筛选遗传标记及对其重新编排格式,数据库构建及管理,生物统计模型的构建及应用,以及网页界面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