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开到伯克利:赴美半月后的几点教学观察

本站小编 知乎网/2022-09-03

历史系在读,自学摄影,想象自己是一名作家。
 
 
从南开到伯克利:赴美半月后的几点教学观察

2022年秋季学期,我通过伯克利全球访问(Berkeley Global Access)项目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交流学习。我希望尽可能客观地描述我在该校的观察,并与母校的状况略作比较,以为借鉴。

(1)伯克利校方建议学生一学期修习12-18学分,人文社科大部分课程4分,一般学生课程在3-5门之间;南开世界史培养计划150学分,如果想在6个学期修完全部课程,则平均每学期25学分,大部分专业课程2-4分,一般学生课程在5-10门之间。

伯克利的课程有比较清晰的工作量预期,教师会在课程描述页面给出“每周需要课外投入的时间”,一般的课程6~8h。这个时间预期主要来自研讨、阅读和大作业。我修习的三门课程都有明确的阅读清单,教师会在相应的平台上上传阅读文本,大部分资料无需花钱购买,(或为个别现象,同住的法学生购一课本耗资300$)其中两门需要通过每周讨论/交读书报告的方式给出反馈。大作业的类型除却论文之外可能还有田野考察(fieldwork)和视频。一般还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如果学生提出请求,一些教师会允许学生用论文替代考试。除此之外课堂参与(participation)也是评估的重要部分。以边疆史(Frontier History)这门课的评估占比举例,最终是Participation 30% Short weekly assignments 30% Final presentation 10% Final paper 30%

南开的课程工作量预期弹性较大。历史学院除了【中国现当代史】等少数课程之外,很少存在阅读考核,也很少设置研讨课程,一般课程平时分20%~30%,最终的大论文/考试70%~80%。一些课程要求学生读一本书,写篇读书报告就可过关。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性,读多少、读什么任君选择;但自主性往往和最终培养的标准差大小也存在正相关,人不能时时寄希望于“克服惰性”。最终作业或考试占比太高,则必然对平时参与造成影响。

以彼之教学法而论,共读文本有利于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将课堂参与作为重要评估项也是激励机制。副作用是为了讨论能够发言而自作聪明者多,甚而答非所问。如教师提问:“前现代政权的边界与现代国家边界有何差别?”某君答曰:“中国声明对钓鱼岛的主权是基于历史的合法性。”有时一切精华皆送到嘴边亦非好事,投喂足量则不知觅食。与一挪威室友聊天,彼在挪威读经济学,母校讲授宏观经济学之教授为凯恩斯之粉丝,所占授课比例十之八九。一日吾问曰:“汝视之哈耶克如何?”彼答曰:“孰为哈耶克?”吾默然。

伯克利的教师会为了课程设置合理而讲许多与自己研究无涉的内容。讲授边疆史的谭凯(Nicolas O. Tackett)教授以唐宋史见长,但此课谈论的对象“……From Hadrian's Wall and the Roman limites, to the American West in the 19th c.,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jurisdictional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无远弗届。这样不限时空讲授方法的课程在南开很少。

(2)伯克利的图书馆对所有人都开放,任意进入。东亚图书馆一共四层,专放中日韩三文资料,另有少量英语文献。到米国第四天,我把每一个书架都走了一遍。一个米国图书馆,收集中国的地方资料细致至此,令人汗颜。以我关注的杭州而论,除却方志年鉴齐全(年鉴更新至2021年),各类文史资料档案汇编应有尽有,有少数甚至在省图都未得一见,而该馆对每一个省的资料收集都有此种体量。该馆另购买了两岸三地的数十个数据库,另有自建之库藏(如加州当地报刊之数据库)。南开有者彼等亦有,南开没有者彼等仍有。一日问馆方工作人员询问某书,在密集书库,彼领我下两层楼,亲自找到书交与我手,实在以服务读者为己任。此外馆方提供高速图书扫描仪,电子化不收费用,实乃吾等穷书生之福音。唯二之不满,一者一天仅开八小时;二者书架排布较为混乱,同样一类书,如近现代某类史料汇编,或某省之资料,会出现在馆内的不同楼层,不甚便利。

(3)大龄学生常见。边疆史每堂课第一排都坐一老太太,今日下课听彼对谭教授说“我今年大四”;上米国景观研究(American Landscape)遇某君,已在音乐界做了十年制作人。米国人似以终身学习为常事,无年龄焦虑,实在羡慕。

(4)本科生之科研,伯克利推行URAP(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由教师选题,描述项目及预期工作,招募本科生为学徒,研究可算作学分,另有资金补助。南开与之模式最近的是不同层级的大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选题立项申报招募之主动权在学生,教师仅作指导而已。人文社科类URAP,许多工作是纯打下手,如整理访谈、编辑目录之类;相比之下,“大创”全过程的训练或于学术研究的启蒙更为有利。事实究竟如何,或需待我参加URAP之后才可判断。只是素闻项目抢手,吾一异国拆尼斯,恐难得录取也。

(5)题外话:在美居住半月后,终于理解去国离乡的诱惑何在,亦明白皈依者狂热的由来。发达不是一组特定择取的数据,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事实。只是当某教授在书里写“中国无一大学可比之史丹福”或在课上宣扬“上海某校允吾四倍薪资并赠吾住房,吾不往也”的时候,无可避免感到某种刺痛。于此觉得一走了之,一去不归,并不是合适的解答。消解宏大叙事之为诱惑,亦与宏大叙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