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郭义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10-01


郭义,男,医学学士、硕士,工学博士,教授(二级),研究员,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院长、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实验针灸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天津市高校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领军人才,天津中医药大学滨海****。
郭义教授 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临床一线工作,治学严谨,敢于创新,取得多项重要成果,成绩卓著,贡献突出。曾被评选为国家****---教学名师(2018年)、首批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16年)、首届中国百名****中医(1994年)、首批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2016年)、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1996年)、第二届天津市十大青年科技先锋(1995年)、天津市爱国爱市、创业成才优秀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1996年)。
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适宜技术评价与推广委员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临床指南研究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医药分会副会长,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巡讲团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被聘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批客座研究员,天津医科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特聘专家,甘肃医学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及马来西亚中医学院讲习教授,日本东京卫生学园专门学校客座教授,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主任研究员,日本大阪中医学会顾问,韩国心天泻血协会高级顾问,英国中医针灸师专业协会(PACHA)名誉主席。第八届全国青联委员,第九、十、十一届天津市青联委员。
从事中医针灸教学及针灸作用原理、中医标准化研究和临床工作。主要学术贡献如下:
(一)教书育人,创建针灸学系列国家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郭义教授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主讲实验针灸学、针灸学、实验动物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获奖项目的启示、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等课程,2012--2013第一学期,学生评教全校第一名。
郭义教授多年来潜心教育教学研究,始终将立德育人作为高校的第一中心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狠抓质量工程建设,带领团队创建了一批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针灸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界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针灸学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资源课程——针灸学课程。主办了针灸学、刺法灸法学、实验针灸学等全国高级师资进修班,在针灸教育界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积极进行针灸推拿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提出“三模块、四结合、五层次”的针灸学教学改革模式,并付诸实践,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积极进行国内外中医针灸教育教学的比较研究,获天津市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由于教育教学业绩突出,获得天津市教育系统“三育人”先进个人(2次)、天津市“八五”、“九五”立功奖章、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优秀教师称号(2次)。2016年12月29日,荣获国家首批“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接见。2018年评选为国家****---教学名师
(二)发展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所首创。郭义教授经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发展了实验针灸学,保持了实验针灸学的领先地位。
确立了实验针灸学课程内容体系---针灸基本理论、作用原理、作用规律的现代科学基础,同行认可;提出了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战略---汇通融合、创新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了《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系列教材——创新教材、精编教材、行业规划教材,评选为国家规划教材;构建了基于CRPCP模式的《实验针灸学》教学新模式,全国推广;举办了多期实验针灸学高级师资进修班,全国参与;研制了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仪器,全国应用;接受了教育部实验针灸学高级访问****10余名,形成了优势。
(三)阐明了针刺经穴效应初始动力学调控机制
率先从针刺效应源头入手,从穴位局部微环境应答网络研究针刺效应初始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基于效应的针刺作用原理系统研究模式,首次明确提出“针刺穴位效应启动因子”概念,肯定了针刺起效过程中穴位局部神经-肥大细胞-化学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引起局部炎性反应,构成了针效启动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小网络,是针效初始启动、级联放大、整体调节网络中的中心调控环节之一。重要研究成果已被写入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腧穴学》、《实验针灸学》等,用于课堂教学。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研究(基础类)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四) 创建指尖上的医学——手十二井穴诊疗法
郭义教授倡导昏迷后第一时间的自救他救,为系统研究针刺急救的先行者。他挖掘传统中医急救技术----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提出“源于经典、本于临床、评价效应、探索规律、常阐明机制,创新技术、制定标准、推广应用”的中医研究思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评价了其急救(中风、煤气中毒、颅脑创伤)效应,明确了其应用规律,诠释了其科学机制,升华了其理论内涵,主编了相关教材, 推动了其广泛应用。这项研究成果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的应急处置技术向全国推广,并将手十二井穴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形成了手十二井穴的诊疗体系。郭义教授创建了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形成了刺络与拔罐研究的学术网络体系,并与日本、韩国刺络学会签订合作协议,定期召开国际学术会议,推动了刺络与拔罐疗法的学术进步和临床应用。相关研究成果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五)重视针刺手法的临床应用,科学表征了针刺手法的神经电信息特征
郭义教授业师郑魁山先生为享誉华夏的针刺手法大家,受其影响,郭义教授临床非常重视针刺手法,并根据自己临床实践,创立了一些针刺手法,如孔雀开屏、潜龙入海、山羊飘胡等。
针刺手法在心易了,指下难明,缺乏客观化、量化。郭义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王江教授团队合作,从针刺信息传导通路上相应部位的神经电信号入手,通过不同针刺手法引起的神经电信息的研究,发现针刺神经电信号编码可表征不同针刺手法的特性,不同针刺手法引起的神经电信号存在差异,不同针刺手法---不同神经电信号编码----不同针刺效应密切相关,为针刺手法的科学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明确了针刺和部分汉方药可促进外周神经再生,阐明了部分作用原理
郭义教授在日本国文部科学省高新技术基金资助下,与日本铃鹿医疗科大学石田寅夫教授合作,明确电针可以促进外周神经再生和修复,早期介入、低频电针效果为佳,电针可通过促进损伤部位的血管再生、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等达到治疗效果,并研发了理疗仪器,用于临床。他同时进行了日本药局方中汉方药对外周及中枢神经损伤影响的研究,发现葛根、薏苡仁等有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针灸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七)提出中医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构建针灸标准化体系
郭义教授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创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参与制定《十一五针灸标准化规划》 、《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基地管理办法》、《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手册》,《中医标准化“十二五”规划》,协助起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药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了针灸标准化体系,主持制定了国际标准2项(ISO)、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8项。从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等角度阐述中医标准化理论,提出了中医临床实践和治未病指南的制定方法,制定了中医古典文献证据分级标准,开设了本科生中医标准化课程,培养了从事标准化研究的硕博士10余名,为中医针灸的标准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国内中医针灸标准化研究的主要单位,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
郭义教授主要获奖项目如下:
(一)教学研究获奖成果






01
汇通融合、创新实践——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5年
2004年
第1


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品德、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3年
第1


关于国际中医药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天津市教育系统第六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2010年
第2


国际针灸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及比较追踪研
天津市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7年
第1


国际中医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及比较追踪研究
天津市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4年
第1

(二)获奖的科学研究成果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获奖级别
获奖时间
排名

01
针刺穴位效应初始动力学调控机制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基础研究类)
一等奖
2018年
第一

02
急性昏迷的中西医结合救治体系的创建及应用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8年
第一

03
针刺手法参数采集及虚拟仿真研究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推广类)
2018年
第二

04
针刺手法作用规律及神经电信息机制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2017年
第一

05
“针刺手法实验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获2017年。
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2017年
第二

06
临床病证针灸治疗指南”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16年
第十一

07
针灸的血管调控作用及刺井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
一等奖
2015年
第二

08
GB/T21709.3-2008—耳针技术操作规范制定及推广应用”获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4年
第二

09
5重型TBI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研究
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年
第五

10
GB/T21709.4—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四部分:三棱针”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
二等奖
2013年
第一

11
中风应急救治技术——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
二等奖
2012年
第一

12
针灸单穴主治临床评价的系列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
2009年
第十四

13
电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修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
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7年
第一

14
不同频率电针对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获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2006年
第一

15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急救中风的脑生化基础及其临床应用”
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5年
第1

16
“六神丸治疗白血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2005年
第5

17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急救中风的临床及脑血流、脑生化基础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
三等奖。
2005年
第1

18
经穴Ca2+浓度的分布及针刺对Ca2+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三等奖
天津市科技进步奖
三等奖。
2004年
第1

19
经穴——脏腑外周联系途径中Ca2+作用的研究
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5年
第1

20
中风初起的急救措施——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中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天津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3年
第2

学术思想
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思维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两大关键要素
郭义教授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长期的科研使他在科学思维和方法上有诸多心悟。这些心悟不仅体现在他自己主持的50多项科学研究项目中,也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每当新的硕博士入学,郭义教授都要为他们开设系列讲座,而第一讲就是他主讲的“论研究生的修养”。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要以现代科学之“石”,攻中医针灸之“玉”,实验针灸学创建与发展即如此,中医药的现代研究亦如此。中医药学科体系历来是开放的、包容的,能够容纳当时最新的思维和成果,古今皆如此。以我为主,我主人随,根在中医,就不怕离经叛道,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郭义教授在治学方面,尤其推崇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思想,一大一小,点出了做科研的思维与方法。“假设”是思维,“求证”是实践。没有大胆的假设、怀疑,就不会有进步和创新。“大胆假设”之后,还需要去“小心求证”,去实践,要做到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既不可盲从,也不可武断。如在研究针刺经穴效应启动的关键物质时,发现钙离子在经穴处富集,提出经穴处钙离子是针刺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并用多种技术、多种模型进行了验证。
(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郭义教授强调要“大处着眼”,即放眼大局,着眼长远,明确研究的目标,把时间坐标放大来看问题。再进一步从“小处着手”,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深入研究,既要“大题小做”,从大的研究方向出发寻找小目标,大方向下挖掘小切口,以小角度反应大问题;也要“小题大做”,从关键点出发寻找大问题,跳出已获得结果的狭小区域,发现大天地,做出有创新、有影响力的成果来。
(四)站起来看,蹲下来做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郭义教授强调做科研也同样要经过三种境界,分别是选题的迷茫、求证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要能“站起来”看到别人所没有发现的问题和现象,也要能“蹲得住、坐得下”,踏踏实实,上下求索。科学是讲求实际的,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这就是需要蹲下来做,不浮躁、不做作,扎扎实实,实事求是。
(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大学》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郭义教授认为做学问亦如此,要根据规律,要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要能钻得进去,也要能跳得出来。研究时必须先大量的阅读文献,细研这一领域的综述及顶点高分文章,掌握这一研究领域研究概况,要“钻进去”,形成本领域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跳的出来”,站在外边来看问题,他常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是钻进去、跳出来。
(六)团队精神,大局意识
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这句话对科研工作来说同样重要,科研团队实际上就是科学共同体,已紧紧地拴在一起,一个充满友爱互助的团队,一定可以取得大成就。要产生1+1>2的协作效应,发挥整体力量。同时,注重团队精神也要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挖掘每位成员的潜力,核心是协作,最高境界则是全员的向心力、凝聚力,解放个性、发挥特长,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相结合,才能保证团队的高效率运转。在这一点上,郭义教授团队表现得十分突出,他建立的三个大的研究团队即如此。每位成员之间相互合作,每个课题组之间也能够资源共享,师兄师姐与低年级的学生形成“一帮一对子”模式,指导他们进行实验和论文写作,在这种互相协作的模式下,团队近10年来成功申报成功国家“97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青年近30项课题,成果颇丰,这就是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的体现。
二、汇通融合,创新实践——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实验针灸学创建以来,如何实现实验针灸学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培养现代化的中医针灸人才以及针灸现代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郭义教授传承汤德安、徐汤苹教授的思想,多年来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提出“汇通融合”是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创新实践”是实验针灸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灵魂。
汇通融合即传统针灸学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汇通融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自己、发展自己,与时俱进,实验针灸学就是汇通之桥梁、融合之催化剂,也只有这样,实验针灸学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验针灸学的发展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通过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出新理论,或补充针灸学原理论,或将理论转化为临床应用;立地就是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成果必须指导临床实践,接地气,为临床实践服务,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这样实验针灸学才能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昙花一现。郭义教授将这条思路贯穿在实验针灸学学科体系建设、系列教材编写、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中,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三、三网联动,以致中和——经穴效应的现代科学基础
针灸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尚书》就有“协和万邦”、“燮和天下”的记述,《周易》中也贯穿着“天下和平”的政治理念,《黄帝内经》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就是一种和的状态,其不仅指兼容并包,更是一种动态平衡。与“和”思想相联系的,还有“中”的概念,古人将“中”看成是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概括,孔子提出“执其两端,用中于民”的思想,指在治理各种事务时采用“执中”方法,可以稳握“过”与“不及”度量的关键点,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有效地防止走向两端错误的原则和方法。将“中”与“和”结合起来,产生“中和”的观念,使多样性的文化相统一,达到一种最佳状态。“中和”是使天地各得其位、万物生长发育的大本大源。
在机体中,“中和”状态是指健康个体生命物质运动的最佳内稳态。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是调节作用,具有恢复机体内稳态的调节效应,可使偏离稳态的生命物质运动恢复到最佳状态,达到“中和”状态。
而针灸是如何调节机体达到中和状态的呢?郭义教授首先提出“三网联动”说(见图1),针灸启动经穴小网络,调动机体大网络,调整机体病网络,达到阴阳协调、气血平和的中和状态。具体来说,针灸作为一种创伤性物理刺激,首先激活了针灸穴位微环境小网络,使针灸信息在穴位局部启动并级联放大,进而调动人体自身调节大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I网络),经NEI调控,针灸效应信息输出到靶器官,调整疾病网络(病网络),产生针灸疗效。即针效的产生是针灸启动穴位局部“穴网络”,调动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大网络”的调节,从而作用于靶器官“病网络”。三网联动,纠正疾病的失衡状态,恢复机体的内稳态,达到“中和”状态。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疾病网络发生改变,通过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途径,也可以反映到穴位局部的穴网络,从而使穴位产生某些阳性反应,如压痛、条索、结节等,阿是穴的产生即如此。
多年来,郭义教授带领团队,围绕“三网联动”开展了系列研究,发现针刺作用于穴位后,①可激活外周传入神经,启动神经调节;②可促进穴位局部肥大细胞富集、肥大细胞脱颗粒,引起神经、血管、免疫等反应;③使穴位局部部分肌纤维缠绕断裂,毛细血管破裂,红细胞、炎性细胞浸润,引起穴位局部炎性反应,启动免疫等调节;④穴位处存在Ca2+富集,可引起穴位局部离子(Ca2+)浓度变化及神经递质(HA、SP、CGRP)的释放,即传入神经-肥大细胞-相关化学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针效启动穴网络;而调控穴位局部上述物质的含量及功能状态,均可影响针刺效应;⑤针刺可以调节机体失衡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⑥针刺可改善靶器官局部的病理网络。以上研究,为“三网联动,以致中和”的经穴效应原理假说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1“三网联动”假说示意图
四、井穴刺络,通调脑络——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急救医学体系,针灸大有可为
加利福尼亚大学杰弗里·萨韦尔教授在《中风》杂志撰文指出,时间就是大脑!急救时间对大脑至关重要。发生脑中风时,大脑每分钟有19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缺氧的大脑每小时的老化程度相当于3.6年!如不及时治疗,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导致140亿个突触和7.5英里的神经纤维损失。
萨韦尔说,这一发现说明,患者必须立即辨明中风症状,并马上呼叫急救人员。医护人员也应该认识到中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神经元疾病,必须刻不容缓实施抢救。临床结果证明,治疗越晚,恶化程度越重。
但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如何自救他救,现代医学尚缺乏相应措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急救方法非常丰富,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临床已经经验式的使用达数千年之久,操作简便、便于掌握、尤其适合现场自救他救,可与现代医学急救体系形成优势互补,提高院前急救的效率,提高急救医学的整体水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急救医学体系,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有鉴于此,郭义教授团队自1985年起开始研究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急救中风,历经三十余年,提出了“井穴刺络,通调脑络”的学术思想,并系统开展了以下研究:
(一)理论基础研究
《针灸大成》中载:“凡初中风跌到,卒暴昏沉,痰涎壅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又治一切暴死恶侯,不省人事,及绞肠痧,乃起死回生妙决……”。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对中风病的治疗提出了“大接经”针法,即针刺十二经之井穴,因井穴为阴阳经气相交之处,针之可通调十二经之气,点刺出血则令气通而闭开,闭开则窍启复苏。井穴位于四末,类同根结之“根”,标本之“本”。阴阳相接,开窍启闭,井穴是十二经脉经气初始生发的部位,乃“经气之所出”,为诸经之根,犹水之源头,《洁古云歧子针法》云,刺激它可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大经脉的阴阳气血得以正常交接,从而疏通经络,调和阴阳,醒神开窍,起到急救的作用。
从现代生命科学角度来看,手十二井穴位于手指末端,神经血管丰富,是动静脉吻合交汇处,手在大脑皮层体感区占有很大的面积,刺激手部,尤其是指尖部(手十二井穴),对大脑皮层功能的影响最大。日本的代田文彦氏认为:“刺血的机制虽不甚明了,但搅动指尖动静脉吻合部血流,对全身血流,尤其是脑内血流的影响最大,因此,作为急救措施,应首先考虑刺血术”。
(二)临床效应评价
在中风昏迷(600例)、一氧化碳中毒昏迷(120例)、颅脑创伤昏迷(200例)三个病种中开展了临床研究。
以中风昏迷的研究为例,先后三次开展研究,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大力支持合作下,从单中心到多中心开展了研究。井穴刺络放血对于病程在12小时以内患者的神志影响最大,可使患者意识状态好转,生命指征——呼吸,心率、血压显著改善,趋于平稳。证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疗法对缺血性中风早期具有很好救治效果,提示早期采用井穴刺络放血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三)作用机理研究
对于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急救机制,从脑血流、脑水肿、脑生化、脑分子生物学等角度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对脑血流调节方面,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使血流减速型中风患者的血流速度加快,使血流加速型中风患者的血流速度减慢,表现出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还可使脑缺血、脑水肿家兔的脑血流图(REG)波幅升高,效应持续时间长,明显优于西药组。进一步探寻影响因素,发现仅手三阳经井穴刺络放血也可使REG波幅升高,而手三阴经井穴刺络放血效果不明显,与传统中医理论“阳经上头,阴经不上头”的观点一致。手十二井穴对脑血流改善的影响是放血、疼痛和穴位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外周主要传入途径是躯体神经和血管壁交感神经,在中枢受胆碱神经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的双重调节,其中M1、α、β三种受体起到重要作用。
在对脑血管病引起的脑水肿的方面,发现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改善缺血后48h内大鼠脑水肿程度,降低脑含水量、脑系数值,可提高48h脑缺血大鼠的存活率。
在对脑生化的影响方面,可改善脑缺血后大鼠脑组织缺血急性期缺氧状态,缓解缺血区乳酸堆积;可调整缺血区胞外K+、Na+浓度,缓解细胞毒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可降低缺血脑组织胞内“钙超载”程度、钙调素活性;可降低缺血区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升高的程度,调整NO浓度,缓解其神经毒性;可提高心脑组织Na-K-ATPase、乳酸脱氢酶(LDH)活性。
在对相关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影响方面,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可促进缺血灶周围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后侧脑室室管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阳性细胞表达,从而参与了脑保护及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还可促进大鼠脑缺血后皮质区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5)和巢素蛋白(nestin)阳性细胞表达,可能促进了神经细胞再生。
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治疗缺血性中风救治技术”在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常规救治中医临床适宜技术”在全国各级医疗单位中推广,在急救中得到使用。此外,郭义教授团队还进一步研制出“手十二井穴保健操”,组织学生和义工走进养老院,推广普及手十二井穴保健操,预防中老年中风、痴呆等疾病发病。该保健操还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和土豆网公开发布,目前转发率、点击率和播放次数已达500万余次,实现了“从医院到家庭,从治疗到预防”的拓展。
六、难不在穴,在手法耳——针刺手法是针刺之灵魂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明杨继洲撰《针灸大成》,参合指归,汇同考异,分图类析,为天地人卷,论道手法,颇多心悟,针法自此盛焉;清李守先《针灸易学》云:“先少学针灸,或止之曰穴难,不知难不在穴,在手法耳......先习此首学手法,次学认症,而以寻穴为末务。”郭义教授临床非常重视针刺手法,认为针刺手法乃针刺之魂,无手法则针灸灵魂尽失。先师郑魁山立言为针者必守神导气,主张针刺双手并用,强调“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重左手揣穴,右手操作,双手合配,气至病所,求“神荡彩凤舞,气冲苍龙飞”之境;“针由气导,气乃神赋”,“人针合一”乃针法之秘诀。用针力若伏虎,势若擒龙,凉透碧落,热烧青峰。郭义教授在郑氏针法基础上,有所心悟,有所拓展。针道法天,垂象以示,往往以动物之形姿命名针法,如青龙摆尾、赤凤迎源等,现举例介绍如下:
(一)孔雀开屏
命名依据:由于针刺后针在项部环绕一周,其形如孔雀开屏,故名。为郭义教授自创手法。
组方穴位:风府、风池、天柱、翳风、完骨。
操作要点:①先取患者双侧风池穴,采用郑氏“过眼热”手法,即术者左手食指或拇指揣穴后紧按针穴,右手持针使针尖朝向对侧目内眦,斜刺0.8~1寸,得气后右手拇指向前下连续捻按3~5次,候针下沉紧,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连续重插轻提3~5次。如此捻按提插2-3次后,针尖顶着产生感觉的部位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产生热感,同时左手向头顶方向用力推挤,使热感传导到眼区。若针感传到侧头部停滞不前,可在此处再针一针接力,往往针感可接力至眼部,守气1min后拔针或留针;②再取患者风府及双侧天柱、完骨、翳风穴,风府穴针刺时要求患者头微前倾,针尖向下颌方向刺入0.5~1寸,完骨穴直刺0.5~0.8寸,天柱穴直刺0.5~0.8寸,翳风穴直刺0.5~1寸。上穴针刺得气后施提插、震颤行气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针感要求向头颈部传导,行针约1min。
适应病症:“孔雀开屏”选穴精妙,五穴分属四经,针之以调多经之气,畅头颈部之气血,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此外,“孔雀开屏”组方要求除风府之外的穴位双侧针刺,左为阳,右为阴,左右配穴,可达到很好的阴阳平衡效果。多用于治疗颈椎病、脑血管疾病等头项部病症,可有效改善头痛、头晕、颈部疼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状。头痛可加太阳、合谷、太冲等穴,颈椎病可加颈夹脊、大椎等穴,脑血管后遗症可加百会、内关、三阴交等穴,高血压可加太冲、曲池等穴。
(二)潜龙入海
命名依据:多用于针刺足部穴位,用青龙摆尾手法,使针感传向足底涌泉穴,意在引亢阳下行,阳合于阴,故名。为郭义教授自创手法。
组方穴位:太冲,陷谷、侠溪、及第三四趾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共四穴。
操作要点:左手揣穴,并以左手拇指关闭诸穴远心端,右手持针刺入约0.5~0.8寸,提插捻转得气后,左手加重压力,并用力向涌泉穴方向推压,右手扳倒针柄针尖指向涌泉穴,扶持针柄向左右似钟摆式连续缓慢地均匀摆动3-5次,往返拔针如“江中船上舵”后,向下用力顶住针尖,针尖不进不退保持原位,使针感放传导至涌泉穴。
适应病症:治疗肝阳上亢,上热下寒等病症。
(三)山羊飘胡
命名依据:由于针在颈部颌下前正中线左右,在结喉上方环绕一周,其形如山羊胡状,故名。为郭义教授自创处方与刺法。
组方穴位:廉泉,旁廉泉。
操作要点:左手揣穴,右手在廉泉、旁廉泉、旁廉泉旁开0.5寸等处向咽喉方向直刺或斜刺0.5~0.8寸,得气后行凤凰展翅手法,使针感向咽喉方向传导,留针。
适应病症:咽喉疾病、打鼾等病症。
(四)老驴拉磨
命名依据:由于操作时食中二指置于针旁,或拇食二指捏针柄,以穴位为中心缓慢地环绕、拉转、盘旋似老驴拉磨之形,故名。分为小老驴拉磨法和大老驴拉磨法两种操作。为郭义教授在郑氏手法上有所发挥。
应用穴位:多用于中脘、下脘等腹部穴位。
操作要点:以针中脘穴为例。操作时左手食指紧按针穴,右手持针将针进至地部(深处),提插捻转,得气后,将针提至天部(浅处),将针搬倒,使针倾斜约与皮肤成15°~45°角,以拇食二指握固针柄,似拉(推)磨式的围绕穴位转圈,操作多在180°~360°,最多不超过5圈,使针孔开大,针下空虚,出针后不扪闭针孔,留针与否根据病情而定,此为“大老驴拉磨”。“小老驴拉磨”法是在针刺穴位到达地部得气后,将右手食中二指指腹置于穴位两旁,指腹似拉磨式缓慢绕穴位旋转3~5次,针亦随之转动。“小老驴拉磨”法推转角度小,行阳数,为热补法,主要针对虚寒性疾病;“大老驴拉磨”法推转角度大,行阴数,为凉泻法,主要针对实热性疾病。“小老驴拉磨”法主要针对症状较轻、皮肉浅薄的患者; “大老驴拉磨”法主要针对症状较严重、皮肉丰厚的患者。
适应病症:本法多用于腹部穴位的操作,适用于腹部众多疾病,如食滞胃脘、腹部结块、癥瘕积块,食积痞块,肝气郁滞等气血郁滞证。郭义教授也常用于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失眠、前列腺增生等病。
七、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针灸配穴的重要原则
针灸处方是指导针灸临床的医治策略,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具体的针灸临床实践中,配不配穴?如何配?规律尚不清楚。郭义教授团队承担国家“973”课题,对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明确了“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是用单穴还是配穴的原则,远近配穴法是临床最常用的配穴法。
研究首先从古典文献中探寻配穴规律,通过对公元前91年—1883年历经约2100年的327本医书、文史著作、笔记杂谈的针灸医案搜集整理,共辑录基本医学要素齐备之针灸医案1052则。研究发现,针灸处方经历了从单穴到配穴的发展轨迹,早期单穴运用为多,明清后配穴为多,配穴后针灸的治疗范围扩大。研究表明,远近配穴法多用于治疗脏腑病,局部配穴法多用于治疗肢体关节病。
现代文献研究通过检索13个中英文网络数据库,全面收集化疗后恶心呕吐、急性腰扭伤、偏头痛、原发性痛经等14种针灸优势病种相关临床研究文献,建立“针灸优势病种临床文献数据库”,从疾病探寻配穴规律。研究发现,配穴应用多于单穴。单穴“缓急止痛”作用明显,配穴“综合调节”效果突出;远近配穴法多于局部配穴法,远近配穴法常用于脏腑病治疗,局部配穴法常用于肢体关节病治疗;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献质量等级和样本量大小对相同配穴的文献进行加权合并,结合样本量、有效率等观察指标构建针灸优势病种腧穴配伍复杂网络模型,通过拓扑结构分析发现远近配穴法是不同疾病针灸治疗最常用的配穴方法,远近配穴可提高治疗的效果;利用网状Meta分析并基于贝叶斯模型预测腧穴配伍效应差异,也发现单穴对急症、痛症效果较好,配穴对于整体功能改善作用较好。
研究还通过人工神经网络自动分类法对海量腧穴配伍临床文献进行自动分类,并分析单穴和配穴治疗疾病的规律,研究发现,近十年中针灸单穴多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休克、癫痫发作、落枕、痛经等169种疾病,其中73%的疾病具有疼痛为主症的特点,51%的疾病发病急骤、有一定危险的特点;配穴多用于治疗中风后遗症、面瘫、膝骨关节炎、抑郁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等402种疾病,多见于症状复杂、病程较缓的疾病。
针对以上问题,还进行了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实证研究(600余例)。以针刺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为研究平台,研究表明,单穴在缓解化疗后恶心呕吐等较急较重的药物毒性反应时优于双穴,具有减毒作用;配穴则在改善化疗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和不良情绪状态、脏器保护方面等更有优势,双穴更具有整体调节与保护作用。单穴多适用于缓解较单一症状,较重症状;配穴多用于病势较缓,症状较轻的疾病,这与文献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甚者独行,间者并行”是针灸临床配穴的重要原则,当病情甚---急、重、症状单一的情况下,单穴多用,力专效宏;当病情间---缓、轻、症状复杂的情况下,配穴多用,整体调节。远近配穴法是临床最常用的配穴方法,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理论,多用治疗脏腑躯干疾病,局部配穴法多用于治疗肢体病变。
八、贵和执中,辨证荐举——中医药标准化的理论和方法
标准是一门学科成熟度的标志。中医药标准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和现代化水平提高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之一。中医药历史悠久,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流派与理论,加之中医强调个体化诊疗,因此,中医的标准化工作必然有其特殊性,同时,由于缺乏公认的指导理论和方法,使得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将中医药个体诊疗的灵活性、多样性和标准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是标准制定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中医标准制定的理论和方法学研究。
郭义教授认为中医药辨证论治和标准之间是个性和共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中医药标准既要体现标准的共性,又要体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自身发展规律。 贵和执中,辨证荐举,是中医标准化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语·郑语》载:“今王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此段是对“和而不同”很好的解释。“和”是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允许不同事物或者不同的文化价值的存在,事物的存在方式是多样性的,“不同”是必然的。“和”字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国语·郑语》那段话还重点强调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从根本上讲,“和”里面本身就包含了“不同”,因为“同”泯灭了事物的个性,不可能达到“和”的境界。只有不同的东西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促进事物的发展,才有可能产生新的事物。中医标准化即是如此。
有人担心,中医药标准化可能会使中医药学术僵化,从而失去辨证论治的精髓和个体治疗的特色,禁锢中医药的学术发展。这是对中医标准化的误解。标准化不是绝对化,标准化是从个性中寻找共性,从大量的个案中,寻找共同之处,总结其共同规律,并把这种共同规律以标准的形式表达出来。标准化会使辨证论治和个体化治疗更科学、更准确。因此,标准化不仅不会束缚中医药学的发展,反而是推动中医药学发展的有效措施。孔圣人的“和而不同”的思想正是我们解决此类问题的依据。中医标准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体现了“和”,中医标准在不同中寻找相同,从个性中寻找共性,也就是寻求“和”的过程;中医标准还重视个人的经验和特点,这又是“不同”,中医药标准化追求和谐,容许差异的存在,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
《论语 为政》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是指包罗万象,海纳百川,就好像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考虑到方方面面,各方面都照顾到。比,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两个人共同朝向一个方向,就是说要人完全跟自己一样,要求与自己完全一致,万事以“自我”为中心、为标准,排除异己。不比,公正,不比附一方,不要求别人和自己一样。中医药学的诊疗特色注重经验传承,讲究辨证论治,对同一种疾病的治疗由于医家的不同可能诊疗会有所差别,同一种操作方法由于医家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这给相关中医标准的制定带来一定的困难。“周而不比”为我们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思路。这就要求我们以众多医家的经验为基础,公正地对待各方面可靠的资料,执中防偏,不能以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经验就是标准,排斥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周而不比”,才能保证标准的普适性。“周而不比”也体现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判定中,要求将中医古籍文献、现代临床文献、专家一线经验综合评价,不偏不倚,最后形成推荐。
在中医临床指南的制定中,郭义教授提出应辨证荐举。“证”是证据,必须以证据为依据,辨别证据推荐治疗方案。证据包括古代文献证据、现代文献证据及临床一线专家经验证据,以这三者为共同证据体,综合考量进行推荐。
证据是循证医学的核心,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是证据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但是由于中医学研究问题特点的限制,研究相关领域的临床试验较少,高质量的临床实验证据就更少,面临着高质量文献缺乏的困境,不足以成为循证医学证据的主要基础。然而中医学历经了数千年历史的检验,浩如烟海的医籍记载了大量有效方药和干预措施,有不计其数的临床验案,这些都有一定的证据学意义,只是由于缺乏归纳和提炼,在评价等级中处于较低的纳入标准。
郭义教授提出,中医临床指南的制定的思路和方法是:以古典医籍文献为基础、以GRADE评价为参考、以专家经验为特色、以专家共识为依据,综合考量进行推荐,这就是郭义教授“贵和”的思想的具体体现,该方法既保留了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也考虑了中医学的特殊性,保留了中医临床的特点。尤其是在古典文献的证据力度的评价方面,郭义教授基于“古代医籍有记载、历代医家有传承、近代临床在应用”的原则,类比现代文献证据分级评定方法,提出按照医籍的完备程度、可靠性、公信力、影响力为划分等级的标准对古典文献进行分级,一共分为四级(见表1)。这种分级标准目前已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治未病标准制修订项目中得到应用,成功地对中医古典医籍进行分类,归纳,提炼,使其融入证据评价体系,得到大家认可。
表1 古典文献评价分级方法
分级
分级依据

一级
经典著作;官修、政府颁发医籍;
针对特定干预措施常出现在不同医籍(不少于5本医籍)。

二级
历代医家著述,方法多次出现,可传承;地方政府编撰的医籍;
针对特定干预措施常出现在不同医籍(出现在2-4本医籍)。

三级
名家经验;专科著作中的相关内容。

四级
符合规范的医案医话、个案报道、专家经验。


(其中,经典著作包括中医四大经典、十三经;官修、政府颁发的医籍即当代政府主持编撰并出版发行的医籍,如《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九、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与时俱进的器物研制是发展中医药的必由之路
自上世纪90年代,郭义教授带领团队开始致力于生物化学针型传感器的研制并将其应用于针刺效应原理研究领域中,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用化学传感器科研三级实验室。
生物化学传感技术是一种利用固定化的生物成分(如酶、蛋白质、核酸、抗体、抗原等)作为分子识别元件,将各种生化反应转变成便于检测处理的电、声、光等信号,从而可实现对生化物质定量检测和监控的高新分析手段。其中为了研究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现象,探测穴位局部生命物质基础而设计的中医传感针是我国原创的一类新型传感器。中医针型传感器是现代传感技术与传统针灸医学有效结合的创新型产物,是在针灸针或不锈钢针头(将测试电极密封在注射针头内)基础上所开发的特殊传感器,其经过多种现代技术加工制作并修饰有相应参数的敏感膜,因此具备感应传导体内温度、pH值、氧分压、Ca2+和某些神经递质等重要生物学信息的全新功能。中医针型传感器能够在体,定点、实时、动态检测多种重要的生命物质,同时具备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双重功能,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可多次使用等优点。
郭义教授带领团队先后制备出多种类型针型传感器并应用于穴区生命物质检测,从而进一步揭示针刺起效作用规律。具体研究成果如下:
(一)针型离子传感器
郭义教授早期与南开大学合作研制出Ca2+、K+、Na+针型离子选择性传感器,研究经络穴位处的Ca2+、K+、Na+的分布,针刺对外周经脉线离子浓度的影响,脏腑病变时外周经脉线上离子浓度的变化等,证明这三种离子确实参与了针刺镇痛活动等针刺效应过程,相关成果已于1994年通过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
(二)针型氧传感器
郭义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复合式针型氧传感器的研制工作,研制出微型同心轴氧电极。以镀银-氯化银的不锈钢针头为参比电极,套于其中的铂-铜丝为工作电极,配合自主研制的智能型四通道PO2测试仪,实现了智能化数据处理以及在体氧分压的检测。结果显示所制备复合式针型氧传感器可以实现在体、连续、实时监测活体组织深部氧分压。
(三)针型pH传感器
指导团队老师采用经特殊处理的直径为90μm钨丝作为工作电极,套于不锈钢针头中,该针头经镀银-氯化银作为参比电极。结果测得该传感器的响应范围为pH 2-11,并且在PH 7-8区间内有很好的能斯特响应。
(四)针型葡萄糖传感器
该传感器采用导电性能良好的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修饰铂丝工作电极,将葡萄糖氧化酶滴涂于工作电极表面,以银-氯化银作为参比电极,成功制备出针型葡萄糖传感器并实现大鼠在体葡萄糖的动态检测。
论著
一、论文
共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8篇,择其要者列目录如下:
[1]郭义.方剂记忆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 1984(5):227.
[2]郭义.小便后昏厥治验[J].广西中医药,1986(2):47.
[3]郭义,沈济人.经络实质探讨[J].经络针灸,1987(1):46-48.
[4]郭义.杨廉德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经验简介[J].新疆中医药,1988(3):31-32.
[5]郭义.一个由细胞间隙连接而导致的关于经络实质的假说[J].国医论坛,1989(4):44+13.
[6]郭义.经络实质离子观初探[J].陕西中医,1990(2):95.
[7]郭义,徐汤苹,陈进生,等.家兔腧穴钙离子浓度特异性的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3):39-41.
[8]郭义,张艳军,徐汤苹,等.针刺对家兔“足三里”穴及旁开点钙离子浓度影响的同步监测研究[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2(1):25-26.
[9]郭义,张艳军,王秀云,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5(6):21-23.
[10]郭义,张艳军,王秀云,等.阻断曲泽穴细胞细胞膜上电压门控性Ca2+通道对针刺内关效应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5(6):10-11.
[11]郭义,刘燕明,张艳军,等.针刺效应与钙离子调控关系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5):52-54.
[12]郭义,张艳军,徐汤苹,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组织Na、K影响的动态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4):18-21.
[13]郭义,张艳军,王秀云,等.络合胃经上几处Ca2对针刺足三里促进胃损伤小鼠胃排空率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8):30-33.
[14]郭义,周智良,周国平,等.中风初起的急救措施——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7,16(2):11-12.
[15]郭义,张艳军,王秀云,等.经穴——脏腑外间联系途径中Ca2+作用的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2).
[16]郭义,张春煦,张艳军,等. Ca2+选择性针型电极的研制及其在体测量的应用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
[17]郭义,张春煦.钙离子是经络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7):49-53.
[18]郭义,徐汤苹,王秀云,等.经络活动与外周经脉线上钙离子相关性的研究(英文)[J].针刺研究, 1998(4).
[19]郭义,胡利民,张艳军,等.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细胞外Ca2+浓度影响的动态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1999(6).
[20]郭义,陈爽白,张春煦,等.健康人体经穴Ca2+浓度分布特异性的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2,21(1):37-38.
[21]郭义,马东明,张春煦,等.家兔足三里穴钙元素浓度的推挽灌流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 2003, 22(7): 26-27.
[22]郭义,张春煦,胡利民,等.经穴Ca2+的分布及针刺对Ca2+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4,19(s1):131-134
[23]郭义,胡利民,张艳军,等.针刺人体足三里上巨虚穴对胃经其他腧穴处Ca2+浓度影响的试验观察[J].天津中医药,2004, 21(6):476-478.
[24] Yi G, Xiuyun W, Tangping X, Zhihua D, Yunchen L. Effect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at twelve well-points of hand on consciousness and heart rate in patients with apoplexy[J]. J Tradit Chin Med. 2005 Jun;25(2):85-9.
[25]郭义,罗汀,李庆雯.针灸临床科研思路探讨[J].中国针灸,2005,25(1):3-6.
[26]郭义,石田寅夫,李庆雯,等.不同频率电针对周围神经再生与修复影响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25(3):177-181.
[27]郭义,刘阳阳,王秀云,等.实验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1, 30(1):34-36.
[28] Zhao L, Guo Y, Wang W,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neurovascular headache[J]. Chin J Integr Med. 2011; 17(8): 580-6.
[29] Zhou Dan, Guo Yi, Guo Yong-ming, et al. Distribution and Permeability of Capillaries at the Skin of the Conception Vessel and the Governor Vessel in Healthy Rabbits[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1; 31(4): 356-359.
[30] Gao L, Chen Z, Tian L, Li Z, Guo Y*. Effects of bloodletting puncture at Jing-Well points in distal ends of finger and toe on survival rate and brain edema in cerebral ischemic rats[J]. J Tradit Chin Med. 2012; 32(3):471-6.
[31] He W, Zhao X, Li Y, Xi Q, Guo Y*. 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acupunc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for the years 1956-2010[J].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12, 18(10): 892-901.
[32] Lu X, Chen Z, Guo Y*, et al. Blood-letting punctures at twelveJing-Well points of the hand can treat cerebral ischemia in a similar manner to mannitol[J]. Neural Regen Res. 2013, 8(6): 532-539.
[33] Bo Chen, Jing zi Chen, Xue Zhao, Yangyang Liu, Jing xia Chen, Yi Guo*, Yong-ming GUO. Advances of studies on correlation of acupoints with calcium[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13, 23(1): 33-39.
[34] Li Y, Li X, Zhou D, Wang K, Liu Y, Guo Y*, Qiu S, Zhai T, Liu S, Liu J, Ming D. Microcirculation perfusion monitor on the back of the health volunteers[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 2013: 590698.
[35] Li X, Li Y, Chen J, Zhou D, Liu Y, Li Y, Liu J, Guo Y*. The influence of skin microcirculation blood perfusion at zusanli acupoint by stimulating with lift-thrust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methods on healthy adults[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 2013: 452697.
[36] Zhou T, Wang J, Han CX, Torao I, Guo Y*. Analysis of interspike interval of dorsal horn neurons evoked by different needle manipulations at ST36[J]. Acupunct Med, 2014, 32(1): 43-50.
[37] Yang B, Yi G, Hong W, Bo C, Wang Z, Liu Y, Xue Z, Li Y.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fibromyalgia syndrome: a meta-analysis[J]. J Tradit Chin Med, 2014, 34(4): 381-391.
[38] Yu H, Wang Y, Guo Y, et 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eporting on knee osteoarthritis treated with warming needle moxibustion[J]. J Tradit Chin Med, 2014, 34(5): 621-626.
[39] Luo T, Guo Y. Specificity study on concentration of monoamine transmitters at acupoint and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its distribution[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4, 2014: 704507.
[40] Bo Chen, Ming-yue Li, Sha-sha Ding Shou-hai Hong, Xue Zhao, Yuan Xu, Kuo Zhang, Hai-long Yu, Guo Yi*. Research progress on regulations on nerve-endocrine-immunenetwork by acupuncture[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 2014, 24(4): 49-53+58.
[41]Yang Bai, Yi Guo, Hong Wang, et, 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fibromyalgia syndrome: a Meta-analysis Review[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4, 34(4): 381-391.
[42] Hongwei Fu, Bo Chen, Shouhai Hong, Yi Guo*.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Myelosuppression after Chemotherapy: A Literature Review over the Past 10 Years[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Meridian Studies, 2015, 8(3): 122-126.
[43] Chen B, Hu SX, Liu BH, Zhao TY, Li B, Liu Y, Li MY, Pan XF, Guo YM, Chen ZL, Guo Y*.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with different acupoints for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 2015, 12(16): 212.
[44] Yue Y, Pan X, Zhang S, Jin J, Wang W, Wang D, Han D, Wang G, Hu Q, Kang J,Ding S, Yang Y, Bu H, Guo 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Puncturing and Bloodletting at Twelve Hand Jing Points to Treat Acute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as Adjunct to First Aid Treatment: A Study Protocol[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2015: 827305.
[45] Hong S, Ding S, Wu F, Xi Q, Li Q, Liu Y, Zhou T, Qing C, Guo Y*. Strong Manual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Could Better Inhibit Spike Frequency of the Dorsal Horn Neurons in Rats with Acute Visceral Nociception[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2015: 675437.
[46] Fu H, Chen B, Hong S, Guo Y*.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Myelosuppression after Chemotherapy: A Literature Review over the Past 10 Years[J]. J Acupunct Meridian Stud. 2015, 8(3): 122-6.
[47] Gao LL, Guo Y, Sha T, et al.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variable frequencies of manual acupuncture at ST36 in rats with atropine-induced inhibition of gastric motility[J]. Acupunct Med. 2016, 34(1): 33-9.
[48] Chen B, Li MY, Guo Y, et al. Mast cell-derived exosomes at the stimulated acupoints activating the neuro-immuno regulation. Chin J Integr Med.2016 Sep 20. [Epub ahead of print]
[49] Gao L, Chen B, Zhang Q, Zhao T, Li B, Sha T, Zou J, Guo Y*, Pan X, Guo Y.Acupuncture with different acupoint combinations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16, 16(1): 441.
[50] LiliGao,Tao sha,Bo chen,Mingyue Li,xingfang Pan,Yongming Guo,zelin Chen,huimin Calista Lim,Yi,Guo*. Study protocols on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of acupuncture: An assessment of reporting quality with the SPIRIT state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16, 8(6): 881-887.
.二、著作
共出版著作40余部,其中主编15部,副主编4部,副总主编22部,编委6部,择其要者如下:
[1]郭义主编.中医学にょる花粉症.日本源草社, 2002.
[2]郭义主编.中医学にょる头痛.日本源草社, 2003.
[3]郭义主编.国际针灸教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
[4]石学敏主编,郭义副主编.针灸学(中英文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李忠仁主编,郭义副主编.实验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6]郭义主编.实验针灸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7]郭义主编.教师养生保健手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
[8]余曙光、郭义主编.实验针灸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精编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9]郭义主编.经络腧穴认记.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1.
[10]郭义主编.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11]郭义主编.实验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
[12]郭义主编.针灸学(图表解中医备考丛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
[13]郭义主编.穴位注射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14]郭义主编.中国针灸教育交流通鉴.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3.
[15]郭义主编.中医刺络放血疗法(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3.
[16]郭义主编.教师健康指导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
[17]郭义主编.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18]郭义主编.实验针灸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
[19]郭义主编.针灸处方学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8.



相关话题/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医学院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孟静岩
    女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日本宫崎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任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与研究;从事中医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与研究30余年,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0-01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年莉
    年莉中医学院教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方剂学教学与研究。主编《六味地黄丸古今研究与应用》等学术著作。发表“对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几点认识”等学术论文80余篇。主持市级、校级教改课题。参与多项科学研究工作。天津市教学名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0-01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肖照岑
    肖照岑,女,1943年7月生,天津市人,九三学社成员,研究生学历,医学硕士学位,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2015年被聘为天津中医药大学首批资深教授。曾任温病教研室主任,校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顾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中药学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0-01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秀莲
    王秀莲,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温病学理论与临床研究为学术专长。曾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主任、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负责人、市级精品课程负责人。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温病学重点学科负责人。主要学术兼职: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副主任委员、顾问委员。任天津市中医学会理事、天津市中西结合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0-01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宋俊生
    宋俊生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天津市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委员、天津市伤寒学会常务委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黑龙江、河北、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省外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循证医学研究,指导硕、博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0-01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秀莲
    王秀莲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温病学重点学科负责人。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学会理事、中西结合学会传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获市级优秀优秀教师、师德先进,教工示范岗等称号。从事中医温病学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温病学理论与临床研究。指导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0-01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肖照岑
    肖照岑,女,1943年7月生,天津市人。1965年天津中医学院本科六年毕业,1982年天津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翌年获北京中医学院温病学硕士学位。1991年考取日本笹川医学奖学金赴日研修一年。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顾问。从教从医四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0-01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宋俊生
    宋俊生,女,1953年10月5日出生。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教授,中医临床基础博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及《伤寒论》方的循证医学研究。社会任职:中医基础理论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0-01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年莉
    年莉女汉族天津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主任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方剂学教学工作,担任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的方剂学授课工作。长期从事《方剂学》教学研究工作,以科学态度研究《方剂学》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多项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并发表研究论文,所领导的《方剂学》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0-01
  •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秦玉龙
    秦玉龙,教授,博士生导师。1981年于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同时获医学硕士学位,在学期间师从于任应秋教授。1995年被天津市教委授予“教学楷模”称号,并被遴选为“天津中医学院‘面向21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秦玉龙教授的代表著作为《中医各家学说》(中国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