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座中,谢先生主要介绍了民间律制“苦音”、承传自清末的琴曲的音阶与律制、明朝琴曲使用五声以外的乐音、清初琴曲的律制、明末清初琴曲使用苦音、研究成果的意义、现代创作使用苦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谢先生首先谈到古琴音乐大多使用的是“五声音阶”,并使用“五度律”调音。而到了清初的一些琴谱中,有很多使用徽分记录的按音位置并不符合五度律,类似民音“苦音”的音律。这些现存于民间的“苦音”包括粤乐的“乙反线”、粤曲和广东南音的“苦喉”,潮州音乐的重三重六和秦腔的苦音等,清初琴谱中使用“苦音”,说明民音苦音的乐制由来已久。谢先生现场播放了古琴音乐中的“苦音”旋律,并现场示范演奏了他根据1425年《神奇秘谱》打谱的琴曲《白雪》,以及他创作的琴曲《双乙反调》,琴声优雅、余音袅袅,犹如身临其境。
在讲座的互动环节中,音乐学系夏侯玲玲老师针对讲座内容提出了“为什么清朝古琴开始使用五声音阶”等问题,谢先生都一一做了解答。最后,王建欣教授还就“古琴调弦的争鸣问题”与谢先生进行了讨论。
谢俊仁先生多年来积极参与古琴创作、打谱、教学和研究,并积极致力于推广工作,曾发表琴学研究论文多篇,出版多张古琴演奏唱片。为了做好推广工作,还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普通话。他的治学精神和对古琴的热爱,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谢先生的讲座也让师生们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