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姿飒爽的女将——动科学院李富桂老师
3月2号下午,小编与摄影一同赶往主教采访动科学院李富桂老师。彼时,老师正在讲台上慷慨激昂的讲课。隔着玻璃看感受着老师的风采,那数尺讲台仿若一片疆场,而李富桂老师就是英姿飒爽的女将。纵然并未听多久,却也感受到李富桂老师讲课的特点:风趣、幽默、生动。
在与李富桂老师的交谈中,她回忆往昔谈到走上教师岗位的心路历程。原本在科研单位工作的她,在与实习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越发认为于科研而言培养青年学生是重要的,且做科研培训的她更懂得如何教授他人知识,懂得如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李老师会根据个人意向引导大一学生定出目标,并为之努力。她说,相比于学习做人才最重要,没有良好的人品学习再好也是没有用的。李富桂老师还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社会经验。在保证学业的情况下,兼职既能积累经验了解社会百态,还能减轻家庭负担。
作为一位专业老师,李富桂老师谈到教授学生知识,首先自身业务也要过硬。所以在讲课之余李富桂老师也会尽心尽力丰富知识,为学生准备最前沿的专业材料。在课堂上,李富桂老师一向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教的是方法而不仅仅是单薄的一点知识,这通常能使她的学生触类旁通。
在数年的教师岗位上,对于学生,李富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相处、以母亲的身份关怀。正如天下父母一样,李富桂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在一方领域上,或是大刀阔斧或是继往开来,不论是开疆辟土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都能有用武之地。李富桂老师还希望我们告诉所有天农的学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努力丰富知识,机会来临时不要因为知识不足而错失机会。(文字:孔文静 摄影:孟斌)


兴趣为导向,不忘初心——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王玉老师
学生记者:老师您当初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呢?
王玉老师: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讲,首先是专业对口,我一直很喜欢微生物方向,我希望把自己喜欢的知识教授给也喜欢这个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我很喜欢这个职业,我喜欢做研究,有兴趣去探索未知的东西,我可以用我学到的知识,为一些农户或企业解决他们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用这些知识能够真正的去回馈社会。所以,我现在越来越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了。
学生记者:您任教时间有多久了呢?当初来到学校教学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王玉老师:我是2005年来到农学院的,到今年有12年了,因为我们学校是做农业的,当时来到这里觉得学校是很朴素的,大家把心思花在其他方面相对少些,这样可以有更多的心思和时间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学生记者:您工作也有十几年了,您工作期间有哪些让您印象深刻的事呢?
王玉老师:说到这里,我倒是想到了两件事。每年我都会带毕业论文,当他们穿着学士服照相,要离校的时候,也敢跟老师开一些玩笑了,拉着我照相时,也让我去摆很多造型,我会被他们身上这种年轻的活力与朝气吸引,仿佛自己又回到了毕业的时候。另一件事呢,有一个男生由于实验需要,他的课题需要到企业做,去观察实验结果,他搬到员工宿舍,当时条件比较艰苦,都是和一线的农民工一起住,他在那虚心学习,采集数据也很认真。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们也有着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很好。
学生记者:在生活中您扮演着多种角色,您觉得怎样兼顾家庭和工作呢?
王玉老师: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增多,但是精力是一定的,体力和精力都在下降,所以一定要把精力很好的分配开来,对于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上班时间,要合理分配,提高效率,使有效时间增多。对于家里来说,接触的时间短些,在陪家人时一定要全身心陪伴。家庭和工作有不同的责任,我都会用心经营。
学生记者:您对家庭和工作付出的爱让我感到敬佩,在这即将来临的“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您有什么愿望吗?
王玉老师:现在有时会觉得时间不够用,精力不够用,希望自己能够把时间、精力更好的利用起来,越来越成熟吧,处理问题也能越来越得心应手,希望以后对工作,对生活能更加游刃有余。
看到老师脸上油然而生的笑容,我感受到了老师对这一份职业的热爱与坚守,当谈到令老师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老师记忆最深的是她的学生们,字里行间中都透露着老师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还记得王玉老师第一次给我们开班会时,她用亲切的话语教导着我们,只要我们有不懂的问题,随时都可以问她,她会全力为我们解答。她会站在我们的角度想问题,会考虑我们的想法,关心我们想如何做,而不只是以教师的口吻让我们怎样做。(文字:沈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