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瞭望》专访丨天津医科大学校长颜华:建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 努力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16


◇朱宪彝老校长以“捐献住宅、藏书、存款、遗体”的临终“四献”,奠定天津医科大学“德高医粹、求真至善”的育人理念和大学精神

◇当下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科大学已经走过70个年头。秉承“德高医粹、求真至善”的育人精神和价值追求,一批又一批医学人才从这里出发,为新中国医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围绕国家医学重大战略需求,天津医科大学如何加快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医学人才,力争新起点上展现新作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天津医科大学校长、著名眼科学专家颜华教授。

  做好精神传承:德高医粹、求真至善

  《瞭望》:今年是天津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节点?
  颜华:天津医科大学的前身天津医学院创建于1951年,迄今已有70年历史。建校伊始,老一辈医学专家心系人民健康事业,把发展医学的梦想带到津河之畔。
  在70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发展历经多个关键性历史节点:1994年6月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正式组建成立天津医科大学;1996年12月成为天津市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市属院校;2015年10月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等部委共建高校;2017年9月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每一个历史节点的背后,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每一位天医人的奋斗。今天,天医已经汇聚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天医人的梦想凝聚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征程中。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教学为立校之本,科学研究为强校之路,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未来。
  《瞭望》:你认为天医的大学精神是如何传承并得以彰显的?
  颜华: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天津医科大学在70年历程中不断总结办学经验、传承天医血脉,形成了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德高医粹、求真至善”的大学精神。
  作为天津医科大学的前身天津医学院的首创者,著名内分泌学家、医学教育家、被称为“当代钙磷代谢知识之父”的朱宪彝老校长是津门成长起来的医学巨擘。他以深厚的爱国之情扎根中国大地开展科学研究,推动了食盐加碘的国策制定,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医学教育事业。朱宪彝老校长更以其“捐献住宅、藏书、存款、遗体”的临终“四献”,践行天津医科大学“德高医粹、求真至善”的育人理念和大学精神。
  1950年朱宪彝校长担任天津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救护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顾问,组织医务工作者救治伤员。从那时起,几代天医人不断继承发扬朱宪彝精神,从抗美援朝到攻克碘缺乏病,从地震灾区到抗疫现场,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敢为人先,谱写了一曲曲属于天医人的精神赞歌。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天津医科大学正在挖掘朱宪彝生平事迹,总结朱宪彝思想,凝练朱宪彝精神,讲好近现代天津医学故事,传承好“德高医粹、求真至善”的大学精神,为培养更多创新型医学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发展书写天医答卷。每当学生们走向社会,能够在岗位上挥洒热血、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真正践行与传承“德高医粹、求真至善”精神时,便是我们作为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者为之骄傲之时。
  《瞭望》: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天医做了哪些工作?
  颜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天津医科大学的医院先后组建8批医疗队、276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开展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创下患者零死亡、零复阳,医疗零差错,全员零感染的成绩。天津市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陆伟带领天津32家医院138名医疗队员率先进入“红区”,提出“感控三原则”“救治三原则”,创立了“天津模式”。天医7所大学医院160名医疗队员组成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暨天津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奔赴湖北,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病区,提出“抓两边、稳中间”的诊疗原则,以“科学管理+规范治疗”“严谨评估+温暖关怀”的“天总”医疗模式,获赞“救治范本”。
  疫情期间,学校老师将支援武汉时的故事、案例纳入网络课堂,学生接收到最新鲜的知识,受到最直接的思想震撼。
  另一方面,作为医学院校,学校倾尽全力发挥专业和学科优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学校组建科研攻关小组,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出基于黑猩猩腺病毒载体的新冠疫苗,正在实施成果转化。我们还向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天津市卫健委等部门提交关于疫情趋势预测、复工复产指导、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和报告。可以说,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天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夯实创新之基:搭台铺路创新求变


  《瞭望》:学校如何鼓励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方面的科研创新?

  颜华:天津医科大学主要通过建设科研特区、整合基础与临床资源来引导鼓励科研创新,持续强化学校优势特色及水平。

  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以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为试点,建立学校首个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这也是学校“双一流”建设重要举措之一。该中心一是在建设模式上,制定了“1+X”模式建设计划,即以“1个创新平台”为基础,围绕肿瘤及相关疾病重大前沿问题,重点建设肿瘤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等多个学科方向;二是在建设宗旨上,坚持以协同、开放、交叉、融合为宗旨,打破学院和医院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学科边界,促进创新要素有效汇聚,鼓励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相关学科深度协作,协同发展;三是在政策支持上,学校每年投入不少于2000万元支持示范性特区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取消中心行政级别,实行主任负责制,享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及财务自主权,对高层次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等实施多元化管理制度。

  同时,在临床研究中,该中心发挥和传承肿瘤学、泌尿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神经外科等国家重点学科的独特优势,构建了乳腺癌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直至个体化干预的综合精准防控模式,牵头的脊柱脊髓损伤诊疗新模式、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非手术治疗方案等临床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和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在基础-临床资源整合方面,学校依托大学医院临床资源优势,正在筹建临床医学部,构建“学校—临床医学部—临床医学学科”三级管理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

  《瞭望》:你对创新型医学人才如何理解?学校在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方面又进行了哪些探索?

  颜华:我认为,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我们谈及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的。当下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博、专结合的充足知识储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能力素质,以创新精神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不可或缺的国际视野、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

  不论是“十四五”规划还是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人才培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走向。天医在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加强了对人才培养的统筹,为实现“精英培养”,推出“朱宪彝”班,实施本硕博连续培养,采用小班化教学、双语授课。此外我们还实施优质生源奖励计划、“卓越医学人才”计划等多项举措吸引校内外优秀生源,全面推行“申请-考核”制的博士招生选拔方式。不仅如此,学校还遴选在基础和临床方向有交叉的前沿课题,组成“双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

  我们注重搭建创新平台,持续推进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每年评审研究生创新基金20项,激励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科学创新研究、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走好未来之路:资源共享均衡发展

  《瞭望》:天津医科大学如何将“双一流”建设与学校综合改革紧密结合?

  颜华:作为“双一流”建设重要举措之一,天津医科大学在2017年启动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以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为试点,打造了人才体制机制“实验区”,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实施多元化人才管理制度,凝聚校内外和国内外人才。

  学校还在基础医学研究中心启动实施“基础医学卓越人才计划”,首批遴选20位实验室项目负责人。依托“实验特区”灵活的管理机制,通过系列改革举措,中心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和青年杰出人才聚集。截至目前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5项,国家****科学基金4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项等。产出了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发表于《自然》等顶级期刊的论文在内的一流成果。

  《瞭望》:学校下一步在医学教育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是什么?

  颜华:下一步,天津医科大学将继续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医教研协同,探索“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一是面向国家医学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医学技术学科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学校整合当时已有的4个学院(学系)成立了医学技术学院,创新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在继续保持各专业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各学科优势,建立医学技术学院公共科研、教学平台及学科交叉研究团队,眼视光医学、影像医学、人工智能的联合研究团队。在科学研究方面,我们通过校内、校企、校际及校所间的资源整合,搭建高端医学技术科研平台,通过引入校外高科技企业人才与技术资源提升学院的科研及成果转化能力。

  二是促进医工交叉融合。天津医科大学与天津大学围绕“智能医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两个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本着“资源共享、均衡发展”的原则进行系列紧密合作,激发医工结合的交叉研究能力,创新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模式。

  在合作办学方面,学校积极探索与南开大学联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5+3”一体化学生,充分发挥南开大学在通识类课程方面的优势以及天津医科大学在专业课程、临床实习实践等方面的优势,持续完善课程共享共建机制。学校积极探索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合作,优势互补,整合资源,不断提升基础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国内外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冲击,为更好防范这样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我们应该对应急公共卫生服务人才的培养有更加长远的思考和谋划。天津医科大学已经从增设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三个方面进行积极尝试。2020年起,学校在每届预防医学专业中遴选30名学生,进入“5+3卓越班”。通过八年一贯制培养、研究生阶段的公共卫生实践基地培养等方式,努力将其培养为应用型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学校还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研究中心,和南开大学共建天津公共卫生与健康联合研究院,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卫生与全球健康多学科协作科研创新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来源 | 新华社《瞭望》周刊




相关话题/创新 天津医科大学 人才 医学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