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日上午,急诊室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他不看病、不开药,就为了感谢一年前当他“命悬一线”躺在病床上与死神殊死搏斗时,挽救了他生命的柴艳芬医生及她的急诊团队。那天,“120”送来一位72岁的危重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呼吸急促,严重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昏迷,入院时已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双下肢皮肤花斑等休克症状。应用床旁超声评价患者心脏功能时,柴艳芬被眼前的图像再次震惊:左肺超声图像已近似肝脏,几乎完全实变。凭借26载急诊生涯,柴艳芬立即判断出患者存活几率极低,在与患者家属交代病危时家属一度表示放弃治疗。作为一名医生,深知此时尊重家属选择,不必再承担任何医疗风险,但同时意味着患者已彻底失去生存的可能。救死扶伤的精神让柴艳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生的可能,即使冒极大的风险与挑战也要全力抢救。
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柴艳芬立即组织急救队伍展开全力抢救,进行气管内插管、有创机械通气、股静脉双腔管置入、无肝素床旁血液滤过等紧急器官替代治疗。期间,患者相继出现急性呼吸衰竭、高乳酸血症、粒细胞减少、凝血功能紊乱、肝肾损伤等多器官功能障碍,且病情仍进行性恶化,酸中毒持续不缓解,并出现顽固性低血压,多巴胺剂量达25ug/(kg·min),血压仍难以维持,血肌酐、转氨酶仍在升高。但柴艳芬和参与抢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依然没有抛弃、没有放弃,仅有一丝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
从抗生素到置换液配方与营养支持方法,柴艳芬和她的急救团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10个日日夜夜,患者血流动力学初步稳定、神志转清、尿量逐渐增加、肌酐降至正常、AST及PCT分别降至64 U/L和19 ng/ml。辛勤的付出换得回报,家属看到希望,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着这样一个垂危的生命被成功挽救,柴艳芬舒展开了紧缩的眉头,笑弯了熬红的双眼。
每一次例行查房都会发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着实难住了柴艳芬。难住她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患者和家属的思想误区。
有一次,病房里有一位身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张老,当时误听别人说“糖尿病患者不能打针,一打针便会上瘾,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坚持不肯打胰岛素控制血糖。柴艳芬得知后从患者病情出发,耐心地给张老分析不打针的利弊,使其彻底消除疑虑。张老快出院了,她放心不下,主动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患者,并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每过一段时间,她就会给张老打电话,询问血糖控制情况,得知患者病情稳定,血糖、血压控制得很好,每天坚持外出锻炼,她一颗悬着的心也落地了。
久而久之,柴艳芬所留患者的电话号码越来越多,成了一个医患沟通的平台。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电话本,这是承载了医生对患者满满牵挂的爱心本。
供稿: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