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前,校长曹雪涛在服务楼会见了张柏春,双方围绕学科建设进行了交流。历史学院负责人陪同会见。

张柏春细致回顾了科技史学科的发展历程。他介绍,中国的科技史研究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在1950年代成为一门新学科,并实现职业化和建制化;1978年之后,科技史学科与学术共同体发展较快,研究方向和领域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取得突破;1997年以来,科技史学科建设取得新的进步,中国****在国际上的角色凸显。在学科建制发展的同时,科技史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也在转变,从早期的反对欧洲中心主义、为中国文化辩护,到后来的“考证史实与阐释成就”的学术传统,再到尝试科学社会史、文化人类学等方法,科技史研究越来越注重加强文献整理等基础工作,重视科技发展的语境、知识的传播和全球化。
张柏春认为,中国科技史研究和学科建设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当前,这门学科在中国发展趋缓,布局还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学科发展不均衡,有非常明显的短板;二是与国际学界相比,学术队伍规模小,国际化的带头人少;三是学术研究碎片化、短期化,学科边界模糊;四是大多数成果以中文发表,国际影响力低;五是受高校学科评估的影响,一些大学撤销了科技史硕士点。此外,在国际若干中国科技史研究机构的发展中也面临人才接续的问题和挑战。他提出,挑战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在当前的学科发展态势下,南开大学可以谋求长远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逐步发挥南开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
演讲结束后,在场师生围绕文献与科技史研究、科学社会学与科技史的关系、科技史教学学习展开的切入点、中国古代社会的科学等问题与张柏春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南开大学中外文明交叉科学中心教授江沛高度评价了讲座内容,认为科技史对于传统历史学、学科发展和国民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科技史学科应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在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招生等方面切实推动相关工作的展开。
张柏春,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和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是我国科技史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先后担任德国马普科学史伙伴小组(ThePartnerGroupofMPIWGatIHNS)组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