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上,书友会成员代表作了读书分享。外国语学院教师于佳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读书要放下功利心,要读‘无用’的书”。外国语学院教师李刚从《幸福的方法》《断舍离》《Learn more Study less》等各个领域的图书以及自己学习韩语的经历,传达了“读书分享不在于分享的好不好,而在于遇到互相懂的人”。人文学院教师杨广琦在读书中汲取书法、京剧、民俗等多方面知识。理学院教师何喜莲结合心理学知识和生活经历,生动地叙述了“读书和旅行是通往幸福的两个翅膀”。学工部教师李宏宇在学习《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后,感悟“现实的问题很多都是历史的重演”,“读书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先信、后用、再质疑。用来读书的时间让你与众不同”。外国语学院教师张长颉作为校工会“长颉说名家”的专栏作者,分享了他与名家接触的感悟:“读书读久了,要学着返璞归真,能感动自己”。空管学院教师张彬以理性的角度,与大家一起探讨《思考·快与慢》,让大家从记忆自我、经验自我两者对事件回忆的影响来了解自己。“每个年龄阶段读书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悟,但无论哪个阶段,都是读书的好时节。”外国语学院教师刘子变讲述《文学回忆录》。
读书,是一种熏陶:与先贤神交,向宿儒求教,拜大师博学,崇硕德扩境;读书是一种靠近:近道者德,近规者范,近智者慧,近文者雅,近仁者义,近圣者贤。校工会办公室副主任高玉群告诉记者:“我们一定要将‘读书’变成一种时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同时让‘读书’成为教职工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工会和书友会会一如既往‘以书会友、以书润心’,通过读书,让我们都成为人世间最美的样子。”
今年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