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安科技大学导师队伍

西安科技大学 /2007-08-30

:::::: 导师队伍 ::::::
 

博士生导师常心坦教授

  常心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陕西省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等职,获美国密执安工业大学采矿工程硕士学位及工 程力学 博士学位。
常心坦 教授主要从事安全工程理论与计算机方法、复杂网络系统安全评价、安全监控系统及网络集成等研究。赴美留学期间,主持并完成了美国国家矿业局 " 矿井火灾通风动态模拟研究 " 项目,其成果实现了矿井火灾条件下风网内通风参数的动态模拟预测,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成功推广与应用。回国后开发的软件系统功能更加完备,使得复杂的火灾模拟控制计算成为可能。近年来 , 将安全科学与信息技术、测控技术有效结合,研究成果应用于安全领域。
  常心坦教授坚持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并在学科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计委、教育部重点、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横向合作等项目 22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 项,省部级科研进步奖 2 项,省教学成果奖 1 项。
  
博士生导师石平五教授

  石平五教授,我国著名的矿山岩层控制专家,曾任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岩层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
  石平五教授主要研究我国西部复杂地质赋存条件下矿山岩层控制及安全开采。完成了数十项科学研究,包括急倾斜大倾角煤层大范围岩层跨落,顶板覆岩移动及控制,底板破坏滑移,以及对开采的危险性进行"识别-计算-监测-反馈"。对采动引起的瓦斯运移,山川破坏,以及围岩灾变进行了广泛研究。他和课题组围绕西部大型矿区浅部煤层开采的大面积跨落与涌水溃沙的研究引起国内外关注。他曾 12 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和省教委科技进步奖,参加了 " 中国煤矿采场围岩控制 " 等 8 部著作编写,撰写论文 60 多篇。1993 年被授予陕西省优秀教师,同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博士生导师葛岭梅教授

  葛岭梅教授,曾任西安科技大学材料系主任,陕西省电子学会纳米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煤炭学会煤炭转化委员会委员。
  葛岭梅教授长期从事矿物加工、煤炭自燃机理及防灭火新材料研究。在八十年代中期,通过对煤的分子结构、煤岩组分结构及自燃煤的特性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煤炭自燃的分子学说,并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广泛接受和认同。首次提出了煤炭选别及丝炭矿化等自燃煤综合处理与应用方案。这些研究对井下防灭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持、参加煤炭防灭火材料及矿区防灭火项目 21 项,研制了煤炭自燃防灭火新材料,在全国十个省、四十余个矿务局和矿区得到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 50 余篇,出版专著 3 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9 项。
  葛岭梅教授执教 30 多年,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现指导博士研究生 4 名。 1996 年荣获"西安市劳动模范" 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博士生导师侯忠杰教授

  侯忠杰教授, 1983、1988和1997年曾分别在前苏联煤炭研究院、荷兰德尔福特大学和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留学。现任教育部高校地矿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矿业学会理事。
  侯忠杰 教授主要从事复杂条件下安全开采研究和西北地表厚松散层岩石控制及涌水溃沙灾变研究,近年来又致力于采动损害、矿区环境与荒漠化研究。先后完成省部级等科研项目 20 多项,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专项基金等 5 项研究课题。他和课题组针对地表松散煤层提出了组合关键层概念,并着手建立一套完整的 " 开采层 - 组合关键层稳定性 - 潜水运移 " 顶板运动控制、涌水溃沙及荒漠化防治理论体系,并将理论、实验、三维计算机数值模拟与现场研究有机结合,为解决特殊条件下开采顶板和水沙灾变的安全和矿区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侯忠杰 教授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 50 篇,出版专著教材 6 部,获国家、省级和省教委科技进步奖 8 项。

博士生导师王芝银教授

  王芝银教授,博士。现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岩土数值计算专业委员会主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等职。 1997 年首批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 199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王芝银教授主要从事岩体力学与工程数值计算分析方法,流变位移反分析及岩体变形灾害理论的研究。曾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或负责省部科研项目数10项,获省部级奖3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王芝银 教授是国内最早开展流变位移反分析的研究者之一,所完成的考虑支护效应的位移反分析成果及计算机程序在项目鉴定时,被专 家 教授们评为 " 属国内外首创 " ,相应的软件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水电、冶金、军工等科研及设计单位。近年来, 王芝银 教授又致力于岩体工程灾变失稳理论及岩体数值流形方法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 导师队伍 ::::::
 

博士生导师侯媛彬教授

  侯媛彬教授,系本校的自动化硕士和西安交通大学的系统工程(Ⅰ)博士。现任国家重点学科西安科技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博士点矿山设备安全运行理论及方法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校矿山机电工 程 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省重点学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带头人,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科主任。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电气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自动化协会常务理事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一直从事自动化、及安全技术与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讲授过博士、硕士和本科各层面的专业课程 10 多门。在安全技术与工程、复杂系统的辨识建模、故障诊断、安全生产的监测监控及智能检测与信息融合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在一类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及控制问题的研究方面,提出了神经网络用于非线性系统建模及解耦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神经网络抗干扰性的方法、基于模糊控制或改进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基于粗糙集的故障诊断与分类,并将其用于多变量系统的监测监控,保证了安全生产,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好评。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110 余篇,其中被 EI 和 ISTP 检索 30 余篇。出版专著、教材 8 部,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及横向项目 10 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3 项,科研、教学方面各类奖项 10 余项, 2006 年获省级师德标兵。

博士生导师刘健教授

  刘健教授,先后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东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和西安石油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特约编审,西安市科技成果奖励委员会委员、陕西电力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 Senior Member of IEEE , 2002 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曾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青年科技奖、煤炭部拔尖人才、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产学研先进工作者、西安市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刘健教授主要从事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电力系统故障处理和紧急控制、供电安全与接地网故障诊断、本质安全功率电子电路、电力设备安全监视、故障诊断与预警等研究。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
  刘健教授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出版专著 8 部,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SCI 和EI收录60余篇次。

博士生导师杨更社教授

  杨更社教授, 博士后 。 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党委委员。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陕西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和数值模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兰州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等职。兼任《采矿与安全技术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地下空间与地下工程学报》编委。西安工业大学兼职教授。
  杨更社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力学、冻土力学的损伤力学特性及本构关系,岩土力学与工程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岩体损伤力学特性的计算机层析识别(CT识别)技术研究。先后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煤炭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基金等数十项科研项目。在国内最早将CT识别技术应用于岩土的损伤力学特性研究中,并将岩石的损伤变量同损伤CT数联系起来,对岩体细观损伤力学特性及不同应力状态和不同工程环境条件下的细观损伤扩展力学的特性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索了岩体细观损伤扩展机理、演化特征及细观结构的变化,建立了岩体细观损伤扩展规律及损伤本构关系,使岩石细观损伤力学从定性向定量技术发展。近两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和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的资助下,以寒区岩体为对象,研究其在温度梯度下的水热迁移特性;对冻融过程中的水热迁移及其耦合规律进行了数值研究。出版学术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其中有21篇被EI、ISTP收录。
  曾获“陕西青年科技奖”;“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和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等荣誉奖励及称号。

博士生导师余学义教授 

  余学义教授,博士,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委员,采动损害及地面保护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优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1990年至1999年两次留学波兰,获得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大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采动损害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多年来致力于西部矿区复杂条件下的“三下”开采与环境保护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完成煤炭部科学基金“三下开采与地面保护预计评价软件”、教育部基金“采动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理论研究”、国家科技部“西部巨厚黄土层采动安全控制与生态重建研究”、交通部“高等级公路下伏采空区勘察、预计处治”及“小宝鼎山体建筑物下煤层控制开采”、“柏林煤矿滑坡区高层建筑物下煤层控制开采”、“陕西澄合矿区、蒲白矿区,新疆乌鲁木齐、六道湾、艾维尔,宁夏沟灵州六大矿区采煤沉陷损害调查研究”等50余项科研课题,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形成以多元化理论和技术为一体的开采损害控制与治理理论方法体系 。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形成以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为特色的陕西省精品课程“开采损害学”。目前主要在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厚松散层浅埋煤层条件下保水开采基础研究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采动区路基、 基础、 路面结构协同理论及应用研究”、国家科技部“ 西部黄土覆盖区采动滑坡灾害预警与对策研究 ”等 10 余项。主编教材《开采损害学》,参编教材《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中国煤矿开拓系统》、《高等级公路下伏采空区预计处治方法》等共 6 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ISTP检索6篇。

博士生导师周安宁教授 

  周安宁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工专业博士,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系主任、矿物加工工程学科带头人。
  周安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矿物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矿物超微粉体制备及表面改性等矿物加工新技术与新理论研究。提出煤超细均一化及煤纳米结构概念。基于煤大分子网络结构和聚合物特性与超细粉表面改性理论,开发出煤基聚苯胺纳米复合导电材料和可控制降解新材料制备技术。阐明了神府煤的溶胀机理、大分子聚合物网络结构及二次相互作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地方重大攻关项目、陕西省攻关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纳米材料专项、教育部重点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及陕西省教委重点项目等十多项基金课题。同时还承担多项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 项,出版专著 1 部。

博士生导师李树刚教授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