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一) 博士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相关领域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一级学科中有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熟练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指导和组织课题进行研究工作及科技开发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成为该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素质。能独立承担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研究或开发课题,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开发、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可选修第二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物理电子学
带电粒子光学现代理论和计算技术,微纳米器件电子束离子束加工与检测技术,强流电子束物理和高功率微波技术,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电子学,信息显示器件与技术,纳光子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新型光子材料与器件,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子技术。
2.电路与系统
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数字图象与数字视频处理,功率电子学,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信息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深亚微米器件模型与仿真,微波功率器件及其集成,化合物半导体器件;深亚微米工艺集成;片上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ASIC设计与测试;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与制造;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铁电单晶材料,铁电薄膜与器件,机敏材料与器件,纳米复合功能材料与器件,电解质材料与器件。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理论与技术: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天线理论与技术,电波传播,复杂介质中的场与波,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环境电磁学与电磁兼容技术,计算电磁学。微波与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电路,微波网络,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量理论与技术,微波信息处理与成像。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博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为三至六年;硕博连读学习年限一般为五年至七年。
四、培养方式
1.导师应根据本培养方案的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各个博士生具体情况出发,在博士生入学三周内制定出博士生的培养计划。
2.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博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实验技能。
3.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与系所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4.博士生学习应该强调以自学为主,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的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要培养博士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大量阅读具体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学术论文并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之后,博士生应当在入学后最迟两年之内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6.博士生应当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报告会、讲座会及其他学术活动。
7.博士生学习期间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的撰写,培养博士生申请科研项目的能力。
8.博士生培养实行中期考核。第四学期由系里组织一次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继续攻博;不通过者,可以参加下学期的中期考核,再次考核不通过者,予以分流处理。
五、课程学习
1.博士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为1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另外要求必修环节5学分,其中讲座环节3学分,撰写基金申请书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
2.学术讲座要求博士生在全校范围内选听“学术讲座”7次,自己公开讲座1次,完成后记1学分。
3.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要求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选听3个学科系列专题讲座,完成后记2学分。
4.完成1项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撰写,经审核导师同意通过后,记1学分。
5.参加系里组织的中期考核,通过后记1学分。
附表: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及实践环节要求
课程分类 |
序号 |
课程名称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学位课 |
1 |
MLMD6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必修 |
2 |
EELC611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
3 |
选修 4学分 以上 |
|
3 |
EELC6112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2 |
||
4 |
EELC6107等离子体电子学 |
2 |
||
5 |
EELC6108晶体物理 |
3 |
||
6 |
EELC6114射频微电子学 |
2 |
||
7 |
EELC6117高等电磁理论(A) 或 INFT7109高等电磁理论(B) |
3 |
||
8 |
INFT7112波场层析与反演导论 |
2 |
||
9 |
EELC6116非线性光学及其应用 |
2 |
||
选修课 |
/ |
在全校研究生课程目录中选修 |
≥4 |
选修 |
必修环节 |
1 |
BXHJ8003学术讲座 |
1 |
必修 |
2 |
BXHJ8003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 |
2 |
||
3 |
BXHJ8002基金申请书撰写 |
1 |
||
/ |
BXHJ8001中期考核 |
1 |
注:须从硕士阶段未修过的课程中选择。
六、学位论文
1.博士生开始论文前要进行认真的文献阅读、分析和生产实际的调研。完成选题报告,按规定填写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表,并在学科内做选题报告,需取得评议通过。
2.选题应是学科前沿领域课程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3.论文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或学术群体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严格评审和答辩。
4.博士生学位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西安交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和答辩。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具体要求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品质良好,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方面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掌握至少一门外国语,并能熟练地进行专业文献阅读和论文撰写。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专门技术工作和教学工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目前有下列研究方向:
1.时频信号分析与自适应信号处理
2.图像分析、处理与识别
3.语音信号分析、处理与识别
4.音频、视频信号数据压缩技术
5.移动通信及无线接入系统
6.宽带及超宽带技术
7.天线与电波传播
8.阵列信号处理
9.科学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10.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及宽带传输技术
将根据信息工程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增设其他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至六年。
四、培养方式
1.导师应根据本培养方案的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各个博士生具体情况出发,在博士生入学一周内制定出博士生的培养计划。
2.博士生的学位课程学习必须在入学后前三个学期内完成。
3.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博士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实验技能。
4.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与系所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5.博士生学习应该强调以自学为主,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的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要培养博士生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大量阅读具体研究方向上的国内外学术论文并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之后,博士生应当在入学后最迟两年之内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
7.博士生应当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报告会、讲座会及其他学术活动。
8. 博士生培养实行中期考核。第四学期由各“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指导小组”组织一次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继续攻博;不通过者,可以参加下学期的中期考核,再次考核不通过者,予以分流处理。
五、课程学习
本学科属于信息科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其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主要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传输和显示的理论和技术为中心。
附表: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学位课程与要求
课程分类 |
序号 |
课程名称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学位课 |
1 |
MLMD6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必修 |
2 |
AUTO6003泛函分析及应用 |
2 |
选修4学分 |
|
3 |
MATH6003工程优化方法及其应用 |
2 |
||
4 |
INFT6002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
2 |
||
5 |
INFT7101通信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
2 |
||
6 |
INFT6003时频分析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
2 |
||
7 |
INFT6107现代反演理论及其应用 |
2 |
||
选修课 |
/ |
在全校研究生课程目录中选修 |
≥4 |
选修 |
公共讲座 |
1 |
BXHJ8003公共讲座 |
1 |
必修 |
专业系列讲座 |
1 |
BXHJ8003任选3个讲座 |
2 |
|
实践 |
1 |
BXHJ8002模拟完成自然基金申请1项 |
1 |
必修 |
中期考核 |
/ |
BXHJ8001中期考核 |
1 |
/ |
硕士期间超修学分的研究生课程且满足本学科博士生培养方案者,博士生期间承认其学分。
博士生课程学习总学分为1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另外要求必修环节5学分,包括“学术讲座”3学分,撰写基金申请书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
“学术讲座”要求博士生在全校范围内选听讲座7次,自己公开讲座1次,完成后记1学分。此外,每个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选听三个系列专题讲座,完成后记2学分。
六、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效果的集中表现。论文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或较大的应用价值或前景。论文必须有博士生在导师指导、系所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评审和答辩。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贯彻“2+4+X”人才培养模式,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和创新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取得本学科工学博士学位的毕业生,将能在控制科学与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等方面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志,品德良好,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在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组织科学研究和从事教学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能力;能把握本学科一些新的研究方向,熟悉所从事研究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能用外语进行交流和撰写科技论文。
3.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协作、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解决科学技术难题。
4.在本领域内取得创造性成果。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频率分析与综合理论、控制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随机控制与自适应控制、过程工业的综合自动化(检测、控制与管理)、多智能体理论与技术、鲁棒控制理论及应用等。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智能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虚拟仪器与软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仪器仪表、无接触图像测量与模式识别、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基于Internet远程测控技术、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智能交通系统、过程控制与应用、机器人控制与数控技术、图像信息融合。
3.系统工程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的理论与方法、复杂网络化系统优化理论与应用(电力系统、制造系统等)、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与调度方法、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与多智能体系统、计算社会学、机器学习与智能计算、先进制造中的关键系统集成理论与技术等。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与智能系统、计算机视觉与数字视频专用VLSI设计、网络媒体计算与可视化技术、计算视频与可伸缩编码、自适应信号处理、空间机器人视觉系统与太空信息工程等。
5. 导航制导与控制
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信息融合与目标信息处理、不确定性推理与推断、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飞行器控制与仿真等。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将增加或修订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至六年。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生的培养采用课程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方式,而且着重于高质量地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得少于1年。
2.对博士生的指导主要采用导师负责制,研究所(系)的教授、副教授集体参与博士生的选题报告审查、中期检查和学位论文预答辩。导师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入学三个月内为每个博士研究生制定出培养计划。培养计划中所选课程的授课由所在学院统一安排,论文选题要尽可能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前沿。
3.博士生的学习强调培养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对该学科方向的发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要能深入思考和正确判断,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为了增强学术交流,加强博士生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发展前沿的了解,博士生在学习期间至少要参加8次学术讲座活动,本人至少参与1次学术报告。
4.博士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每个博士研究生都能在深入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在本学科的特定研究方向上至少提出三点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并能进行理论证明或试验验证。
5.对博士生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博士生应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应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五、课程学习
1.博士研究生必须根据培养计划通过考试或考查完成10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学位课不少于4学分;另外必修环节6学分,其中讲座3学分,撰写基金申请1学分;选修课一般在6-8级课程中修习;对政治思想课,必须修《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可选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有课程必须在入学后两年内完成。
2.博士生入学后两年内至少要在全校范围选听讲座七次,并要求本人至少作一次公开学术报告,完成后记1学分;此外,每个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选听三个系列讲座,完成后记2学分。
3.博士生第一外国语为非英语者,必须选修英语作为第二外国语;其他博士生第二外国语为选修课。第二外国语通过考试取得成绩者,在必修10学分之外另加2学分,外语课程不作为学位课程。
4.博士生的课程在开课期间,不得中途停课。如确有特殊困难需要中途停课者,其它课程应报学院主管院长批准,公共课需要报研究生院院长批准。
5.由于课程需要或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更改课程时,必须由导师签署意见,经主管院长批准后办理改课手续。
6.博士生学习期间不得选修在硕士生学习阶段已修过的课程。
具体见下表: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要求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学位课 |
1 |
MLMD6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必修 |
专业 学位课
|
2 |
AUTO6003泛函分析及应用 |
2 |
至少2 学分
|
3 |
AUTO7119计算认知科学 |
2 |
||
4 |
AUTO6116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 |
2 |
||
5 |
AUTO6101多传感信息融合 |
2 |
||
6 |
AUTO6109系统优化与调度 |
2 |
||
必修环节
|
1 |
BXHJ8003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 |
2 |
必修
|
2 |
BXHJ8003学术讲座 |
1 |
||
3 |
BXHJ8002撰写基金申请书 |
1 |
||
/ |
BXHJ8001中期考核 |
1 |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包括:
1.论文选题。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必须结合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或学术发展的趋势,必须具有前瞻性,达到本学科的前沿。论文选题前必须进行文献阅读,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同时提出研究方案,并提出学位论文的选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后在研究所(系)范围内进行选题报告评议,确认后即开展研究工作。
2.中期检查。一般在第四学习末进行毕业论文中期检查,博士生提交中期检查报告,以研究所为单位组织专家进行检查,检查通过者进入下一阶段工作;中期检查不通过,延期一年重新参加中期检查,如果再不通过,建议校研究生院终止攻读博士资格。
3.论文评审和答辩。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博士生提交的学位论文要求在研究所(系)范围内先进行预答辩,预答辩通过后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正式答辩申请、论文评审和答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及相关领域具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一级学科中有关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熟练掌握相关的计算和实验技术,对本学科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研究并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2.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指导和组织课题进行研究工作及科技开发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具有成为该学科学术带头人的素质。能独立承担对学科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有意义的研究或开发课题,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开发、工程技术或管理工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可选修第二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高性能计算
网络计算理论与技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系统,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计算,网络计算虚拟化技术,嵌入式系统,并行计算机系统与自动并行化技术。
2. 网络多媒体与Web知识服务
智能网络学习环境的理论及技术,Internet 理论和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与集成,智能网络系统。
3. 分布式系统与普适计算
分布式系统与中间件技术,操作系统与虚拟化技术,分布计算,普适计算,无线自组织网络。
4. 数据密集智能计算与海量数据管理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网络数据挖掘,并行计算与数据挖掘,计算智能与挖掘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数据安全。
5. 网络安全与可信软件
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信计算,物联网技术,可信软件技术,广义人机交互。
三、学习年限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6年的弹性学制,硕博连读的学习年限不少于4年。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掌握进行科研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并写出文献综述。从第二年开始,在导师指导下进入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准备阶段。
四、培养方式
1.采取以指导教师为主、导师负责和专业研究所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也可和其他高校、研究单位或企业联合培养,并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加指导。
2.导师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研究生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并检查督促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调研、科研工作、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
3.学习期间,研究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项国家科研基金申请书撰写,培养博士生申请科研项目的能力。基金申请书在导师验收合格后可获1学分。
4.讲座环节要求博士生在全校范围内选听“学术讲座”7次,自己公开讲座1次。此外,每个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至少选听三个系列专题讲座。讲座环节3学分。
5.博士生培养实行中期考核。第四学期由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与学科建设指导小组组织一次中期考核,考核通过者继续攻博;不通过者,可以参加下学期的中期考核,再次考核不通过者,予以退学处理。
五、课程学习
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10学分课程的学习并考试或考察合格,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所有课程必须在入学后两年内完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选课要求 |
学位课 |
1 |
MLMD6001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
2 |
必修 |
2 |
COMP7103 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 |
2 |
必选4学分 |
|
3 |
COMP7104 信息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
2 |
||
4 |
COMP6110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
3 |
||
5 |
COMP6103 分布式系统 |
3 |
||
6 |
COMP7115可信计算-理论与技术 |
3 |
||
AUTO6112智能计算 |
2 |
|||
8 |
AUTO6109系统优化与调度 |
2 |
||
选修课 |
/ |
在全校研究生课程目录中选修(不包括硕士期间已经选过的课程) |
/ |
选修 |
必修环节 |
1 |
BXHJ8003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 |
2 |
|
2 |
BXHJ8003学术讲座 |
1 |
必修 |
|
3 |
BXHJ8002撰写基金申请书 |
1 |
|
|
/ |
BXHJ8001中期考核 |
1 |
|
六、实践环节
1.研究生本人至少做一次公开学术报告。
2.完成或模拟完成自然科学基金申请1项。
七、学位论文
1.博士生开始论文前要进行认真的文献阅读、分析和生产实际的调研。完成选题报告,按规定填写学位论文选题报告表,并在学院作选题报告,需取得评议通过。
2.选题应是学科前沿领域课程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学位论文应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
3.论文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或学术群体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国家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严格评审和答辩。
4.博士生学位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和《西安交通大学学位授予工作暂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评审和答辩。
(二) 博士生导师名单
一级学科 |
学科方向 |
导师姓名 |
0809 电子科学 与技术 |
01光电子学与信息光子学 |
侯洵 |
02超快光学 |
张彦鹏、云峰 |
|
03光电子学 |
||
04平板显示器件与技术 |
刘纯亮、吴胜利、张小宁、严群 |
|
05信息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
||
06高功率微波技术 |
刘纯亮、王建国、李永东 |
|
07空间电子辐照效应数值分析 |
张海波 |
|
08微纳结构电子断层三维成像 |
||
09飞秒激光微纳制造 |
陈烽 |
|
10先进功能微纳结构与器件 |
||
11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
阙文修 |
|
12纳米复合材料与器件(含光伏和光催化作用) |
||
13真空微电子技术及器件 |
王占国 |
|
14纳米材料、结构与器件(含纳米显示器) |
||
15光子学与光子技术 |
司金海、易文辉 |
|
16超快非线性光学及其器件 |
||
17信息光电子器件与技术 |
朱京平 |
|
18生物医学光子学 |
||
19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器件及其应用 |
吴朝新 |
|
20平板显示薄膜及其技术 |
||
21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 |
姚熹、汪宏、徐卓、冯玉军、魏晓勇、叶作光、李振荣 |
|
22铁电、介电现象研究 |
姚熹 |
|
23功能薄膜与集成器件 |
任巍、叶作光、吴小清、陈晓峰 |
|
24铁电微机械电子系统(MEMS) |
任巍 |
|
25功能复合材料与器件 |
汪宏 |
|
26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及器件 |
汪敏强 |
|
27生物量子点荧光材料及应用 |
||
28铁电和反铁电相变材料及器件 |
冯玉军 |
|
29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
||
30铁电材料与器件 |
徐卓、魏晓勇、李振荣 |
|
31集成电路设计与方法学研究 |
耿莉、王晓亮、李尊朝 |
|
32深亚微米集成结构建模及其参数提取 |
耿莉、李尊朝 |
|
33纳电子器件及材料 |
刘卫华 |
|
34纳米压电电子 |
||
35低维半导体结构和器件 |
贺永宁 |
|
36微波无缘电路和器件 |
||
37电解质器件与材料 |
徐友龙 |
|
38导电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 |
||
39微电子制造技术 |
卢秉恒 |
|
40瞬态电磁场理论 |
王建国 |
|
41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张安学 |
|
42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 |
吴小清 |
|
43高性能VLSI设计与优化技术 |
王小力 |
|
44集成化芯片系统设计与基础研究 |
王小力、梅魁志 |
|
45功能材料结构与缺陷亚艾尺度研究 |
贾春林、杨光 |
|
46材料定量电子显微学 |
||
47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光电子器件应用 |
徐士杰 |
|
48半导体光学和光谱 |
||
49大型电路设计与算法模拟 |
蒋耀林 |
|
50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与可靠性 |
赵策洲(苏研院) |
|
51纳米器件与光电集成 |
||
52联合培养 |
张彦鹏、刘纯亮、吴胜利、陈烽、阙文修、司金海、吴朝新、汪敏强 |
|
0810 信息与 通信工程 |
01时空谱估计、时频分析及阵列信号处理技术 |
殷勤业、王文杰 |
02无线通信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 |
||
03移动通信、数字传输与宽带通信网 |
朱世华、任品毅、赵季红 |
|
04宽带通信、无线移动通信网 |
曲桦 |
|
05通信网的管理与控制 |
||
06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 |
刘贵忠 |
|
07图像检测分析与增强、压缩编码 |
齐春 |
|
08阵列信号处理 |
高静怀、陈文超 |
|
09复杂介质中波传播与成像理论及方法 |
高静怀 |
|
10医学成像技术的研究 |
牟轩沁 |
|
11分布式智能摄像机网络 |
||
12高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
潘志斌 |
|
13多媒体数据安全性的研究 |
||
14云计算环境下的视频智能处理 |
黄华 |
|
15多源图像三维重建 |
||
16图像视频信号处理 |
(Tammam TILLO) 罗天明(苏研院) |
|
17容错视频编码技术 |
||
18联合培养 |
殷勤业、王文杰、任品毅、刘贵忠、齐春、牟轩沁、潘志斌、黄华 |
|
0811 控制科学 与工程 |
01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 |
郑南宁、兰旭光 |
02机器学习与智能系统 |
郑南宁 |
|
03计算视觉与数字视频专用VLSI设计 |
郑南宁、梅魁志 |
|
04网络媒体计算与可视化技术 |
刘跃虎、袁泽剑 |
|
05计算视频与可伸缩编码 |
薛建儒 |
|
06自适应信号处理 |
辛景民 |
|
07轨道计算 |
李济生 |
|
08线性动力系统滤波与建模 |
||
09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
韩崇昭 |
|
10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 |
||
11复杂网络化系统优化理论与应用 |
管晓宏、高峰、蔡忠闽、翟桥柱 |
|
1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
管晓宏、高峰、彭勤科 |
|
13信息融合与目标信息处理 |
李晓榕 |
|
14不确定性推理与推断 |
||
15智能机器人与多智能体系统 |
冯祖仁 |
|
16先进制造系统及其智能优化和调度 |
||
17智能检测理论及应用 |
韩九强 |
|
18图象信息融合与模式识别 |
韩九强、张新曼 |
|
19符号序列分析与应用 |
彭勤科 |
|
20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与调度方法 |
邢科义 |
|
21混合系统控制优化方法 |
||
22网络化控制理论与技术 |
邹建华 |
|
23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认知方法与知识发现 |
||
24机器学习与智能计算 |
高峰 |
|
25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 |
蔡远利 |
|
26非线性系统建模、估计与控制理论及应用 |
||
27鲁棒控制理论 |
丁宝苍 |
|
28图像认知计算 |
王拓 |
|
29工业智能控制技术 |
丁玉成、杨清宇 |
|
30制造化信息工程及智能机器人 |
高建民 |
|
0812 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 |
01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系统 |
钱德沛、伍卫国 |
02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计算 |
董小社 |
|
03广义人机交互(国外合作项目) |
侯义斌 |
|
04Internet理论和技术 |
||
05智能网络学习环境的理论及技术 |
郑庆华、黄华、唐亚哲、刘均 |
|
06计算机网络安全 |
管晓宏、郑庆华 |
|
07网络计算虚拟化技术 |
桂小林 |
|
08可信计算、物联网技术 |
||
09可信软件技术 |
赵银亮 |
|
10并行计算与数据挖掘 |
||
11分布计算 |
齐勇、李向阳、赵季中、刘云浩 |
|
12操作系统与虚拟化技术 |
||
13普适计算 |
||
14信息安全 |
||
15数据挖掘与软件工程 |
宋擒豹、相明 |
|
16数据挖掘与网络计算 |
||
17计算智能与挖掘技术 |
冯博琴、徐宗本 |
|
18无线自组织网络 |
杨新宇 |
|
19WSNS嵌入式操作系统及自主计算 |
||
20智能系统 |
关圣威(苏研院) |
|
21个人化服务 |
(三) 硕士培养方案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型)
一、培养目标
应具有较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有如下方面:
1.物理电子学
带电粒子光学现代理论和计算技术,微纳米器件电子束加工与检测技术,强流电子束物理和高功率微波技术,气体与等离子体电子学,信息显示器件与技术,纳光子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新型光子材料与器件,紫外光信息存储,紫外光的探测,光通信器件和全光网络。
2.电路与系统
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数字图象与数字视频处理,功率电子学,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信息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深亚微米器件模型与仿真,微波功率器件及其集成,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深亚微米工艺集成;片上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ASIC设计与测试;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与制造;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铁电单晶材料,铁电薄膜与器件,机敏材料与器件,纳米复合功能材料与器件,电解质材料与器件。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理论与技术: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天线理论与技术,电波传播,复杂介质中的场与波,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环境电磁学与电磁兼容技术,计算电磁学。微波与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电路,微波网络,微波电子材料与器件,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量理论与技术,微波信息处理与成像。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二年半至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或学术群体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导师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在硕士生入学后1周内,制订出硕士生的培养计划。
2.对硕士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方式,两者均不得少于一年。
3.硕士生课程学习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3学分;另外要求必修环节4学分,其中讲座环节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科学实践1学分。
4.硕士生的学习以授课与课堂讨论形式进行。硕士生必须参加全校范围的 “学术讲座”及与学科紧密相关的“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 要求硕士生在全校范围内选听“学术讲座”8次,完成后记1学分;至少选听一个系列“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完成后记1学分。
5.完成实践能力的锻炼。
五、课程学习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选课要求 |
公共 学位课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7学分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专业 学位课 |
4 |
MATH6001计算方法(A)或 |
3 |
选修 6学分 |
MATH6002计算方法(B) |
||||
5 |
INFT7105微波有源与无源电路原理 |
3 |
||
6 |
EELC6101光子学 |
2 |
||
7 |
EELC6102信息光学 |
2 |
||
8 |
EELC6108晶体物理 |
3 |
||
9 |
EELC6110半导体器件物理 |
2 |
||
10 |
EELC6117高等电磁理论(A) |
3 |
||
11 |
INFT7109高等电磁理论(B) |
3 |
||
12 |
EELC6109铁电压电物理 |
3 |
||
13 |
EELC6115现代电路理论 |
2 |
||
选修课 |
/ |
在学院研究生课程目录中任选 |
≥13 |
|
必修环节 |
1 |
BXHJ6003讲座 |
2 |
必修 4学分 |
2 |
BXHJ6006社会实践 |
1 |
||
3 |
BXHJ6005科研实践 |
1 |
六、学位论文
1.硕士生在论文开始前要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并至迟在第三学期末提出学位论文的书面选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和学术群体审定确认后,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论文选题必须对国民经济或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意义。
2.论文必须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或学术群体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评审和答辩。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用型)
一、培养目标
应具有较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应用技术、相关实验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有如下方面:
1.物理电子学
带电粒子光学现代理论和计算技术,微纳米器件电子束加工与检测技术,强流电子束物理和高功率微波技术,气体与等离子体电子学,信息显示器件与技术,纳光子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新型光子材料与器件,紫外光信息存储,光通信器件和全光网络。
2.电路与系统
VLSI电路与系统设计,电路与系统CAD及设计自动化,数字图象与数字视频处理,功率电子学,非线性电路与系统,信息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深亚微米器件模型与仿真,微波功率器件及其集成,化合物半导体器件;深亚微米工艺集成;片上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及ASIC设计与测试;微电子机械系统设计与制造;纳米电子材料与器件,电子陶瓷材料与器件,铁电单晶材料,铁电薄膜与器件,机敏材料与器件,纳米复合功能材料与器件,电解质材料与器件。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理论与技术:电磁场理论与应用,天线理论与技术,电波传播,复杂介质中的场与波,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环境电磁学与电磁兼容技术,计算电磁学。微波与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电路,微波网络,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量理论与技术,微波信息处理与成像。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二年半至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或学术群体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导师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在硕士生入学后1周内,制订出硕士生的培养计划。
2.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两者均不得少于一年。
3.硕士生课程学习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3学分;另外要求必修环节4学分,其中讲座环节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科研实践1学分。
4.硕士生的学习以授课与课堂讨论形式进行。硕士生必须参加全校范围的 “学术讲座”及与学科紧密相关的“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 要求硕士生在全校范围内选听“学术讲座”8次,完成后记1学分;至少选听一个系列“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完成后记1学分。
5.完成实践能力的锻炼,注重所学基础理论的实际应用技能培养。
五、课程学习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选课要求 |
公共 学位课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7学分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专业 学位课 |
4 |
MATH6001计算方法(A)或 MATH6002计算方法(B) |
3 |
选修 6学分 |
5 |
EELC611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
3 |
||
6 |
EELC6115现代电路理论 |
2 |
||
7 |
EELC6110半导体器件物理 |
2 |
||
8 |
EELC6106光通信器件与系统 |
2 |
||
9 |
EELC6105微纳加工原理 |
2 |
||
10 |
EELC6103平板显示技术 |
2 |
||
11 |
EELC6113电化学原理与应用 |
2 |
||
12 |
EELC7103CMOS模拟系统设计 |
3 |
||
选修课 |
/ |
在学院研究生课程目录中任选 |
≥13 |
|
必修环节 |
1 |
BXHJ6003讲座 |
2 |
必修 4学分 |
2 |
BXHJ6006 社会实践 |
1 |
||
3 |
BXHJ6005科研实践 |
1 |
六、学位论文
1.硕士生在论文开始前要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并至迟在第三学期末提出学位论文的书面选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和学术群体审定确认后,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论文选题必须对国民经济或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意义。
2.论文必须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或学术群体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评审和答辩。
★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具体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职业道德品质良好,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在信号理论、通信系统方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和必要的实验技能,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体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的能力或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二、研究方向
本专业目前有下列研究方向:
1.时频信号分析与自适应信号处理
2.图像分析、处理与识别
3.语音信号分析、处理与识别
4.音频、视频信号数据压缩技术
5.移动通信及无线接入系统
6.宽带及超宽带技术
7.天线与电波传播
8.阵列信号处理
9.科学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10.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及宽带传输技术
将根据信息工程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增设其他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半至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导师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硕士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在硕士生入学后1周内,制订出硕士生的培养计划。
2.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两者均不得少于一年。
3.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
4.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和课题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5.硕士生的学习应加强自学,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硕士生应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7.硕士生不安排体育课,但应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时间。
五、课程学习
本专业的性质属于信息科学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其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侧重于信息的获取、处理与传输。
附表: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生课程设置与要求
课程分类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公共 学位课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专业 学位课
|
1 |
MATH6005数理统计 |
2 |
必选6学分 |
2 |
MATH6006随机过程 |
2 |
||
3 |
INFT6106线性空间与矩阵分析 |
2 |
||
4 |
INFT6102数字信号处理(II) |
3 |
||
5 |
INFT6101数字图象处理 |
3 |
||
6 |
INFT7108信息论与编码 |
3 |
||
7 |
INFT6104信号检测与估值 |
3 |
||
8 |
INFT6105天线与无线电波传播 |
3 |
||
选修课 |
/ |
可在全校范围内任选课程 |
≥13 |
|
必修环节 |
1 |
BXHJ6003讲座 |
2 |
必修 |
2 |
BXHJ6006 社会实践 |
1 |
||
3 |
BXHJ6005科研实践 |
1 |
硕士生必须根据培养计划通过考试或考查完成26学分的课程学习,以及4学分的必修环节。其中学位课程要求13学分。必修环节分讲座环节2学分,科研实践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学科讲座”要求硕士生在全校范围内选听讲座8次,完成后记1学分。每位硕士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至少选听一个系列专题讲座,完成后记1学分。(每个系列专题讲座由5个以上讲座组成)。
硕士生期间超修的研究生课程且满足本学科博士生培养方案者,博士生期间承认其学分。
六、学位论文工作
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1.硕士生在论文开始前要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并最迟在第三学期末提出学位论文的选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和系或课题组审定确认后,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论文选题必须结合国民经济的需求或学科发展的需要。
2. 论文必须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课题组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评审和答辩。
七、实践环节
硕士学位应有1学分的社会实践活动和1学分的科学实践工作。科学实践包括与所学学科相关的调研、实验、实习、课题研究等工作。
八、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学习、论文准备、生产和教学实践,特别是在论文工作中,都要注意培养硕士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
★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贯彻“2+4+X”人才培养模式,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高水平综合素质的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专门人才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具体要求如下:
1.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团结同志,品德良好,服从国家需要,积极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设计和技术开发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最新科技发展动态,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能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并具有较强的外语会话能力。
3.具有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协作、奉献、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承担责任,勇于解决科学技术难题。
4.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有如下方面:
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应用、智能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复杂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随机控制与自适应控制、过程工业的综合自动化(检测、控制与管理)、预测控制及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智能决策支持理论与应用、先进机器人控制与智能机器等。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智能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虚拟仪器与软测量技术、嵌入式系统与智能仪器仪表、无接触图像测量与模式识别、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工业测控无线传感器网络、基于Internet远程测控技术、基于DSP、FPGA、ASIC的EDA及SOC技术、过程控制与应用、高性能数控技术与系统、图像信息融合。
3.系统工程
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网络化系统工程、网络安全理论与技术、电力系统及制造系统调度理论与方法、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与调度方法、智能电网、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机器人、复杂系统认知方法与知识发现、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大规模数据挖掘与分析、计算社会学、制造信息化工程等。
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与智能信息处理、视频图像编码与多媒体技术、数字视频处理及其专用SOC设计、视觉工程与新型计算系统(计算视频与编码、图形学、新型处理器与数字电视)、自适应信号处理与多传感信息融合、空间机器人视觉系统与太空信息工程等。
5. 导航制导与控制
信息处理与数据融合、多传感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多目标跟踪理论及应用、飞行控制技术及应用、探测及制导理论与应用、飞行器控制与仿真、航天测控与轨道计算等。
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将增加或修订研究方向。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的学习年限二年半至三年。
四、培养方式
1.在硕士生入学后1周内,导师应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制订出硕士生的培养计划。
2.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或学术团队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3.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两者均不得少于一年。
4.硕士生要加强自学能力,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生掌握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
6.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硕士生要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并完成实践能力的锻炼。
五、课程学习
1.工学硕士研究生在校至少修满30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6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包括科研实践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1学分,学术讲座1学分)。除政治、外语等公共学位课学分外,专业学位课学分为:三年制硕士生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6学分,硕博连读生8学分,其它为选修课学分;选修课一般选6-7级课程,交叉学科研究生(非本科专业和选修非本学科)可选3-5级课程,但学分不得超过2学分。
2.研究生学位课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选修课课程考核方式分考试与考查两种,由导师和学生在入学后制定培养计划时根据对课程的要求确定。
3.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中的选修课因故需要更改时,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导师同意后填写改课单送交学院,改课时间为开学前两周(改动本学期课程)和学期末后两周(改动下学期课程),学位必修课不作更改。
4.硕士生的学习以授课与课堂讨论形式进行。硕士生必须参加全校范围的 “学术讲座””及与学科相关的“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要求硕士生在全校范围内选听“学术讲座”讲座8次,完成后记1学分;至少选听一个系列“学科前沿系列专题讲座”,完成后记1学分。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公共 学位课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必修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专业 学位课 |
4 |
MATH6005数理统计 |
2 |
至少6学分(硕博连读生至少8学分) |
5 |
MATH6006随机过程 |
2 |
||
6 |
AUTO6104线性系统理论 |
2 |
||
7 |
AUTO6103随机系统的滤波与控制 |
3 |
||
8 |
AUTO6002数字信号处理 |
2 |
||
9 |
AUTO6001最优控制 |
2 |
||
10 |
AUTO6110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 |
2 |
||
11 |
AUTO6106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 |
2 |
||
12 |
AUTO6109系统优化与调度 |
2 |
||
13 |
AUTO6102系统辨识 |
2 |
||
14 |
AUTO6105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
2 |
||
实践环节 |
1 |
BXHJ6003讲座 |
2 |
必修 |
2 |
BXHJ6006 社会实践 |
1 |
||
3 |
BXHJ6005 科研实践 |
1 |
六、学位论文
1.硕士生在论文开始前要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并至迟在第三学期末提出学位论文的书面选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和学术群体审定确认后,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论文选题必须对国民经济或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意义。
2.论文必须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或学术群体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评审和答辩。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教学及开发应用的能力。
具有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为科学事业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团队作风。
二、研究方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下设三个二级学科: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培养。
本专业目前有下列研究方向:
高性能计算
网络计算理论与技术,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系统,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计算,网络计算虚拟化技术,嵌入式系统,并行计算机系统与自动并行化技术
网络多媒体与Web知识服务
智能网络学习环境的理论及技术,Internet 理论和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与集成,智能网络系统
分布式系统与普适计算
分布式系统与中间件技术,操作系统与虚拟化技术,分布计算,普适计算,无线自组织网络
数据密集智能计算与海量数据管理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软件工程数据挖掘,网络数据挖掘,并行计算与数据挖掘,计算智能与挖掘技术,海量数据管理,数据安全
网络安全与可信软件
计算机网络安全,可信计算,物联网技术,可信软件技术,广义人机交互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二年半到三年。第一学年学习专业基础理论,掌握进行科研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并写出文献综述。从第二年开始,在导师指导下进入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准备阶段。
四、培养方式
1. 研究生录取工作结束后、研究生进校之前,由导师先制订硕士生第一学期的选课计划。原则上第一学期(秋上)的课程均为学位课;硕士生进校后前两周内由导师与硕士生共同商定制订全面培养计划。
2. 采取导师负责与研究所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法。
3. 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硕士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知识和实验技能。
4. 对硕士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5. 硕士生必须参加全校范围的 “学术讲座”,选听“学术讲座”8次后记2学分。
6. 硕士生必须参加实践能力的锻炼。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各占1个学分。
7. 硕士生的学习应加强自学,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硕士生应认真参加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9. 硕士生不安排体育课,但应安排适当的体育锻炼时间。
六、课程学习
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中规定的26学分课程的学习并考试或考察合格,其中学位课13学分,必修环节4学分,选修课9学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公共学位课(必修)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必修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专业学位课 |
1 |
COMP6101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 |
3 |
至少6学分 |
2 |
COMP6102 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 |
3 |
||
3 |
COMP6103 分布式系统 |
3 |
||
4 |
COMP6104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与实现 |
2 |
||
5 |
COMP6105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 |
2 |
||
6 |
COMP6106 并行计算理论 |
3 |
||
7 |
COMP6107 高等数理逻辑 |
3 |
||
8 |
COMP6108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
3 |
||
9 |
COMP6109 人工智能原理与技术 |
2 |
||
10 |
COMP7101计算机系统性能分析与评价 |
2 |
||
11 |
COMP7104 信息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
2 |
||
12 |
COMP6110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
3 |
||
13 |
COMP7115 可信计算-理论与技术 |
2 |
||
选修课 |
/ |
在本院计算机类课程目录中选修 |
/ |
|
必修环节 |
1 |
BXHJ6003讲座 |
2 |
必修 4学分 |
2 |
BXHJ6006 社会实践 |
1 |
||
3 |
BXHJ6005实践环节 |
1 |
七、学位论文
论文工作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
硕士生在论文开始前要进行文献阅读和综述、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并至迟在第三学期末提出学位论文的选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和单位负责人审定确认后,制订论文工作计划,开展研究工作。
论文选题必须对国民经济或在学术上有一定的意义。并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和特点,兼顾学生理论分析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锻炼。
论文必须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研究所的帮助下独立完成,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精神进行评审和答辩。
学位论文的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第八条的规定,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定应掌握以下标准:
1. 论文必须由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2. 论文的选题应对国民经济或在学术上有一定意义。即论文选题应是目前或未来电子工业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电子系统的设计、运行、建设或对电子系统中设备装置的设计和制造有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或在学术上有一定价值。
3. 论文一般应包括:摘要(中、外文);引言和述评;主要内容和结果讨论;附录;参考文献。
论文的摘要,应概述本文的要点和主要结论。
论文的引言和述评必须清楚地阐明本文的目的、意义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应扼要地介绍前人对本课题已做的主要工作并对其进行评论。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讨论,应着重叙述本人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结果。包括:理论分析;实验或计算;结果或讨论。叙述要简明(必要的详细推导、详细数据列入附录);结论要明确并有根据。
4. 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例如:
(1) 利用已有的理论或方法解决了本专业领域有意义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得到了新的结果。
(2) 将其他学科领域中的理论或方法引入本学科,解决了本学科中有意义的问题,并且有实际价值。
(3) 采用新的实验方法或建立国内没有的(或改进国内已有的)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获得了实验结果,并论证了其可靠性。
(4) 对本专业领域内计算机应用软件研制方面的课题,在数学模型,计算方法或程序技巧方面有所创新。
(5) 针对有实际意义的课题提出了先进技术方案,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论证了其可行性。
5. 论文要概念清楚,理论推导正确,原始数据和实验数据可靠,计算无误,分析严谨,立论明确,条理清晰,文字通顺,能反映出硕士生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科学作风。
6. 答辩时,硕士生应能恰当地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以及与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有关的问题。
八.工程实践
高等学校培养的硕士生应参加2学分的工程实践,其目的是使硕士生对工程实际有直接的初步的了解,为学位论文研究打下一个基础。工程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参加实际工作,写调查报告,系统分析与维护等)。
对硕士生的工程实践效果应该进行检查、评定,合格者给予学分。
九、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学习、论文准备、生产和教学实践,特别是在论文工作中,都要注意培养硕士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
(四) 硕士生导师名单
一级学科 |
二级学科 |
学科方向 |
导师姓名 |
0809 电子科学 与技术 |
080901 物理电子学 |
01信息光子技术 |
侯洵、司金海、张彦鹏、陈烽、樊叔维 |
02非线性光学及光子学器件 |
|||
03超快激光光谱 |
|||
04飞秒激光微纳制造 |
陈烽 |
||
05先进功能微纳结构制备与器件 |
司金海 |
||
06电子光学及其在微纳加工检测领域的应用 |
王兆宏、刘效增、康永锋 |
||
07纳米结构及器件加工与集成技术 |
|||
08电子束离子束微细加工装置和技术 |
|||
09离子束材料表面改性 |
|||
10有机发光材料与器件 |
阙文修、吴朝新、丁文、易文辉、刘效增 |
||
11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与器件 |
|||
12有机光伏材料与器件 |
|||
13光电薄膜及廉价太阳光电池的研究 |
|||
14新型半导体微电与光电器件 |
云峰、李晋闽、王晓亮、张景文、李远洁 |
||
15宽禁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
|||
16功能电子薄膜与器件应用 |
|||
17光学与光电子学,光通信与光传感,光电集成 |
朱京平、王兆宏 |
||
18光电子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
19通信用光电集成器件与系统 |
|||
20激光器件及应用技术 |
张彦鹏、宋建平、翁明、樊叔维、李创社 |
||
21嵌入式智能测控技术及系统 |
|||
22电真空物理及器件 |
卜忍安、翁明、胡文波 |
||
23空间环境电子辐照效应数值分析 |
张海波、曹猛 |
||
24微纳结构电子断层三维成像技术 |
|||
25平板显示器件与技术 |
刘纯亮、吴胜利、卜忍安、范玉锋、胡文波、王建琪、徐伟军、王文江、张军、张小宁、李永东、梁志虎、陈兵 |
||
26数字显示系统与电路设计 |
|||
27高功率微波技术 |
|||
28碳纳米器件与技术 |
|||
080902 电路与 系统 |
01片上系统(SOC)与专用集成电路技术研究 |
雷绍充 |
|
02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方法学研究 |
|||
03信息显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
刘纯亮、张海波、吴胜利、张小宁、梁志虎 |
||
04计算机断层图像处理技术 |
|||
080903 微电子学 与 固体电子 学 |
0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 |
王小力、张瑞智、李同合、刘润民、崔吾元、耿莉、雷绍充、程军、刘卫华、李尊朝、李昕、贺永宁、汪敏强、王红义、葛晨阳、梅魁志、张鸿、张国和、梁峰、王晓春、孙宏滨 |
|
02半导体新器件及集成技术 |
|||
03集成电路可测性设计 |
|||
04纳电子器件与材料 |
|||
05电子陶瓷与器件 |
姚熹、任巍、叶作光、吴小清、汪宏、阙文修、冯玉军、魏晓勇、陈晓峰、史鹏 |
||
06高性能片式电解电容器技术 |
徐友龙、王杰、杜显锋 |
||
07锂离子电池材料与器件 |
|||
08新型电解电容器材料 |
|||
09超级电容器材料与器件 |
|||
10纳米晶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 |
汪敏强 |
||
11荧光量子点生物传感器 |
|||
12新型半导体材料及光电探测器 |
汪敏强、王领航 |
||
13材料定量电子显微学 |
贾春林、杨光 |
||
14功能薄膜与集成器件 |
任巍、吴小清、史鹏 |
||
15功能晶体材料与器件 |
徐卓、李振荣、王领航 |
||
16压电材料与器件 |
冯玉军、李振荣、魏晓勇 |
||
17超材料及其应用 |
徐卓 |
||
18功能复合材料与器件 |
汪宏 |
||
080904 电磁场与 微波技术 |
01电磁信息工程及通信系统 |
蒋延生、冯恩信、高静怀、陈文超、黄斌科、张安学、陈娟 |
|
0810 信息与 通信工程 |
081001 通信与 信息系统 |
01无线通信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阵列信号处理 |
殷勤业、蒋延生、王文杰、李盈、邓科、李明远、王慧明 |
02高速数据传输、无线通信、宽带通信网 |
朱世华、邓建国、任品毅、田惠生、曲桦、罗新民、沈雪峰、王霞、薛少丽、曹峻、乔瑞萍、廖学文、王磊、王慧明、张鹏辉、张国梅、陈志刚、李锋、杜清河 |
||
03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及宽带传输技术 |
冯恩信、曲桦 |
||
04移动互联网理论与技术,泛在网,异构网融合技术 |
曲桦、赵季红 |
||
081002 信号与 信息处理 |
|||
01多媒体信号处理与通信 |
刘贵忠、侯兴松、钱学明、李凡 |
||
02阵列信号处理 |
高静怀、陈文超 |
||
03数字图象、视频分析与处理 |
牟轩沁、齐春、潘志斌、黄华、赵跃进、刘剑毅 |
||
04基于图像/视频的三维重建 |
黄华 |
||
0811 控制科学 与工程 |
081101 控制理论 与 控制工程 |
01信息处理与数据融合 |
李晓榕、赵战略、段战胜 |
02多传感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 |
韩崇昭、丁宝苍、朱洪艳、王立琦、杜行俭、刘晓风、韩德强、元向辉、连峰 |
||
03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
蔡远利、杨清宇、王勇、胡怀中 |
||
04预测控制及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 |
丁宝苍 |
||
05复杂工业过程监测与优化控制 |
蔡远利、葛思擘、杨清宇、刘晓勇、王勇、胡怀中 |
||
06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应用 |
曹建福、丁宝苍、王川 |
||
07机器人控制理论与应用 |
冯祖仁 |
||
081102 检测技术 与 自动化 装置 |
01嵌入式智能测控技术与系统 |
韩九强、张爱民、郑辑光、张新曼 |
|
02工业测控无线传感器网络 |
韩九强、张爱民、曹建福、郑辑光、张新曼、姚向华 |
||
03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 |
韩九强、张新曼、姚向华 |
||
04高性能数控技术与系统 |
曹建福 |
||
081103 系统工程 |
01复杂系统的控制理论及应用 |
冯祖仁、邢科义、邹建华、高峰、翟桥柱、田锋 |
|
02系统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 |
张建民、卫军胡 |
||
03分布与并行信息处理 |
彭勤科 |
||
04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
管晓宏、王拓、高峰、蔡忠闽、杜友田 |
||
05网络化系统工程 |
管晓宏、彭勤科、邹建华、王拓、高峰、张建民、卫军胡、蔡忠闽 |
||
06复杂系统认知方法与知识发现 |
邹建华 |
||
07制造信息化工程(电子商务、供应链理论与应用、生产过程的优化与调度、先进制造系统) |
管晓宏、冯祖仁、邢科义、彭勤科、王拓、张建民、翟桥柱、卫军胡、高建民、柯良军、吴江 |
||
08多智能体系统与智能机器人 |
冯祖仁、田锋、吕娜 |
||
081104 模式识别 与 智能系统 |
01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 |
郑南宁、刘跃虎、袁泽剑、辛景民、薛建儒、张元林、兰旭光、梅魁志、葛晨阳、王飞、刘剑毅、孙宏滨 |
|
02视觉工程与新型计算系统(计算视频与编码、图形学、新型处理器与数字电视) |
郑南宁、刘跃虎、袁泽剑、薛建儒、张元林、兰旭光、梅魁志、葛晨阳 |
||
03自适应信号处理与多传感信息融合 |
辛景民、王飞、王川 |
||
081105 导航、制导 与控制 |
01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 |
韩崇昭、蔡远利、韩德强 |
|
02多目标跟踪理论及应用 |
韩崇昭、朱洪艳 |
||
03飞行控制技术及应用 |
蔡远利、葛思擘、刘晓勇、史椸 |
||
04探测及制导理论与应用 |
蔡远利、杨清宇 |
||
05航天测控与轨道计算 |
李济生、杨永安、张荣之、杨天社 |
||
0812 计算机 科学 与技术 |
081201 计算机 系统结构 |
01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
钱德沛、董小社、董渭清、伍卫国、张兴军、朱正东 |
0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 |
钱德沛、李卫、唐亚哲、徐宏喆、朱利、郑卫斌、张兴军、曲桦、胡成臣 |
||
03计算机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 |
郑庆华、桂小林、李卫、杨新宇、唐亚哲、王志文、李保红、陈妍、朱海萍 |
||
04智能网络学习环境及多媒体技术 |
郑庆华、刘晓东、刘国荣、刘均、钱屹、朱海萍、黄华 |
||
05并行计算机系统与自动并行化技术 |
赵银亮、张选平、钱屹、相明 |
||
06普适计算与无线网络技术 |
桂小林、杨新宇、齐勇、董渭清、赵季中、王换招、吴晓军 |
||
07网络计算理论与技术 |
钱德沛、董小社 |
||
08移动互联网技术、业务及应用 |
曲桦、赵季红 |
||
081202 计算机 软件 与理论 |
01数据库信息处理理论与新技术 |
侯迪、赵仲孟 |
|
02分布式系统与中间件技术 |
齐勇、侯迪、杨新宇、赵季中、贾晓琳、朱正东 |
||
03实证软件工程 |
宋擒豹、魏恒义、杨麦顺、梁力、马瑞芳、李波 |
||
04数据挖掘与海量数据管理 |
宋擒豹、张选平、赵仲孟、相明、刘均、鲍军鹏、冯中慧 |
||
05计算理论与方法 |
陈建明、刘国荣、李波 |
||
06可信软件技术 |
赵银亮、冯博琴、孙毓忠 |
||
081203 计算机 应用技术 |
01网络信息技术与集成 |
曾明、魏恒义、马瑞芳、梁力、程向前、吴宁、陈文革、赵英良 |
|
02嵌入式系统 |
伍卫国、王换招、陈建明、杨麦顺、徐宏喆、董小社 |
||
03智能网络系统 |
顾刚、罗建军、刘志强、朱丹军 |
(五)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课程主导型)
本方案涵盖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430109)、集成电路工程(430110)、控制工程(430111)、计算机技术(430112)等4个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
自1991年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招生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旨在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逐步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为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特制定此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学习年限为二年。
三、课程学习
为了保证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课程主导型”工程硕士的课程安排,原则上与现有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同。课程由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学位课〔18学分〕+选修课〔10学分〕+学术讲座〔2学分〕,共30学分。
学位课程应是本专业领域工程硕士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由外语政治类、技术基础主干类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等组成。学位课原则上与工学硕士研究生现有开设课程相同。各专业领域推荐的学位课参见附表。
选修课原则上包括学校开设的所有研究生课程。各专业领域优先推荐的选修课参见附表。
四、专业实践与课题研究
专业实践与课题研究,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在校外或国外(境外)完成。专业实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各专业领域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实习条件积极探索各自的专业实践方式。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也可采取企业实践方式,或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等方式。
五、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可由校内导师或与经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
要把完成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课程主导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1万字。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软件研制、规划设计和产品开发等。
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且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由学院按有关规定统一组织。工程硕士答辩委员会由3至5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由三人组成时,其指导教师不担任答辩委员。
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按要求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各环节要求、成绩合格、通过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专业学位。
六、其他
1. “课程主导型”和“研究实践型”工程硕士的类型选择,由学生和导师协商确定,并报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审批。
2. 各工程领域依据专业特点可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者“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为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提供固定的场所。
附件: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4个领域课程设置与要求
430109 电子与通信工程(信通学科)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 注 |
公共 学位课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学位课 |
4 |
MATH6005数理统计 |
2 |
至少11 学分 |
5 |
MATH6006随机过程 |
2 |
||
6 |
INFT6106线性空间与矩阵分析 |
2 |
||
7 |
INFT6102数字信号处理Ⅱ |
3 |
||
8 |
INFT6101数字图像处理 |
3 |
||
9 |
INFT7108信息论与编码 |
3 |
||
10 |
INFT6104信号检测与估值 |
3 |
||
11 |
INFT6105天线与无线电波传播 |
3 |
||
12 |
INFT6103小波分析导论 |
3 |
||
选修课
|
1 |
INFT7101通信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
2 |
至少10 学分
|
2 |
INFT6003时频分析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
2 |
||
3 |
INFT8101计算机视觉 |
2 |
||
4 |
INFT7102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 |
3 |
||
5 |
INFT7103模式识别原理 |
3 |
||
6 |
INFT7104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其应用 |
2 |
||
7 |
INFT7105微波有源与无源电路原理 |
3 |
||
8 |
INFT7106光纤通信网络 |
2 |
||
9 |
INFT7107视频处理与通信 |
2 |
||
10 |
INFT7109高等电磁理论(B) |
3 |
||
11 |
INFT6002 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 |
2 |
||
12 |
INFT7111非平稳信号的广义小波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
2 |
||
13 |
INFT7113盲信号处理 |
2 |
||
必修环节 |
/ |
学术讲座[4次] |
2 |
/ |
430109 电子与通信工程(电子学科)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 注 |
公共 学位课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学位课 |
4 |
MATH6001计算方法(A)或 MATH6002计算方法(B) |
3 |
至少11 学分 |
5 |
INFT7105微波有源与无源电路原理 |
3 |
||
6 |
EELC611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
3 |
||
7 |
EELC6115现代电路理论 |
2 |
||
8 |
EELC6106光通信器件与系统 |
2 |
||
9 |
EELC6105微纳加工原理 |
2 |
||
10 |
EELC6103平板显示技术 |
2 |
||
11 |
EELC6113电化学原理与应用 |
2 |
||
12 |
EELC7134碳基电子学 |
2 |
||
选修课 |
1 |
EELC7112纳米电子器件 |
2 |
至少10 学分
|
2 |
EELC7113有机光电子学 |
2 |
||
3 |
EELC7131半导体照明技术及制备工艺 |
2 |
||
4 |
EELC7104数字图象显示 |
2 |
||
5 |
EELC7130电子材料与器件计算方法基础 |
2 |
||
6 |
EELC7133聚合物材料-结构、性能与应用 |
2 |
||
7 |
EELC7118电子陶瓷工艺原理 |
2 |
||
8 |
EELC7114薄膜物性 |
2 |
||
9 |
INFT7110微波设计与综合测量实验 |
2 |
||
必修环节 |
/ |
学术讲座[4次] |
2 |
/ |
430110集成电路工程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公共 学位课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学位课
|
4 |
EELC6110半导体器件物理 |
3 |
至少11 学分 |
5 |
EELC6111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
3 |
||
6 |
EELC7103 COMS模拟系统设计 |
2 |
||
7 |
EELC6114射频微电子学 |
2 |
||
8 |
EELC7105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
2 |
||
9 |
EELC6115现代电路理论 |
2 |
||
10 |
MATH6002计算方法(B) |
3 |
||
选修课 |
1 |
EELC7106低压低功耗CMOS/BICMOS电路与系统 |
2 |
至少10 学分 |
2 |
EELC7112纳米电子器件 |
2 |
||
3 |
INFT6101数字图像处理 |
3 |
||
4 |
INSM6002嵌入式系统及其设计 |
2 |
||
5 |
INFT7102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 |
3 |
||
必修环节 |
/ |
学术讲座[4次] |
2 |
/ |
430111 控制工程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公共 学位课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学位课
|
4 |
MATH6005数理统计 |
2 |
至少11 学分 |
5 |
MATH6006随机过程 |
2 |
||
6 |
AUTO6104线性系统理论 |
2 |
||
7 |
AUTO6102系统辨识 |
2 |
||
8 |
AUTO6103随机系统的滤波与控制 |
3 |
||
9 |
AUTO6002数字信号处理 |
2 |
||
10 |
AUTO6001最优控制 |
2 |
||
11 |
AUTO6110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 |
2 |
||
12 |
AUTO6106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 |
2 |
||
13 |
AUTO6109系统优化与调度 |
2 |
||
选修课 |
1 |
AUTO7001微机控制系统及应用 |
3 |
至少10 学分 |
2 |
AUTO6105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
2 |
||
3 |
COMP6108数据库理论及应用 |
3 |
||
4 |
COMP7002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
2 |
||
5 |
INFT6101数字图像处理 |
3 |
||
6 |
INSM6002嵌入式系统及其设计 |
2 |
||
必修环节 |
/ |
学术讲座[4次] |
2 |
/ |
430112 计算机技术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注 |
公共 学位课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学位课 |
4 |
COMP6108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
3 |
至少11 学分 |
5 |
COMP6102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 |
3 |
||
6 |
COMP6110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
3 |
||
7 |
COMP7106网络安全技术 |
2 |
||
选修课 |
1 |
COMP7005面向对象技术 |
2 |
至少10 学分 |
2 |
COMP6103分布式系统 |
3 |
||
3 |
COMP6101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 |
3 |
||
4 |
全校研究生课程目录上开设的课程 |
|
||
必修环节 |
/ |
学术讲座[4次] |
2 |
/ |
(六)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科研实践型)
本方案涵盖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430109)、集成电路工程(430110)、控制工程(430111)、计算机技术(430112)等4个全日制工程硕士领域。
自1991年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招生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旨在调整和优化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逐步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为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特制定此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成为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学习年限为2年。
三、课程学习
为了保证课程学习的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可行性,“科研实践型”工程硕士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必修课〔7学分〕+选修课〔13学分〕+学术讲座〔2学分〕,共22学分。
必修课是学校规定的外语政治类课程;选修课原则上包括学校开设的所有研究生课程。
四、专业实践与课题研究
专业实践与课题研究,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可以在校内完成,也可以在校外或国外(境外)完成。专业实践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各专业领域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及实习条件积极探索各自的专业实践方式。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也可采取企业实践方式,或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等方式;在可能的条件下,建议以企业实习为主要方式。
五、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可由校内导师或与经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
要把完成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科研实践型”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2万字。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软件研制、规划设计和产品开发等。
全日制工程硕士生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内容且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通过预答辩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答辩。学位论文答辩由学院按有关规定统一组织。工程硕士答辩委员会由3至5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专家组成;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其中一位是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专家。答辩委员会由三人组成时,其指导教师不担任答辩委员。
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按要求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各环节要求、成绩合格、通过正式学位论文答辩后,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授予专业学位。
六、其他
1. “课程主导型”和“研究实践型”工程硕士的类型选择,由学生和导师协商确定,并报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审批。
2. 各工程领域依据专业特点可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或“研究生培养基地” ),为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提供固定的场所。
附表:课程设置与必修环节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编号与课程名称 |
学分 |
备 注 |
学位课 |
1 |
MLMD6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 |
2 |
PHLS6001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第一外国语 |
4 |
||
选修课 |
/ |
在全校研究生课程目录中任选 |
/ |
≥13学分 |
必修环节 |
/ |
学术讲座[4次] |
2 |
|
(七)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课程目录
课程 编码 |
全校统一编码 |
课程名称 |
任课教师 |
上课时间 |
学分 |
051001 |
COMP7001 |
软件工程专题 |
刘向东 |
秋上 |
2 |
051003 |
INFT6002 |
神经网络理论及应用 |
殷勤业,张建国 |
秋下 |
2 |
051004 |
AUTO7001 |
微机控制系统及应用 |
韩九强,杨静,刘小勇 |
秋季 |
3 |
051005 |
AUTO6001 |
最优控制 |
高峰,吴江 |
春下 |
2 |
051006 |
AUTO6002 |
数字信号处理 |
张元林 |
春下 |
2 |
051007 |
AUTO6003 |
泛函分析及应用 |
韩崇昭,丁宝苍 |
春下 |
2 |
051008 |
COMP7002 |
计算机通信与网络 |
陈妍,李平均 |
春下 |
2 |
051009 |
COMP7003 |
Internet原理与技术 |
王志文 |
秋下 |
2 |
051010 |
COMP7004 |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 |
张亚明 |
秋上 |
2 |
051011 |
COMP7005 |
面向对象技术 |
徐宏喆 |
春上 |
2 |
051012 |
COMP7006 |
软件开发 |
李波 |
春上 |
2 |
052001 |
INFT7101 |
通信网络理论及其应用 |
王文杰 |
秋上 |
2 |
052003 |
INFT6003 |
时频分析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
殷勤业 |
春上 |
2 |
052004 |
INFT6101 |
数字图像处理 |
梁毅军 |
秋季 |
3 |
052005 |
AUTO7101 |
计算机图形学 |
刘跃虎 |
春下 |
2 |
052006 |
AUTO7102 |
SOC设计方法 |
葛晨阳 |
秋上 |
2 |
052007 |
INFT8101 |
计算机视觉 |
牟轩沁 |
春上 |
2 |
052008 |
INFT7102 |
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 |
牟轩沁 |
春季 |
3 |
052009 |
INFT7103 |
模式识别原理 |
齐春 |
春季 |
3 |
052010 |
INFT6102 |
数字信号处理II |
殷勤业,穆鹏程,王慧明 |
春季 |
3 |
052011 |
INFT7104 |
可编程逻辑器件原理及其应用 |
沈雪峰,符均 |
秋上 |
2 |
052012 |
INFT6103 |
小波分析导论 |
刘贵忠,侯兴松 |
春季 |
3 |
052013 |
INFT7105 |
微波有源与无源电路原理 |
黄斌科,张安学 |
秋季 |
3 |
052014 |
INFT7106 |
光纤通信网络 |
冯恩信 |
秋上 |
2 |
052015 |
INFT6104 |
信号检测与估值 |
任品毅 |
秋季 |
3 |
052016 |
INFT7107 |
视频处理与通信 |
刘贵忠,钱学明,李凡 |
春上 |
2 |
052017 |
INFT7108 |
信息论与编码 |
邓科 |
春季 |
3 |
052019 |
AUTO6101 |
多传感信息融合 |
朱洪艳 |
春上 |
2 |
052021 |
COMP6101 |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 |
董渭清 |
秋季 |
3 |
052022 |
COMP6102 |
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 |
唐亚哲 |
春季 |
3 |
052023 |
COMP6103 |
分布式系统 |
齐勇,赵季中 |
春季 |
3 |
052024 |
COMP6104 |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与实现 |
冯博琴,李波 |
春上 |
2 |
052025 |
COMP6105 |
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理论 |
赵仲孟 |
春上 |
2 |
052026 |
COMP6106 |
并行计算理论 |
赵银亮 |
春季 |
3 |
052027 |
COMP6107 |
高等数理逻辑 |
刘国荣 |
秋季 |
3 |
052028 |
COMP6108 |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
侯迪 |
秋季 |
3 |
052030 |
COMP6109 |
人工智能原理与技术 |
张选平,赵仲孟 |
秋上 |
2 |
052031 |
COMP7101 |
计算机系统性能分析与评价 |
董渭清,钱德沛 |
秋上 |
2 |
052032 |
COMP7102 |
高性能计算 |
董小社,曹海军 |
春下 |
2 |
052034 |
COMP7103 |
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 |
刘国荣 |
春下 |
2 |
052035 |
COMP7104 |
信息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 |
郑庆华 |
秋下 |
2 |
052036 |
COMP6110 |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
宋擒豹 |
秋季 |
3 |
052038 |
COMP7105 |
软件形式化方法 |
侯迪 |
春下 |
2 |
052039 |
COMP7106 |
网络安全技术 |
李保红 |
春下 |
2 |
052041 |
COMP7107 |
高速网络技术及计算 |
李卫,王志文 |
春下 |
2 |
052043 |
COMP7108 |
算法分析与复杂性理论 |
刘晓东 |
春上 |
2 |
052044 |
COMP7109 |
WEB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
刘均 |
秋下 |
2 |
052046 |
COMP7110 |
人机交互 |
钱屹 |
秋下 |
2 |
052050 |
COMP7111 |
科学计算可视化 |
刘晓东 |
春下 |
2 |
052051 |
COMP7112 |
分布式系统设计与开发 |
赵季中 |
秋下 |
2 |
052053 |
EELC6101 |
光子学 |
张彦鹏,司金海 |
秋下 |
2 |
052054 |
EELC6102 |
信息光学 |
陈烽 |
秋下 |
2 |
052055 |
EELC6103 |
平板显示技术 |
张小宁 |
秋上 |
2 |
052056 |
EELC6104 |
带电粒子光学 |
赵玉清,康永锋 |
春上 |
2 |
052057 |
EELC6105 |
微纳加工原理 |
王兆宏,康永锋 |
秋下 |
2 |
052058 |
EELC6106 |
光通信器件与系统 |
朱京平 |
春下 |
2 |
052059 |
EELC6107 |
等离子体电子学 |
张海波,王芳 |
春下 |
2 |
052061 |
EELC6108 |
晶体物理 |
魏晓勇,靳立 |
秋季 |
3 |
052062 |
EELC7102 |
晶体化学原理 |
汪宏,李振荣 |
秋上 |
2 |
052063 |
EELC6109 |
铁电压电物理 |
徐卓 |
秋季 |
3 |
052064 |
EELC6110 |
半导体器件物理 |
李尊朝 |
秋下 |
2 |
052065 |
EELC6111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 |
邵志标,耿莉 |
秋季 |
3 |
052066 |
EELC7103 |
CMOS模拟系统设计 |
陈贵灿,张鸿 |
秋季 |
3 |
052067 |
EELC6112 |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叶作光,任巍 |
秋下 |
2 |
052068 |
EELC6113 |
电化学原理与应用 |
徐友龙 |
春上 |
2 |
052069 |
EELC7104 |
数字图象显示 |
梁志虎,张小宁 |
春下 |
2 |
052070 |
EELC7105 |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 |
程军 |
秋下 |
2 |
052071 |
EELC6114 |
射频微电子学 |
张鸿 |
春上 |
2 |
052072 |
EELC7106 |
低压低功耗CMOS/BICMOS电路与系统 |
耿莉 |
秋下 |
2 |
052073 |
INFT6105 |
天线与无线电波传播 |
蒋延生 |
秋季 |
3 |
052075 |
INFT7109 |
高等电磁理论(B) |
冯恩信 |
春季 |
3 |
052076 |
INFT7110 |
微波设计与综合测量实验 |
张安学,田春明 |
春上 |
2 |
052077 |
COMP7113 |
VHDL与FPGA设计 |
伍卫国 |
春上 |
2 |
052078 |
INFT7111 |
非平稳信号的广义小波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
高静怀 |
春上 |
2 |
052079 |
COMP7114 |
Ad Hoc网络和传感器网络 |
王换招,张克旺 |
秋下 |
2 |
052080 |
INFT7112 |
波场层析与反演导论 |
高静怀,张安学,周艳辉 |
秋上 |
2 |
052082 |
EELC7108 |
介电测量技术 |
冯玉军,魏晓勇 |
春上 |
2 |
052083 |
EELC7109 |
真空物理 |
翁明 |
春上 |
2 |
052089 |
EELC7112 |
纳米电子器件 |
贺永宁 |
秋下 |
2 |
052090 |
AUTO6102 |
系统辨识 |
王立琦 |
春下 |
2 |
052091 |
AUTO6103 |
随机系统的滤波与控制 |
蔡远利 |
春季 |
3 |
052092 |
AUTO6104 |
线性系统理论 |
曹建福 |
秋上 |
2 |
052093 |
AUTO6105 |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
王拓 |
秋上 |
2 |
052095 |
AUTO6106 |
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 |
袁泽剑,辛景民 |
秋下 |
2 |
052097 |
AUTO6108 |
自适应控制 |
冯祖仁 |
春上 |
2 |
052098 |
AUTO6109 |
系统优化与调度 |
管晓宏 |
秋上 |
2 |
052099 |
AUTO6110 |
现代测控技术与系统 |
韩九强,张新曼 |
秋上 |
2 |
052100 |
AUTO6111 |
机器学习与人工神经网络 |
蔡远利,杜友田 |
春上 |
2 |
052101 |
AUTO6112 |
智能计算 |
韩崇昭,韩德强 |
春上 |
2 |
052102 |
AUTO7105 |
多媒体与数字视频技术 |
薛建儒,兰旭光 |
春上 |
2 |
052103 |
AUTO6113 |
复杂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卫军胡 |
春上 |
2 |
052105 |
AUTO7106 |
系统工程与系统集成 |
彭勤科 |
秋下 |
2 |
052108 |
AUTO7108 |
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理论及应用 |
邢科义 |
秋下 |
2 |
052112 |
EELC6115 |
现代电路理论 |
吴胜利 |
秋上 |
2 |
052113 |
AUTO7110 |
信息安全工程 |
蔡忠闽 |
秋下 |
2 |
052117 |
EELC7113 |
有机光电子学 |
吴朝新,易文辉 |
春下 |
2 |
052118 |
EELC7114 |
薄膜物性 |
史鹏,吴小清 |
春上 |
2 |
052120 |
AUTO7112 |
估计与滤波 |
李晓榕,段战胜,元向辉 |
秋季 |
3 |
052122 |
EELC6116 |
非线性光学及其应用 |
司金海,张彦鹏 |
春上 |
2 |
052123 |
EELC7116 |
半导体光电子学导论 |
张景文 |
秋上 |
2 |
052125 |
EELC7118 |
电子陶瓷工艺原理 |
李振荣 |
春上 |
2 |
052126 |
INFT7113 |
盲信号处理 |
陈文超 |
春下 |
2 |
052129 |
COMP7115 |
可信计算-理论与技术 |
桂小林 |
春下 |
2 |
052130 |
COMP7116 |
图论及其应用 |
杨新宇 |
春下 |
2 |
052131 |
EELC6117 |
高等电磁理论(A) |
刘纯亮,李永东 |
春季 |
3 |
052132 |
INFT6106 |
线性空间与矩阵分析 |
邓科,李盈,王霞 |
秋季 |
3 |
052164 |
INFT7114 |
矢量量化与图像处理 |
潘志斌 |
秋下 |
2 |
052165 |
INFT6107 |
现代反演理论及其应用 |
高静怀 |
秋季 |
3 |
052166 |
COMP7117 |
网络测量理论和应用 |
胡成臣 |
秋下 |
2 |
052167 |
EELC7127 |
现代集成电路可靠性 |
夏经华,李尊朝 |
春上 |
2 |
052169 |
EELC7128 |
分子电子器件 |
李昕 |
春上 |
2 |
052170 |
EELC7129 |
激光光谱技术 |
易文辉,谭文疆 |
春下 |
2 |
052171 |
EELC7130 |
电子材料与器件计算方法基础 |
王大威,李永东,曹猛 |
春下 |
2 |
052172 |
EELC7131 |
半导体照明技术及制备工艺 |
云峰,丁文 |
春下 |
2 |
052173 |
EELC7132 |
超快光子技术及其应用 |
陈涛,谭文疆 |
春上 |
2 |
052174 |
EELC7133 |
聚合物材料-结构、性能与应用 |
程忠阳 |
春下 |
2 |
052175 |
EELC7134 |
碳基电子学 |
刘卫华 |
春下 |
2 |
052176 |
EELC7135 |
光电半导体材料科学与技术 |
李远洁 |
秋下 |
2 |
052177 |
EELC7136 |
高分辨电子显微学 |
杨光 |
秋下 |
2 |
052178 |
INFT7117 |
无线通信 |
王文杰 |
春上 |
2 |
052179 |
AUTO7116 |
网络化控制系统 |
邹建华,郑辑光 |
秋下 |
2 |
052180 |
AUTO7117 |
虚拟现实技术与机器人 |
张建民,任晓栋 |
秋上 |
2 |
052181 |
AUTO7118 |
计算机视觉的统计方法与机器学习 |
龚怡虹,袁泽剑,刘剑毅 |
春上 |
2 |
052182 |
AUTO7119 |
计算认知科学与工程 |
郑南宁,辛景民,兰旭光 |
秋下 |
2 |
052183 |
AUTO6116 |
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 |
曹建福,连峰 |
春下 |
2 |
052184 |
AUTO7120 |
复杂网络与社会网络分析 |
田锋 |
秋下 |
2 |
053001 |
PHYS7115 |
非线性光学 |
|
春季 |
3 |
053002 |
INFT7115 |
现代信号处理 |
|
春季 |
3 |
053003 |
MATH7122 |
数值泛函与小波理论 |
|
春季 |
3 |
053004 |
INSM7112 |
激光探测技术 |
|
秋季 |
3 |
053005 |
PHYS7116 |
激光物理学 |
|
春季 |
3 |
053006 |
MATH7123 |
矩阵理论 |
|
春季 |
3 |
053007 |
INFT7116 |
数字视觉视频技术 |
|
春季 |
3 |
053008 |
MATH7124 |
随机过程 |
|
秋季 |
3 |
053009 |
INFT8102 |
固体介电谱学和结构动力学 |
Jan Petzelt |
秋下 |
2 |
053010 |
MATL7126
|
弛豫铁电体及相关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
|
秋下 |
2 |
053011 |
MATL7127
|
聚合物材料-结构、性能及应用 |
|
春上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