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焦永昌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6-27


基本信息
焦永昌 教授 硕导/博导
博士学科: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硕士学科: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工作单位:天线与电磁散射研究所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西电377信箱
电子邮箱:ychjiao@xidian.edu.cn
办公电话:**
办公地点:老科技楼A1105


个人简介
1964年3月生于山西省芮城县。198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和1990年分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与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并获理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留校任教,1992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11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12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996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邀请作为重点领域特邀外国研究员赴日本筑波大学合作研究了四个月,1997年和1999年先后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究共一年多,2002年应邀赴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研究了6个月。现为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天线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天线与微波技术、进化计算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在优化算法、天线优化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研究成果。为解决复杂天线优化设计问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优化模型,称为可变规划,研究了其理论结果,提出了新平滑求解技术。对复杂优化问题,先后提出了正多面体局部极值算法、改进的Price全局优化算法以及混合差分类进化算法。将复杂天线设计问题表征为相互关联的几个非线性优化模型,求解这些模型可兼顾和协调天线的多个电参数,充分挖掘天线的潜力,使天线尽可能满足指标要求。所提出的高性能天线优化设计技术已成功解决了一些复杂的实用天线系统设计问题。如解决了中星1A卫星天线正样相位方向图拟合问题,获得的天线正样辐射相位方向图拟合数据已经应用于2011年9月19日成功发射的中星1A卫星,经过在轨测试,天线相位方向图拟合算法性能满足技术指标要求以及智能天线在轨使用要求。用户评价:卫星天线相位方向图拟合算法属国内外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还解决了星载高增益多波束天线波束优化设计和混合矩阵-馈源路由快速优化问题,所设计的星载多波束天线系统采用64个馈源,形成100多个波束,覆盖了中国版图,且在服务区内天线的增益超过40dBi,同频复用波束载干比优于12dB。该天线系统已成功应用于2016年8月6日发射的天通一号01星,经在轨测试,该天线性能良好,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300余篇,他引超过3200次,H-index为30。
曾任陕西省第九届人大代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被评为原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获第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第七届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
1、进化算法及其应用
2、高性能天线设计技术
3、复杂天线系统优化设计
4、天线新理论与新技术




基本信息
焦永昌 教授 硕导/博导
博士学科: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硕士学科: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080904)
工作单位:天线与电磁散射研究所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西电377信箱
电子邮箱:ychjiao@xidian.edu.cn
办公电话:**
办公地点:老科技楼A1105


个人简介
1964年3月生于山西省芮城县。198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计算数学专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和1990年分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与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并获理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7月留校任教,1992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11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12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996年受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的邀请作为重点领域特邀外国研究员赴日本筑波大学合作研究了四个月,1997年和1999年先后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究共一年多,2002年应邀赴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研究了6个月。现为IEEE Senior Member,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天线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天线与微波技术、进化计算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在优化算法、天线优化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研究成果。为解决复杂天线优化设计问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新优化模型,称为可变规划,研究了其理论结果,提出了新平滑求解技术。对复杂优化问题,先后提出了正多面体局部极值算法、改进的Price全局优化算法以及混合差分类进化算法。将复杂天线设计问题表征为相互关联的几个非线性优化模型,求解这些模型可兼顾和协调天线的多个电参数,充分挖掘天线的潜力,使天线尽可能满足指标要求。所提出的高性能天线优化设计技术已成功解决了一些复杂的实用天线系统设计问题。如解决了中星1A卫星天线正样相位方向图拟合问题,获得的天线正样辐射相位方向图拟合数据已经应用于2011年9月19日成功发射的中星1A卫星,经过在轨测试,天线相位方向图拟合算法性能满足技术指标要求以及智能天线在轨使用要求。用户评价:卫星天线相位方向图拟合算法属国内外首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还解决了星载高增益多波束天线波束优化设计和混合矩阵-馈源路由快速优化问题,所设计的星载多波束天线系统采用64个馈源,形成100多个波束,覆盖了中国版图,且在服务区内天线的增益超过40dBi,同频复用波束载干比优于12dB。该天线系统已成功应用于2016年8月6日发射的天通一号01星,经在轨测试,该天线性能良好,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曾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300余篇,他引超过3200次,H-index为30。
曾任陕西省第九届人大代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被评为原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获第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第七届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
1、进化算法及其应用
2、高性能天线设计技术
3、复杂天线系统优化设计
4、天线新理论与新技术




科学研究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性能基站天线的全局优化设计研究》;
2.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有效的约束优化进化算法及其在高性能天线设计中的应用》;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介电常数介质材料测试新技术研究》(与青岛41所联合申请)。
此外,还主持和参加了三十余个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




学术论文
Selected Publications:
1. Yong-Chang Jiao, Chuangyin Dang, Yee Leung and Yue Hao, A modification to the new version of the Price’s algorithm for continuous global optimization problems,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Journal of Global Optimization.
2. Sheng-Bing Chen, Yong-Chang Jiao, Wei Wang, and Fu-Shun Zhang, Modified T-shaped planar monopole antennas for multi-band operation, IEEE Transaction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54, No. 8, pp. 3267-3270, August 2006.
3. Yong-Chang Jiao, Yee Leung, Zongben Xu and Jiangshe Zhang, Variable programming: A generalized minimax problem. Part I. Models and theory, 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Vol. 30, No. 3, pp. 229-261, 2005.
4. Yong-Chang Jiao, Yee Leung, Zongben Xu and Jiangshe Zhang, Variable programming: A generalized minimax problem. Part II. Algorithms, Computational Optim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Vol. 30, No. 3, pp. 263-295, 2005.
5. Yuping Wang, Yong-Chang Jiao and Hong Li, An evolutionary algorithm for solving nonlinear bilevel programs based on a new constraint handling schem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C: Applications and Reviews, Vol. 35, No. 2, pp. 221-232, May 2005.
6. Shao-Dong Liu, Yong-Chang Jiao and Fu-Shun Zhang, A novel shaping design technique for the reflector in hybrid antennas, 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s, Vol. 19, No. 14, pp. 1949-1962, 2005.
7. Sheng-Bing Chen, Yong-Chang Jiao, Wei Wang and Qi-Zhong Liu, Wideband CPW-fed uniplanar sleeve-shaped monopole antenna, 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 Vol. 47, No. 3, pp. 245-247, November 5 2005.
8. Hong Li, Yong-Chang Jiao and Yuping Wang, Integrating the simplified interpolation into the genetic algorithm for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Part I,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801,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pp. 247-254, 2005.
9. Teng-Bo Chen, Yong-Chang Jiao and Fu-Shun Zhang, Synthesis of the antenna array using a modifi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Part I, Lecture Not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3801,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pp. 651-656, 2005.
10. Yong-Chang Jiao, Chuangyin Dang and Yue Hao, The solution of the one-dimensional nonlinear Poisson’s equations by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Vol. 46, pp. 1645-1656, 2003.
11. Y. C. Jiao, Y. Yamamoto, C. Dang and Y. Hao, An aftertreatment technique for improving the accuracy of Adomian’s decomposition method, Computers and Mathematics with Applications, Vol. 43, No. 6-7, pp. 783-798, 2002. (至2006年1月,此文被SCI源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他引了3次)
12. Yee Leung, Kai-Zhou Chen, Yong-Chang Jiao, Xing-Bao Gao and Kwong Sak Leung, A new gradient-based neural network for solving linear and quadratic programming probl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Vol. 12, No. 5, pp. 1074-1083, September 2001. (至2006年1月,此文被SCI源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他引了5次)
13. Tianxu Zhao, Yue Hao and Yong-Chang Jiao, VLSI yield optimization based on the redundancy at the sub-processing-element level, IEIC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s, Vol. E84-D, No. 11, pp. 1471-1475, November 2001.
14. Li-Yang Zhang, Yong-Chang Jiao and Chang-Hong Liang, The dominant mode in a parallel-plate chirowaveguide,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Vol. 42, No. 10, pp. 2009-2012, Oct. 1994. (至2006年1月,此文被SCI源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他引了7次)
15. Yong-Chang Jiao, Wen-Yuan Wei, Li-Wei Huang and Hong-Shi Wu, A new low-side-lobe pattern synthesis technique for conformal arrays,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Vol. 41, No. 6, pp. 824-831, June 1993. (至2006年1月,此文被SCI源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他引了17次)
16. 焦永昌、杨科、陈胜兵、张福顺,粒子群优化算法用于阵列天线方向图综合设计,电波科学学报,Vol. 21, No.1, pp. 16-20, p. 25, February 2006.
17. 焦永昌、潘雪明、王泽美、张福顺,一种开双H形槽的新型宽频微带天线,电波科学学报,Vol. 20, No. 5, pp. 656-659, Oct. 2005.
18. 焦永昌、肖高奚、郝跃,应用逆算子方法定量分析线性缓变p-n结,电子学报,Vol. 24, No. 8, pp. 118-121, p. 124, August 1996.
19. 焦永昌、肖高奚、黄立伟、毛乃宏,空间扫描柱面轴向偶极子阵的低副瓣控制,电子学报,Vol. 24, No. 6, pp. 77-81, June 1996.
20. 焦永昌、魏文元、黄立伟、张黎阳,圆柱面上的轴向偶极子阵的低副瓣方向图优化综合,电子学报,Vol. 22, No. 12, pp. 14-21, Dec. 1994.
21. 焦永昌、漆一宏、毛乃宏,低副瓣直线阵的最坏情况容差最优化方法研究,电子学报,Vol. 21, No. 9, pp. 77-81, Sept. 1993.
22. 焦永昌、吴鸿适,一种新的低副瓣曲线阵数值综合方法,电子学报,Vol. 20, No. 6, pp. 7-14, June 1992.
23. Yong-Chang Jiao, Yihong Qi and Wutu Wang, Optimal model of combined phase center for horn feeds and its computational method, Journal of Electronics (China), Vol. 8, No. 3, pp. 231-238, July 1991.
此外,还在电子学报、电波科学学报、微波学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等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14篇被SCI检索,50余篇被EI检索。
科研获奖情况:
1. 项目《集成电路参数统计最优化设计技术研究》1998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排名第五,
证书号:01-3-002-05。
2. 项目《模拟集成电路参数统计最优化设计研究》1998年3月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排名第五,
证书号:97-352。
3. 项目《集成电路参数统计最优化设计研究》1996年12月获原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七,
证书号:960360。
4. 项目《最优化理论、算法与应用研究》1993年12月获原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证书号:931551。
其它获奖情况:
1. 2001年9月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2. 2000年11月获第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
3. 1996年5月被评为原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




荣誉获奖
曾任陕西省第九届人大代表,第十届和第十一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被评为原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青年、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荣获第三届陕西青年科技奖、第七届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科研团队
团队教师




博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




课程教学
目前本人承担的教学任务:
教学情况:

主讲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近代工程优化设计方法》;
主讲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数学物理方法》;





招生要求
~~~~~~~~~~~~~~~~~~~~~~~~~~
关于研究生招生的信息:
~~~~~~~~~~~~~~~~~~~~~~~~~~
为避免垃圾邮件,电子邮箱地址中的@被换成了#,使用时请自行改回。


相关话题/师资 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