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徐学选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7-07

 1.基本信息
  徐学选,男,1966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恢复生态学、生态水文、水土保持等方面研究工作。曾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五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九届理事、《山地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编委、《水土保持通报》第六届编委会成员, 民盟陕西省委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中央组织部、中国科学院 ‘西部之光’人才计划项目。
  教育经历
  1984-1988年西北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4-1996年西北农业大学农学硕士课程学习。
  1998年9月-2001年12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学专业博士生,获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助理研究员,1999年任副研究员,2005年晋升研究员。
  1997-1998年曾留学英国Cranfield大学一年,短期访问芬兰MTT Agrifood Research Finland,英国伦敦大学等。
  工作经历
  1988.07-1994.10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实习研究员
  1994.10-1999.4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99.04-2005.1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副研究员
  2006.01- 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员
  2.研究方向
  草地生态、恢复生态学、农业资源利用
  3.承担项目
  先后主持和我参加有国家基金委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重点基金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1项,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专题、国际合作专题等任务。
  1) 主持黄委会Ⅲ水保基金,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方法研究,2001-2004 ,4.5万元
  2) 主持中科院中组织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黄土丘陵区治理小流域水平衡动态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2004-2006,8万元
  3) 主持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在小流域尺度的水文响应研究,2003-2004,4万元
  4) 主持国家重点基金专题,黄土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的水文环境评价,2006-2009,20万元
  5)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黄土丘陵区生态建设在小流域尺度的水文响应研究** 2005-2007,36万元
  6) 主持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子课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群落水分平衡与调控机理(第三专题)。2007-2010,20万元
  7) 主持国家973项目第5课题子专题,水土流失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指标体系(2007CB407205),2007-2012,45万元
  8) 主持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可持续生态建设试验示范研究(KZCX2-XB2-05),2006-2010,240万元
  9)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大气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行为机理研究**(2012-2015)64万元
  10)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土壤大孔隙与优先流特征研究**(2015 -2018)83万元
  11)黄土丘陵区深剖面土壤水分特征及其补给地下水过程研究**-01,(2018-2020) 11.7万元
  4.学术成果
  主编著作1部,参编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等收录10余篇。
  主要论著
  主编1部:《黄土高原生态水文研究》, 2001年,中国林业出版社
  参编5部:
  《水肥对农作物的耦合效应》,1999年,中国林业出版
  《黄土高原丘陵区中尺度生态农业建设探索》,2003年,黄河水利出版社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和泥沙影响评价方法研究》,2004年,黄河水利出版社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环境效应研究》,2010年,气象出版社
  《西北黄土高原综合考察研究》,2010年,科学出版社
  中文期刊论文
  [1] 丁康,徐学选,陈文媛,Shahmir Ali Kalhoro. 长武塬边坡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及入渗特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12):44-51.
  [2] 陈天林,丁康,徐学选. 我国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发展过程、功能浅析[J]. 中国水土保持,2016(11):53-54.
  [3] 陈文媛,张少妮,华瑞,徐学选. 黄土丘陵区林草恢复进程中土壤入渗特征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39(01):62-69.
  [4] 陈文媛,徐学选,华瑞,丁康,Shahmir Ali Kalhoro,杜峰. 黄土丘陵区林草退耕年限对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04):1486-1492.
  [5] 华瑞,徐学选,张少妮,赵传普. 不同退耕年限林草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16,30(04):206-209.
  [6] 华瑞,徐学选,张少妮. 亮蓝示踪土壤水分运移的适宜浓度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16,23(06):73-77.
  [7] 赵鹏宇,冯文勇,步秀芹,崔嫱,郑庆荣,徐学选. 近55年来滹沱河山区水资源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01):128-132.
  [8] 赵鹏宇,冯文勇,崔嫱,郑庆荣,刘秀丽,徐学选. 2004-2011年滹沱河忻州段水质变化及影响因素[J].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01):90-95.
  [9] 赵传普,徐学选,高朝侠,张少妮.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动态[J].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01):68-72.
  [10] 赵鹏宇,崔嫱,冯文勇,刘秀丽,徐学选. 滹沱河流域忻州段地表水功能区水质变化趋势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02):220-224.
  [11] 赵传普,徐学选,陈天林,张少妮. 关川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03):83-87+2.
  [12] 赵鹏宇,崔嫱,冯文勇,步秀芹,郑庆荣,徐学选. 滹沱河山区县域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03):315-319.
  [13] 赵鹏宇,步秀芹,崔嫱,刘秀丽,徐学选. 滹沱河忻州段水质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评价与分析[J]. 中国环境监测,2015,31(03):52-57.
  [14] 赵鹏宇,冯文勇,崔嫱,郑庆荣,刘秀丽,徐学选. 2004—2011年忻州市滹沱河系地表水质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15(04):374-380.
  [15] 张少妮,徐学选,高朝侠,宇苗子,赵传普. 大孔隙扭曲度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04):24-28.
  [16] 高朝侠,徐学选,赵传普,张少妮.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的影响[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12(01):46-54.
  [17] 高朝侠,徐学选,宇苗子,张少妮,赵传普. 黄土塬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大孔隙特征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4,25(06):1578-1584.
  [18] 高朝侠,徐学选,赵娇娜,赵传普,张少妮. 土壤大孔隙流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 生态学报,2014,34(11):2801-2811.
  [19] 赵鹏宇,徐学选,张丽,吴攀升,郑庆荣,崔嫱. 基于灰色理论的忻州市适宜退耕还林面积预测[J].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02):299-301+308.
  [20] 徐学选,刘普灵,琚彤军,史新合,宇苗子.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水沙效应[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03):113-117.
  [21] 张北赢,徐学选,李慧琴. 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多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06):28-32.
  [22] 徐学选,高朝侠,赵娇娜. 1956-2009年延河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研究[J]. 泥沙研究,2012(02):12-18.
  [23] 赵鹏宇,徐学选. 黄土区不同土地经营方式径流量神经网络模拟[J].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03):227-230.
  [24] 李星,徐学选,宇苗子,李波,赵娇娜. SWAT模型在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的应用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12,32(03):141-144+4.
  [25] 赵鹏宇,徐学选. 黄土丘陵区多次降雨补充下草灌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04):9-13.
  [26] 赵娇娜,徐学选,李星,张良德,宇苗子. 长武塬区降雨入渗特征[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10(04):37-44.
  [27] 党丽娟,徐勇,徐学选. 黄土丘陵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对降水的响应——以康沟小流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01):87-94.
  [28] 张良德,徐学选. 延安燕沟流域刺槐根系分布特征[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02):9-14.
  [29] 徐学选,李波,郑世清,李星. 黄土丘陵区农村道路的布局特征分析——以燕沟流域为例[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9(02):112-115+120.
  [30] 张良德,徐学选,胡伟,李星. 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人工刺槐林的细根空间分布特征[J]. 林业科学,2011,47(11):31-36.
  [31] 徐学选,张北赢,田均良. 黄土丘陵区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实验研究[J]. 水科学进展,2010,21(01):16-22.
  [32] 胡伟,杜峰,徐学选,张良德. 黄土丘陵区刺槐树干液流动态分析[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06):1367-1373.
  [33] 李波,徐学选,张良德,胡伟,李星. 黄土丘陵区山坡道路防蚀措施设计与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02):37-40+45.
  [34] 徐学选,陈天林. 黄土土柱入渗的优先流试验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04):82-85.
  [35] 胡伟,闫美杰,杜峰,徐学选,张良德,李波. 黄土丘陵区山杨展叶期树干液流分析[J]. 水土保持学报,2010,24(04):48-52+58.
  [36] 赵鹏宇,徐学选,李波,刘普灵,郑世清,陈天林.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降雨产流试验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2009(01):55-57+60.
  [37] 赵鹏宇,徐学选,刘普灵,陈天林,廖鑫,李波.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规律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09,29(01):40-44.
  [38] 张北赢,徐学选,刘文兆.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水保措施条件下土壤水分状况[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04):54-58.
  [39] 廖鑫,徐学选,刘普灵. 基于日雨量的延安地区降雨侵蚀力动态特征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02):34-37+41.
  [40] 刘江华,徐学选.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J]. 陕西林业科技,2009(01):5-8.
  [41] 赵鹏宇,徐学选,刘普灵,史新合,陈天林,廖鑫,李波. 模拟降雨下黄土区草地灌木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7(03):24-29.
  [42] 郑世清,田风霞,王占礼,徐学选. 植物路与土质路产流产沙过程的比较试验[J]. 泥沙研究,2009(04):1-6.
  [43] 张北赢,徐学选,刘文兆,杜峰.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水分灰色关联度[J]. 生态学报,2008(01):361-366.
  [44] 杜峰,梁宗锁,徐学选,张兴昌,山仑.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土壤养分与地上生物量空间异质性[J]. 生态学报,2008(01):13-22.
  [45] 杜峰,徐学选,张兴昌,邵明安,梁宗锁,山仑.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排序及演替[J]. 生态学报,2008(11):5418-5427.
  [46] 连振龙,刘普灵,徐学选,贺萍.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沙规律研究[J]. 自然杂志,2008(01):28-31.
  [47] 陈天林,徐学选,张北赢,何萍. 黄土丘陵区刺槐生长季生态需水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08(02):54-57.
  [48] 徐学选,琚彤军,郑世清. 延安燕沟流域次降雨泥沙来源分析[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03):38-42.
  [49] 张北赢,徐学选,刘文兆,陈天林.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降水年型下土壤水分动态[J]. 应用生态学报,2008(06):1234-1240.
  [50] 赵鹏宇,徐学选,王玉,史新合,廖鑫,李波. 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径流量的神经网络模拟[J]. 水土保持通报,2008(05):144-147.
  [51] 步秀芹,徐学选,郭劲松.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光合蒸腾特性的研究[J]. 中国草地学报,2007(02):26-30.
  [52] 徐学选,琚彤军,郑世清. 黄土丘陵区植物道路的产流产沙试验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03):934-938.
  [53] 李贵玉,徐学选,王俊华,张小平,陈天琳,步秀芹.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下土体入渗性能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7(03):27-30.
  [54] 徐学选,张北赢,白晓华.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资源与土地利用的耦合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7(03):166-169.
  [55] 琚彤军,刘普灵,徐学选,王栓全,史新合. 不同次降雨条件对黄土区主要地类水沙动态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 泥沙研究,2007(04):65-71.
  [56] 步秀芹,徐学选,康博文,郭劲松. 黄土丘陵区铁杆蒿光合特性[J]. 林业科学,2007(09):123-127.
  [57] 琚彤军,刘普灵,王栓全,徐学选,史新合. 黄土区不同地类坡面水沙动态过程及其发生机理的模拟实验研究[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05):1942-1947.
  [58] 杜峰,梁宗锁,徐学选,山仑,张兴昌.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中期群落比较异质性研究[J]. 草业学报,2007(05):40-47.
  [59] 步秀芹,徐学选,杜峰,贺萍. 黄土丘陵区翻白草光合特性的研究[J]. 水土保持通报,2007(06):85-89.
  [60] 徐学选,琚彤军,郑世清,刘雪英. 黄土丘陵区次降雨下的山坡道路侵蚀特征分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S2):574-578.
  [61] 张北赢,徐学选,李贵玉,白晓华. 土壤水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02):122-129.
  [62] 杜峰,梁宗锁,徐学选,山仑,张兴昌.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群落生物量及植被土壤养分效应[J]. 生态学报,2007(05):1673-1683.
  [63] 张北赢,徐学选,白晓华.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02):96-99.
  [64] 李贵玉,徐学选. 对森林能否增加降水和年径流总量的再探讨[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01):1-6+11.
  [65] 杜峰,山仑,梁宗锁,徐学选.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演替生态位研究[J]. 草业学报,2006(03):27-35.
  [66] 徐学选,刘文兆,王炜.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02):155-157.
  [67] 康博文,刘建军,徐学选,步秀琴. 黄土高原常见树种比叶重及其与光合能力的关系[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02):1-4+11.
  [68] 徐勇,田均良,刘普灵,徐学选. 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地形分异模拟[J]. 水土保持学报,2005(05):20-23+27.
  [69] 徐学选,张北赢,踞桐军. 黄土丘陵区降雨、径流、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与利用对策[J]. 生态环境,2005(06):890-893.
  [70] 张北赢,徐学选,刘江华.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效应[J]. 水土保持通报,2005(06):5-9.
  [71] 琚彤军,刘普灵,郑世清,徐学选. 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流域降雨及其水沙变化特征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5(02):57-60.
  [72] 穆兴民,王飞,李靖,高鹏,徐学选,王炜. 水土保持措施对河川径流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水土保持通报,2004(03):73-78.
  [73] 彭珂珊,吉娟玲,徐学选. 试论生态修复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J]. 科技导报,2004(12):23-26.
  [74] 徐学选,刘文兆,琚彤军,王炜. 黄土丘陵区县域尺度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探讨[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3(04):105-108.
  [75] 穆兴民,徐学选,王文龙,温仲明,杜峰. 黄土高原人工林对区域深层土壤水环境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03(02):210-217.
  [76] 琚彤军,刘普灵,郑世清,徐学选. 燕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及其效益分析[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S1):65-67+72.
  [77] 徐学选,刘江华,高鹏,王炜. 黄土丘陵区植被的土壤水文效应[J]. 西北植物学报,2003(08):1347-1351.
  [78] 刘江华,徐学选,杨光,穆兴民,王炜.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次生灌丛群落生物量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3(08):1362-1366.
  [79] 穆兴民,李靖,王飞,徐学选. 黄河天然径流量年际变化过程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02):1-5.
  [80] 徐学选,穆兴民,王炜. 基于水土保持的延河流域治理水文响应模型[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04):20-24.
  英文期刊论文
  [81] Kalhoro SA, Xu X*, Ding K, Chen W, Shar AG, Rashid M.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 uses on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in the Loess Plateau, Northern China. Land Degrad Dev. 2018;1–10
  [82] Shahmir Ali Kalhoro,Kang Ding,Beiying Zhang,Wenyuan Chen,Rui Hua,Akhtar Hussain Shar,Xuexuan Xu* Soil infiltration rate of forestland and grassland over different vegetation restoration periods at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hilly areas of China.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https://doi.org/10.1007/s11355-018-0363-0
  [83] Shahmir Ali Kalhoro, Xuexuan XU*, Wenyuan Chen, Rui Hua, Sajjad Raza and Ding Kang. Effects of Different Land-Use Systems on Soil Aggregates: A Case Study of the Loess Plateau (Northern China). Sustainability, 2017. 9(8), 1349;
  [84] Xuexuan Xu, Shahmir Ali Kalhoro, Wenyuan Chen, Sajjad Raza. The evaluation /application of Hydrus-2D model for simulating macro-pores flow in loess soil. 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2017.5(3), 196-201.
  [85] Miaozi Yu, Lulu Zhang, Xuexuan Xu*, Karl-Heinz Feger, Yanhui Wang, Wenzhao Liu, and Kai Schwaerzel,Impact of land-use changes on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Calcaric Regosols on the Loess Plateau, NW China.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vol.178(3), p: 486-498,2015
  [86] Gao, Zhaoxia; Xu, Xuexuan*; Zhao,Jiaona; Yu, Maozi; Zhang, Shaoni; Zhao, Chuanpu Field study on preferential flow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s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Nature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 Technology, vol. 13, n 3, p483-490, 2014
  [87] Jine Quan, Chunxia Zhang, Sheng Zhang, Sen Meng, Zhong Zhao*, Xuexuan Xu* Molecular Cloning Charac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MTN Gene during Adventitious Root Development in IBA-Induced Tetraploid Black Locust;Gene 553 (2014) 140–150
  [88] Jine Quan, Sheng Zhang, Chunxia Zhang, Sen Meng, Zhong Zhao*, Xuexuan Xu* Molecular Cloning,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of the SAMS Gene during Adventitious Root Development in IBA-Induced Tetraploid Black Locust. PLoS ONE 9(10), (2014): e108709. doi:10.1371/journal.pone.**
  [89] Feng DU, Xuexuan XU, Xingchang ZHANG, Mingan SHAO, Lijuan HU, Lun SHAN Responses of Old-Field Vegetation To Spatially Homogenous or Heterogenous Fertilisation:Implications For Resources Utilization And Restoration. Polish Journal of Ecology,2012, Vol 60. (1): 133–144
  [90] Feng Du, Xuexuan Xu, Xingchang Zhang, Yuanyuan Su, Mingan Shao,Lijuan Hu and Lun Sha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boveground Biomass And Voronoi Area Of Coexisting Species In An Old-Field Community. Polish Journal of Ecology,2012, Vol 60. (3): 479–489
  [91] Miaozi Yu, Xuexuan Xu*, etc.The response of runoff and sediment on eco-environmental change of Yan'gou watershed in the loess hilly reg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 Environment, Vol 10. (1)–2012,941-945
  获奖情况
  《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与农业持续发展中的重大共性关键问题研究》被评为2002年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排名第10。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对黄河水资源和泥沙影响评价方法研究》,2007年被评为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12
  5.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陕西杨凌西农路26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邮编:712100
  电话:**,E-Mail:xuxuexuan@nwsuaf.edu.cn
编辑:0 终审:0



相关话题/草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