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白国良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7-10


姓名:白国良
职称:教授
E-Mail:guoliangbai@126.com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受教育经历 主要工作经历)
教育背景1978.9-1983.7,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86.9-1988.12,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1991.9-1996.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工作履历1983.7-1986.9,陕西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构室助工;1988.12-1990.12,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工系助教;1990.12-1995.9,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工系讲师;1995.9-2000.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2000.9-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1998.5-2000.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副教授;2000.9-2000.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2000.11-2010.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2010.4-2015.9,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结构与抗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2015.9-2017.8,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结构与抗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教授;2017.8-至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结构与抗震陕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教授。

研究领域
1.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2.大型工业结构、复杂(超)高层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3.长周期地震动激励下(超)高层与高耸结构的震动响应;4.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与连接关键技术;5.再生低能耗材料结构体系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

学术兼职/承担项目与课题
学术兼职1.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副理事长;2.陕西省土建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土建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3.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土建学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4.全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常务理事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5.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村镇绿色建筑综合防灾专业委员会委员;6.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委员会委员;7.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工程理论及计算软件专业委员会委员;8.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抗震试验技术委员会;9.教育部高等教育出版社土建类系列教材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0.《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工业建筑》、《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高等建筑教育》等专业学报(杂志)和专业教育学报(杂志)编委和审稿人。主持科研项目与课题1.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与抗震节能房屋建设科技示范(2008BAK48B05)。2. (国家发改委)国家重大装备计划:通辽发电厂三期工程空气冷凝器支架结构大模型试验研究(发改能源(2004)1472号)。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地震灾区再生混凝土结构基本受理行为与设计方法研究(2008BAK48B05-01);(2)节能烧结类墙体材料系统构造技术(2011BAJ04B01-02);(3)村镇建筑抗震新技术应用示范(2011BAJ08B05-4);(4)村镇住宅设计、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标准编制(2012BAJ19B04-0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大容量火电机组空冷混合结构地震作用效应与设计方法试验研究(**);(2)富煤缺水地区大型火力发电厂空冷结构风载效应与设计参数试验研究(**);(3)高烈度区型钢混凝土框架-钢筋混凝土筒体混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4)火电厂SRC框架-RC少墙型框排架主厂房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5)核电厂常规岛主厂房SRC结构体系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6)型钢再生混凝土界面粘结滑移基本行为及应用研究(**)。5.教育部科研基金:(1)大型火电厂直接空冷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动力灾变效应研究(20**4);(2)大型火电厂空冷结构风载效应与设计方法试验研究(003);(3)高烈度区型钢混凝 土 框 架 - 钢 筋 混 凝 土 筒 体 混 合 结 构 抗 震 性 能 研 究()。等6. 陕西省科技重点、攻关项目:(1)高烈度区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2015KTZDSF03-05-01);(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连接技术及整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2014SZS04-Z01);(3)富煤缺水区火电厂空冷凝汽器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国产化(2007ZDKG-39);(4)火电厂空冷凝汽器支架结构体系性能研究及设计国产化(2006K07-G24)。等7. 技术服务项目(国核院重大技术专项课题):CAP1400型钢混凝土结构(SRC)汽机厂房设计研究技术支持及模型试验研究(**)。等

代表性成果(近年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专著,专利,获奖)
主要人才称号、荣誉与获奖人才称号与个人荣誉1.国家级教学名师;2.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全国师德标兵;5.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科技获奖1.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2015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15-J-221-2-02-R01。2.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复杂钢结构施工过程时变分析及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2011年,排名第五;证书编号:2011-J-221-2-01-R05。3.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绿色低能耗材料结构体系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2017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17-1-23-R1。4.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与混合结构体系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2014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14-1-25-R1。5.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大型火电厂空冷钢-混凝土混合承重结构体系动力灾变研究与应用,2009年,排名第一;证书号码:09-1-24-R1。6.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建筑垃圾资源化成套技术与再生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应用研究,2011年,排名第二;证书编号:2011-1-26-R2。7.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地震区大型火电厂混凝土框排架结构体系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2012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12-288。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节能再生型材料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2014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G**。9.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富煤缺水区火电厂直接空冷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国产化,2010年,排名第一;证书编号:2010-2-2301。10.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富煤缺水区大容量火电机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2007年,排名第一;证书号码:07-2-84-R1。教学获奖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课程体系重构的研究与实践;2009年,第一完成人;编号:**。2.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研究与实践;2007年,第一完成人;编号:SJX071018。3.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2015年,第一完成人;编号:SJX151029-1。4.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基于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标准的研究与实践;2011年,第一完成人;编号:SJX112042-1。5.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集一流队伍、建一流课程、创一流平台,打造一流土木工程专业;2017年,第二完成人;编号:SJX171072-2。代表性学术成果著作与教材1.《型钢钢筋混凝土原理与设计》(ISBN 7-5323-5479-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著作,第一作者);2.《高层建筑组合结构框架梁柱节点分析与设计》(ISBN 7-114-06051-3),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年(著作,第二作者);3.《砌体结构》(ISBN 7-112-02562-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编著,第三作者)。4.《混凝土结构构造手册》(ISBN 7-112-04004-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编著,参编);5.《工程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ISBN 978-7-112-14135-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教材,第一主编人);6.《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ISBN 978-7-040-28335-8),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教材,第一主编人);7.《混凝土结构设计》(ISBN 978-7-562-93609-1),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教材,第一主编人,);8.《建筑结构抗震设计》(ISBN 978-7-030-36179-0),科学出版社,2013年(教材,第一主编人);9.《工程结构抗震设计》(ISBN 978-7-560-97842-0),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教材,第一主编人);10.《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978-7-04-047281-3),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教材,第一主编人)。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J61/T 87-2014),第一主编;(2)《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陕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J61/T 88-2014);(3)《装饰多孔砖夹心复合墙技术规程》,行业标准(JGJ/T 274-2012),第一主编;(4)《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建标[2016]241号),主要参编;(5)《多腔钢管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建标[2015]274号),参编;(6)《组合结构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建标[2016]248号),主要参编;(7)《烧结保温砖和保温砌块》,国家标准(GB 26538-2011),主要参编;(8)《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国家标准(GB 13544-2011),主要参编。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与软件著作权)1.一种量测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应力的试验方法,发明专利,ZL8.4,1/4;2.三排孔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发明专利,ZL 5.4,1/5;3.一种烧结页岩砌体双向自平衡剪压加载装置及试验方法,发明专利,ZL7.4,1/7;4.一种烧结页岩保温空心砌块墙体保温现浇带,发明专利,ZL71.6,1/7;5.再生混凝土单排孔承重砌块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ZL3.7,1/4;6.再生混凝土双精控收缩测量仪,发明专利,ZL3.5,1/5;7.一种烧结页岩保温空心砌块粘浆法超薄灰缝砌筑施工方法,发明专利,ZL0.X,1/7;8.一种页岩烧结保温砌块双向伸缩组装砖卡,发明专利,ZL201310 606438.X,1/6;9.博物馆文物系统防震悬吊减振控制方法及装置,发明专利,ZL6.1,1/7;10.一种装配式剪力墙构件竖向钢筋原位自锁连接结构,发明专利,ZL6.2,1/4;11.一种装配式剪力墙模型结构整体模具,发明专利,ZL 5.0,1/4;12.一种大比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模型结构及制作方法,发明专利,ZL 7.X,1/4;13.一种异性预制预应力墙体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发明专利,ZL0.7,1/6;14.一种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斜梁T型节点,发明专利,ZL201410 558572.X、2/14;15.一种大型火力发电厂主厂房结构,发明专利,ZL6.8、2/6;16.一种再生混凝土长期裂缝试验多比例加载装置,发明专利,ZL3.0、2/6;17.一种再生混凝土长期变形试验加载及测量装置,发明专利,ZL 4.5,2/6;18.用于大型火力发电厂的空冷设备支架,发明专利,ZL1.7,3/6;19.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用钢筋连接装置及连接方法,发明专利,ZL 3.X,4/6;20.SRC弹簧单元自动生成软件,软件著作权,排名第一;21.型钢混凝土梁柱参数化建模软件,软件著作权,排名第一;22.OpenSees计算过程监控软件,软件著作权,排名第一;23.钢筋混凝土梁柱纤维单元自动生成软件,软件著作权,排名第一;24.型钢混凝土构件的ABAQUS实体单元模型至OpenSees模型转换软件,软件著作权,排名第一;25.一种拉紧锚固法连接型装配式墙-板结构,实用新型专利,ZL3.6,1/6;26.一种异形预制预应力墙体连接结构,实用新型专利,ZL6.5,1/6;27.一种混合型灌浆套筒及其预制剪力墙,实用新型专利,ZL3.1,1/6;28.一种装配式剪力墙模型结构整体模具,实用新型专利,ZL5.X,1/4;29.一种大比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模型结构,实用新型专利,ZL3.9,1/4;30.一种装配式剪力墙构件竖向钢筋原位自锁连接结构,实用新型专利,ZL0.2,1/4;31.一种装配式剪力墙,实用新型专利,ZL3.3,1/4;32.一种再生混凝土长期变形试验加载及测量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1.6,2/6;33.一种再生混凝土长期裂缝试验多比例加载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7.3,2/6;34.博物馆文物系统防震悬吊减振控制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7.4,1/7;35.一种型钢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斜梁T型节点,实用新型专利,ZL0.6,1/8;36.型钢混凝土结构核电厂常规岛主厂房,实用新型专利,ZL8.1,1/8;37.一种页岩烧结保温砌块双向伸缩组装砖卡,实用新型专利,ZL0.X,1/6;38.一种烧结页岩保温空心砌块粘浆法超薄灰缝砌筑施工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1.X,1/7;39.一种烧结页岩砌体双向自平衡剪压加载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2.X,1/7;40.一种烧结页岩保温空心砌块墙体保温现浇带,实用新型专利,ZL5.1,1/7;41.一种大型火力发电厂主厂房结构,实用新型专利,ZL2.9,2/6;42.一种再生混凝土砌块生产模具,实用新型专利,ZL2.9,1/3。学术论文1.白国良, 郝彬. 竖向地震作用下钢-钢筋混凝土塔式组合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 2019, 52(03):12-19.2.白国良, 秦朝刚, 徐亚洲, 苏宁粉, 吴涛, 孙煜喆. 装配整体式与现浇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J]. 工程力学, 2019, 36(02): 36-44.3.白国良, 赵金全, 杜宁军, 谢波, 高涵. 型钢混凝土异型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设计建议[J]. 建筑结构学报, 2018(07): 33-45.4.白国良, 秦朝刚, 徐亚洲,吴涛,苏宁粉,李忠亮.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模型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8,39 (2):17-27. 5.白国良, 赵金全, 杜宁军,高涵,谢波. 型钢混凝土斜梁-柱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8, 39(1) :43-51. 6.白国良, 秦朝刚, 张玉,刘超,韩玉岩. 再生混凝土梁长期受荷时随变形计算方法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6, 49 (12):1-8. 7.白国良, 浮广明, 权宗刚,王辉,李学军. 页岩烧结保温砌块超薄灰缝墙体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4, 35(10):111-121. 8.白国良, 康灵果, 李红星. 大型火力发电厂SRC框架柱-RC分散剪力墙主厂房混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1, 44(9):20-26. 9.白国良, 刘林, 李晓文,李红星,赵春莲. 空冷支架结构基于内容物的性能设计方法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29(5):107-113. 10.白国良, 李红星, 白涌滔. 火电厂RC分散剪力墙-SRC框排架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1, 08: 59-65.11.白国良, 浮广明, 权宗刚, 王辉,李学军.烧结保温空心砌块薄灰缝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3, 34(10):151-158. 12.白国良, 朱丽华, 赵春莲. 工作荷载与地震作用下直接空冷结构体系模型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05: 42-49.13.白国良, 李红星, 朱佳宁. 钢筋混凝土框架异型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4, 04: 8-14+25.14.白国良, 尹玉光, 刘超. 型钢再生混凝土黏结滑移性能试验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 37(s2): 135-142.15.白国良, 祁豪, 刘超. 再生混凝土徐变试验与预测模型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 37(s2): 121-126.16.白国良, 白涌滔, 李红星. 大型火电厂分散剪力墙-SRC框排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11, 06: 74-80+87.17.白国良, 秦朝刚, 吴健. 矩形孔页岩烧结保温砌块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 2015, 12:83-89.18.白国良, 张锋剑, 安昱峄. 再生混凝土砌块抗压强度和配合比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 2010, 12: 128-130+134.19.白国良, 孙海水, 李晓文. 基于梁柱线刚度比的型钢混凝土柱-钢梁混合框架静力弹塑性分析[J]. 建筑结构, 2009, 04: 7-9.20.白国良, 岳健广, 刘付浩. H型钢空间钢桁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 2006, S1: 380-384.21.白国良, 李红星, 张淑云. 混合结构体系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及问题[J]. 建筑结构,2006,08:64-68.22.杜宁军, 白国良, 赵金全, 赵欣刚. 大型电厂型钢混凝土框排架混合结构汽机主厂房动力特性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8, 37(12): 102-108+115. 23.杜宁军, 白国良, 刘林, 赵欣刚. 带斜撑的空冷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与分析[J]. 工程力学, 2017, 34(05): 205-215. 24.刘超, 白国良, 张玉, 尹玉光. 基于荷载长期效应再生混凝土梁受弯性能试验及刚度计算方法[J].建筑结构学报,2016,37(S2):1-8. 25.刘超, 白国良, 张玉, 朱超. 再生混凝土梁斜裂缝宽度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 37(S2): 16-23.26.张锋剑, 白国良, 刘超, 武海荣, 刘志钦. 加掺粉煤灰再生混凝土柱受压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 37(S2): 30-35. 27.浮广明, 白国良, 权宗刚, 肖慧, 王辉, 余青. 页岩烧结保温砌块框架填充墙平面外振动台试验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5, 34(20): 37-45. 28.王博, 白国良, 代慧娟, 刘林. 空间钢桁架-伞撑空冷支架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 2015, 36(07): 10-17+34. 29.代慧娟, 白国良, 王博, 张淑云, 董叶辉. 带斜撑型直接空冷钢-混凝土竖向混合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15, 34(07): 141-148. 30.王博, 白国良, 康灵果, 刘林, 代慧娟. 约束剪力墙对SRC框排架结构破坏模式及耗能性能的影响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15, 34(05): 66-72. 31.王博, 白国良, 代慧娟, 朱佳宁, 李红星. 短肢剪力墙对型钢混凝土异型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J]. 工程力学, 2014, 31(12): 68-75+82. 32.刘超, 白国良, 尹磊. 基于荷载长期效应RAC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研究[J]. 工程力学, 2014, 31(06): 124-131+137. 33.王博, 白国良, 刘林, 代慧娟. 型钢混凝土框排架混合结构弹塑性地震响应及抗震防线问题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4,33(05):46-52+81. 34.王博, 白国良, 代慧娟, 朱佳宁, 李红星. 低周反复荷载下强梁弱柱型钢混凝土变柱T型节点力学性能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4, 47(03): 47-58. 35.刘超, 白国良, 尹磊, 冯向东. 长期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4, 47(01): 82-87. 36.王博, 白国良, 代慧娟, 朱佳宁, 李红星. 火电厂主厂房型钢混凝土混合结构异型中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3, 34(12): 26-34. 37.王博, 白国良, 代慧娟, 吴淑海. 再生混凝土与钢筋粘结滑移性能的试验研究及力学分析[J]. 工程力学, 2013, 30(10): 54-64. 38.王博, 白国良, 代慧娟. 典型地震动作用下长周期单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J]. 振动与冲击, 2013, 32(15): 190-196+214. 39.刘超, 白国良, 贾胜伟, 尹磊. 不同轴压比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3, 46(06): 21-28. 40.朱丽华, 白国良, 彭奕亮, 张锋剑, 孙晓岭. 火力发电厂中速磨煤机振动测试与减振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3, 34(05): 43-51.41.徐亚洲, 白国良. 疲劳强度-寿命关系的概率密度演化方法[J]. 振动与冲击, 2013, 32(08): 35-38.42.徐亚洲, 白国良. 考虑混凝土材料变异性的超大型冷却塔随机屈曲承载力分析[J]. 工程力学, 2012, 29(08): 208-212. 43.朱丽华, 白国良, 赵更歧. 基于主子系统耦合效应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振动特性研究[J]. 工程力学, 2011, 28(10): 216-221. 44.姚泽良, 白国良, 党发宁, 李晓文, 李红星. 基于梁单元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J]. 土木工程学报, 2011, 44(08): 66-71. 45.姚泽良, 白国良, 党发宁, 李红星. 钢桁架-钢筋混凝土管柱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1, 32(01): 30-36. 46.张淑云, 白国良, 赵来顺. 基于推覆分析的型钢混凝土构件塑性铰特性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10, 43(S1): 113-117. 47.朱丽华, 白国良, 李晓文, 荣哲, 涂锋. 大尺寸薄壁钢筋混凝土管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工程力学, 2009, 26(03): 134-139. 48.朱丽华, 白国良, 李晓文, 赵春莲, 李红星. 基于主子系统耦合效应的直接空冷结构体系抗震性能研究[J]. 土木工程学报, 2009, 42(02): 58-64. 49.姚泽良, 白国良, 李晓文, 赵春莲, 李红星, 贾金燕. 1000MW空冷凝汽器支架结构温度作用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08, 29(S1): 92-96. 50.吴涛, 白国良, 刘伯权. 大型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框排架主厂房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07(03): 46-52. 51.Bai Guoliang, Du Ningjun, Xu Yazhou, et al. Study on the Thermal Properties of Hollow Shale Blocks as Self-Insulating Wall Materials[J]. 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2017, 2017(36):1-12.52.Qin Chaogang, Bai Guoliang*, Xu Yazhou, et al. Shaking Table Test on Seismic Responses of a Monolithic Precast Concrete Shear Wall Structure[J]. KSC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2018,22(10):3903-3918. 53.Qin Chaogang, Bai Guoliang*, Xu Yazhou,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Seismic Behavior between Monolithic 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and Cast-in-Place Structure[J]. Shock and Vibration,2018. 54.Cheng Yu, Bai Guoliang*, Dong Yaorong. Spectrum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types of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s and seismic behavior of frame-core wall structures under multidimensional earthquake records[J].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and Special Buildings, 2018,27(16):e1539. 55.Wu Jian, Bai Guoliang*, Wang Peng, et al.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new type of block made from shale and coal gangue[J]. 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 2018, 190:796-804.56.Cheng Yu, Bai Guoliang*. Basic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ong-period ground motion records[J]. Journal of Vibroengineering, 2017,19(7):5191-5207. 57.Du Ningjun, Bai Guoliang*, Xu Yazhou,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Researches on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Tubular Reinforced Concrete Columns of Air-Cooling Structur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crete Structures & Materials, 2017, 11(3):1-17. 58.Bai Yongtao, Bai Guoliang*. Pseudo-Dynamic and Quasi-Static Testing of an Irregular Steel Concrete Composite Frame with Wing Wal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 2016, 16(2) :20-29. 59.Wu Jian, Bai Guoliang*, Zhao Huiyi, et al. Mechanical and thermal tests of an innovative environment-friendly hollow block as self-insulation wall materials[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2015,93:342-349. 60.Qin Chaogang, Xu Yazhou, Bai Guoliang*,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seismic behaviour of sett-heat-preserving shale masonry wails[J].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 Structures and Buildings, 2018,171(12):966-978.


相关话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