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西安工业大学光学工程学科 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简介

西安工业大学 /2014-08-31

西安工业大学光学工程学科

博士研究生招生学科简介

学科创立于1955年,1993年获批招收“军用光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学科更名为“光学工程”,并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学科。

光学工程学科已建成1个国际合作交流中、建设1个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中心、1个中白(白俄罗斯)高技术合作研究中心、12个联合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承担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3项、国防技术引进项目2项、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1项,相关研究始终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先后获陕西省“三秦友谊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荣誉奖。2012年,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西安工业大学光学工程学科,现有教职员工105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30人,讲师40人,博士55人,“三五”人才一名,省级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6名,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科团队中,高级职称人数占68%,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占69%,省部级以上专家12人。7名教授已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培养博士研究生19名。

西安工业大学光学工程学科秉承“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近60年来培养硕士生792人,近一半毕业生进入国防行业,培养出国防973项目首席专家石峰等8名兵器行业学科带头人和189名大型骨干保军企业学术带头人;北方光电科技集团董事长王小鹏等28名国防重点企业和研究院所领导者;2000届毕业生杨小君已成为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专项项目负责人。

 

 

 

 

 

 

 

教学科研平台

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首次招收“军用光学”硕士研究生(1993年)

被原兵器工业总公司确定为部级重点学科(1997年)

“光学工程”学科被授予陕西省重点学科(1998年)

陕西省薄膜技术与光学检测重点实验室(1999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被评为陕西省首批普通高校名牌专业(2001年)

国家光电子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光学薄膜与器件研发服务中心(2004年,)

省级“薄膜技术与微光电器件军民两用技术工程中心”(2005年)

在陕西省人民政府和白俄罗斯教育部的支持下,依托本学科建立了“中白高技术合作研究中心”(2005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8年)

“薄膜与光学制造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

陕西省光电测试与仪器技术重点实验室(2008年)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中心(2009年)

陕西省光学先进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13115工程中心)(2010年)

科技部批准成立“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2年)

目前,光学学科拥有教学科研用房面积约8000m2,拥有微加工实验室、薄膜实验室、光学加工及测试实验室、靶场光电测试实验室等实验室,实验室各类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6000余万元。

 

 

 

 

 

 

 

 

 

 

 

 

 

 

 

 

 

 

 

 

 

 

 

 

 

 

 

 

 

 

 

 

 

 

 

 

 

 

 

 

 

 

 

 

 

 

                                       

科研方向及研究成果

方向一:微光电器件制造技术与应用

以刘卫国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微光电器件制造技术与应用研究群体,以“集成非制冷热成像探测器件”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热释电和测辐射热计效应的微桥阵列探测器件的薄膜转移混合集成新方法,实现了45µm单元、160´120阵列探测器件的制造,突破了集成制造过程中因工艺温度过高所带来的读出电路破坏的技术瓶颈;在国内率先提出基于聚合物旋光热效应的全新光学读出热成像探测器结构及制造方法,突破了640´480以上规模阵列探测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

在“微纳米结构制造与检测技术”的研究中,研究了用于支撑微传感器制造及成像探测微光学元件的微纳米制造新技术。在欧盟国际合作项目等支持下,提出采用激光多光束干涉光刻结合HDMS软印章压印与低能离子束刻蚀实现红外光学表面复杂微纳米结构的复制制造,为纳米微结构的红外成像应用提供了新方法;提出将数字全息显微技术引入到三维微结构检测中,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微光学及阵列光学、光电元件几何和光学参数的综合测量。

近五年,先后获得国防973、解放军总装备部光电专项、国家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欧盟合作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重大专项的资助,授权发明专利11项,省级科技奖励4项,成果在《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等上发表。 

方向二:薄膜与等离子体技术

以苏俊宏、杭凌侠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群体,在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兵器集团的资助下,针对武器装备中对红外光学薄膜器件的特殊要求,率先在国内将离子束及等离子体技术引入到光学薄膜的制备中,先后研制出脉冲等离子体源、非平衡磁控溅射装置、等离子体增强霍尔源、双束溅射离子源等多种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开发出高性能薄膜,成果在国内广泛应用。

近5年,承担解放军总装备部项目6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获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在科技部和陕西省的资助下,完成了“离子镀膜技术研究”、“高频等离子体源开发与应用”等5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承办了第一届“光学薄膜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

 

方向三:光学加工与检测技术

以田爱玲、韩军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群体,在中大口径超精密低损耗光学元件的加工与检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相移式横向剪切非球面干涉测量装置,解决了非球面测量中条纹判读难题;提出了基于横向剪切干涉的大口径非球面子孔径拼接测量技术,突破了大口径非球面检测瓶颈; 

在国内首次将激光共焦和层析技术引入到表面缺陷与亚表面损伤测量中,研制出光学亚表面损伤检测设备,实现了光学元件制造过程中亚表面损伤层的非破坏定量测量。

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各类省部级科技奖4项,编著《现代光学制造技术》、《光干涉测试技术》和《光学手册(光学冷加工部分)》,译著《非球面光学元件的先进制造和应用技术》。

方向四:靶场光电测试技术

以倪晋平、高明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研究群体,在高射频连发射击密集度光电测试技术、特种弹速度光电测量与校准技术、外场激光大气传输特性及应用研究、军用光电系统性能检测与评估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提出射击密集度的多光幕阵列测量新方法,实现了一次射击,速度、着靶坐标、飞行空间角度等多参数的同步测量,对一次高射速射击的近千发弹丸实时给出弹序、着靶坐标和飞行方向参数,研制的系列六光幕阵列天幕立靶测量系统,解决了枪弹落速和转管炮立靶密集度测量难题,已成功用于舰载近程防空武器系统生产中的试验测试。

突破光幕测试灵敏度、激波与冲击波抗干扰、大面积探测光幕实现等关键技术,研制的水平测速天幕靶,已成为行业中的校验级产品;突破曳光弹、铅弹、脱壳弹和近音速等特种弹丸速度无法测试的难题,研制的系列测速光幕靶,已在国内90%以上的武器试验场使用;研制的大靶面(××)光幕测速系统和密集度测试系统,成为我国首条××米级试验靶道的核心测试设备。

近5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解放军总装备部和国家国防科工局项目5项,省级项目12项,其他项目120项,科研经费3800万元。研制的系列测速天幕靶和光幕靶在兵器、航空等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近20个国家。

研究成果、奖励及荣誉

    近5年来,承担各类国家级项目31项、省部级项目57项、横向课题480余项,总经费1.2亿元;获各类省部级科技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31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400余篇;众多研发产品居国内领先或在国内属首台,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超过12亿元。

主要项目

项目类别

数目

科技部国际科技重点合作项目

3项

国防技术引进项目

2项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项目

1项

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一五”专用)项目

2项

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一五”共用) 项目

1项

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二五”专用) 项目

2项

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二五”共用) 项目

3项

解放军总装备部(“十二五”支撑) 项目

2项

解放军总装备部(专项计划) 项目

4项

国家国防科工局(基础科研)项目

3项

国家国防科工局(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

1项

国家国防科工局(平台建设)项目

1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项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项目项目

2项

陕西省科技厅项目

3项

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项目

1项

西安北方光电科技防务有限公司项目

1项

主要奖励及荣誉

2008年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1年获中国兵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年获陕西省教学名师奖

2012年获中国兵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2年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相关话题/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