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编号C032
课程名称:微循环学基础(The Basis of Microcirculation)
授课人姓名、职称:郭鹞教授任东青讲师
总学时及学分:30学时;1.5学分
内容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微循环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微循环概念及进展;微循环功能形态学基础及其调节;器官微循环特点;微循环分子生物学;微循环障碍及其在疾病时的特点;肿瘤微循环与其生长、转移的关系等。实验内容为微循环技术的主要步骤和方法。
授课方式、方法:
1、大课讲课(包括录相)2、实验课实际操作、示教。
考试方法:开卷考试
1、实验设计:结合各专业选题。2、综述或翻译:微循环在各专业方面的应用
教材名称:自编(研究生专用)
主要参考书目:
1、田牛,《微循环》,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2、Microcirculation VolⅠ,Ⅱ,Ⅲ;University Park Press New York 1977
3、The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of the Microciroulation Vol I,Mortillafro NA edd.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83.
4、Microcirculation杂志
5、中国微循环杂志
预修课程:实验动物学
附:《微循环学基础》教学要点
教学目的和意义:
在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均牵涉到微循环的改变障碍。通过学习,了解微循环的基础理论,可加深理解各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本课程设置,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微循环的基础理论和着重掌握微循环的研究方法,为在研究中应用这些技术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掌握微循环功能形态学和代谢调节诸因素,掌握微循环基本实验方法;了解微循环分子生物学概况,了解脏器微循环特点及其在疾病时的变化。
教学内容及重点:
1、微循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史
2、微循环的功能、形态、代谢学(包括各类血流,微血管构造,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微循环调节,主要讲授神经调节,内分泌部、特殊因素的调节,(包括调节因子NO新进展)。
4、研究微循环的基本方法(形态学方法,活体观察与记录,药物等对微循环的影响)。
5、介绍脏器微循环和肿瘤微循环的特点
6、微循环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胞间通讯,调节的分子机制)
7、微循环障碍特点及在疾病时的变化
8、微循环实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时数、分配、授课与实验之比:共30学时,授课与实验学时之比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