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荣获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模范集体”称号,2003年荣获“山西省2002-2003年文明单位”称号。首任所长黄竹三、副所長杨太康;第二任所长冯俊杰、副所長王福才;现任所长车文明、副所长王福才、延保全。所内教师15人,职工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硕士学位的7人。现有硕士生导师5名:冯俊杰、车文明、王福才、延保全、李强;教授5名:冯俊杰、车文明、王福才、延保全、李强;副教授3名:、王廷信、王星荣、曹飞;讲师2名:郭文顺、王志峰;助教2名:孔美艳、孙俊士;教师3名:陈美青、许江娥、孙学虎;办公室干事一名:潘勋科。所内机构有:戏曲文物研究室、戏曲文学研究室、戏曲民俗研究室、戏曲文物博物馆、资料室和《中华戏曲》编辑部以及新增设的文化艺术管理系(系主任曹飞)。
该所的主要特色是一直坚持田野调查,善于把文物资料、民俗资料与文献资料三者结合起来一并研究,形成了科研、教学、文物展馆和大型学术辑刊四位一体的学科机制,取得了显著成就。
戏曲文物博物馆占地200平米,展面600平米,拥有碑刻拓片近3000通,图片30000余幅,戏曲砖雕90余方,神庙舞台和民俗录相达200多个小时,傩戏面具和旧戏班的道具、服饰、乐器及纱阁戏人、民间影戏、木偶戏器具等120多件,锣鼓杂戏、秧歌戏、道情戏、耍孩儿、小花戏脚本及赛社抄本300余种。
学术辑刊《中华戏曲》,与中国戏曲学会合办,已出版30期,主要发表戏曲文物、戏曲民俗、宗教仪式剧、少数民族戏剧和较高层次的戏曲理论文章,素以资料翔实、学风严谨著称,是海内外戏剧戏曲学核心辑刊之一。
近十年来,该所已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项(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的整理与研究”,通过鉴定,最终成果《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已出版),国家教委课题1项(黄竹三“戏曲文物研究”,最终成果《戏曲文物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已出版),省级课题5项;正承担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项(延保全“戏曲雕刻绘画研究”,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一项(车文明“全国现存古戏台及古代乡村演剧调查研究”)省级课题6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主要有:景李虎、王福才、延保全《金代乐舞杂剧石刻的新发现》(《文物》1991年第12期)、黄竹三《论泛戏剧形态》(《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黄竹三《参军色与致语考》(《文艺研究》2000年第2期)、冯俊杰《金〈昌宁公庙碑〉及其所言“乐舞戏”考略》(《文艺研究》1999年第5期)、冯俊杰《略论明清时期的神庙山门舞楼》(《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冯俊杰《戏曲文物学的兴起及其主要成就》(韩国《中国戏曲》总第8期,2001年)、车文明《后土祠庙貌图碑中两方台的考释》(《考古》2001年第6期)、车文明《也谈“金元杂剧”》(《戏曲研究》第62期,2003年6月)。王福才《山西中南部神庙碑刻中的戏曲民俗资料辑录》(台湾《民俗曲艺》第127期,2000年)、王福才《山西万荣孤山风伯雨师庙及其舞厅考》(《戏曲研究》62期,2003年6月)、延保全《魏村牛王庙会祀神演剧史料》(《戏曲研究》59期,2002年9月)、延保全《大元制诰特赠碑与郑鼎》(《文献》2003年第2期)。李强《二十世纪西域戏剧文本的发掘与研究》(《文学遗产》2003年第3期)、李强《印度梵剧的发生与东渐》(《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李强《百年敦煌学及其戏曲学研究》(《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出版著作有:冯俊杰《郑光祖集》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黄竹三《石君宝戏曲集》校注(同上)、景李虎《李寿卿狄君厚集》校注(同上)、张继红《吴昌龄刘唐卿于伯渊集》校注(同上)、延保全《李行道孔文卿罗贯中集》校注(同上,1993年)、研究所集体编著《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黄竹三、王福才著《山西省曲沃县任庄村扇鼓神谱调查报告》(台湾“民俗曲艺丛书”,1990年)、黄竹三著《戏曲文物散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王廷信参编《20世纪的中国。文学艺术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冯俊杰、黄竹三、延保全、窦楷参编《全元曲》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冯俊杰、黄竹三、延保全、窦楷参编《全元曲》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冯俊杰主编《太行神庙及赛社演剧研究》(台湾“民俗曲艺丛书”,2000年)、冯俊杰著《戏剧与考古》(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冯俊杰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2001年)、车文明著《20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李强著《塔塔尔风情录》(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李强著《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李强著《民族戏剧学》(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一作者)、李强与他人合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强与他人合著《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京华出版社,2001年)、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内含该所教师评注11种,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等。
《六十种曲评注》,共25册,1390万字,是一部大型曲籍整理与研究著作,2002年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该书由蒋星煜先生担任顾问,是对明末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六十种曲》的全面整理和系统研究,几乎囊括明代传奇的全部优秀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书中包括剧本原文、字词注释、每出短评、剧末考述、总评和资料附编等6部分。注释照顾中等文化程度读者的理解水平,着重解说戏曲术语、成语典故、典章制度、历史故事和神話传说,以及重要的地名、人名和职官等。短评则起导读作用,开掘每一场戏的审美要点,指出不足,以方便人们的阅读和欣赏。考述与总评则侧重于研究所得,包括本事考、版本考和作家生平考,评论的观点多为前人所未发,有较強的探索性和学术性。附编则分作家生平资料汇集、前人评论汇集、版本序跋汇集等项。全书的体例相当完善。以往的曲籍整理方法,或侧重于普及性而使学者不甚惬意,或偏重于学术研究而让一般读者敬而远之;评注本“的突出特色,就在于兼顾普及与提高两方面,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各取所需,让所有的读者都能够从中获益。这就在古代戏曲作品的整理工作中,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子。一部古老的戏曲作品集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冯俊杰主编的《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是山西戏曲史料的新发现,为中国戏曲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神庙剧场资料及其它戏曲史料。该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由中华书局出版。本书精选了一百通宋、金、元、明、清戏曲碑刻,进行整理、标点、考述,绝大多数碑文属于首次公布。《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是车文明的博士论文,共55万字,近100幅插图,将文物资料、文献资料与民俗资料相结合,对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研究作了细致的梳理,著录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论文首次从正面的、以整体学科为对象来审视戏曲文物,同时从剧场史、演出史、观念史三个方面抉发了它的价值内涵,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推动了戏曲文物学的发展与深入。著名戏曲学专家廖奔先生在《中华读书报》(2001.12.24)撰文评价,称这是一部新见迭出、言之凿凿的厚实著作,具有学科数据库的性质,并祝愿它能够成为学科史上坚实的引桥。该论文获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是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组织进行的,旨在逐步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和激励机制,推动研究生教育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培养和激励在学博士生的创新精神,促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首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从1998年5月启动,目前该项活动已进行了5届,每届评选出100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项评选工作已列入《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安排,教育部将资助出版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并对在高等学校工作的优秀论文作者给予教学和科研资助。
近年来获奖的论著还有:冯俊杰主编《山西戏曲碑刻辑考》获山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车文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李强《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并获山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李强《波斯宗教文化与东方戏剧》一文,2000年获山西省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李强与他人合著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2000年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奖著作二等奖;黄竹三《论泛戏剧形态》一文,1997年获山西省教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是高等院校的天职,也是一个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截止到2004年7月,我们共培养出30名戏剧戏曲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其中15人考上了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各自岗位的学术、管理骨干。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我们已有的优势,2003年,我们新增设了文化艺术管理系,开始招收本科生,第一届招收38名。
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以其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完善合理的学科机制,丰富高质的研究成果和珍贵的文物藏品,已成为海内外戏曲学术界公认的戏曲文物与戏曲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一个学术研究领域在从分散的、零星的研究向具有独立的方法论、学术工具、理论方向及研究课题的系统化学科的转变,标志着这一学科的成熟。戏曲文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前贤已做出了重大贡献,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的出现及其成就,不仅标志着这一学科在戏剧戏曲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预示着它的广阔前景与辉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