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民情、访民困
在入村实践的十多天里,师生们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调研的过程中,大家顶着烈日上山爬坡挨家挨户走访,耐心与村民交流谈心,仔细询问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此次调研主题是脱贫攻坚进行的现状,师生们就村民的经济收入来源、健康状况、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与度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与老乡们打交道不能说空话,不能摆出教育人的态度,要盘腿上炕,和大家好好唠。”宁武县实践队的带队老师李超说。

(图为师生入户做访问调查)
前些年农村里流行这么一句打油诗,“救护车一响,一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三年活白干。”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师生们了解到目前在新农合、大病保险的配套保障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村民在患病后的经济负担,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依然存在。

(图为学生走访因病返贫的老人)
宁武县阳方口镇冀家庄村的老人赵仙花患有高血压、关节炎、心脏病、肺气肿等多种慢性病,是村里因病返贫的典型。虽然生活刚够温饱,老人依然保持乐观,她说现在政策好,国家给予了她很大的帮助,上面派下来的第一书记景志杰经常给他们讲政策,现在村里给了她低保又有医疗保险,自己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慢性病在村民中很普遍,也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在病痛的折磨下,老乡们还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知足常乐的心态,这让我们非常感动。”管理学院大二的学生尚有为感叹。
知国情、受教育
在来到右玉县元堡子镇西洲里村之前,公卫学院研一的学生张晓云心里是没底的,“我以为贫困地区的农村到处是光秃秃的荒山、黑乎乎的窑洞、坑洼洼的小路和苦兮兮的农民,但大家到了才发现西洲里村和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村里几乎每家每户的屋顶都装上了深蓝色的光伏板、宽敞的文化广场上有一排排健身器材、村里的道路干净整洁。

(图为右玉县元堡子镇西洲里村的光伏发电板和贮水窖)
88岁的王福生老人和师生们说,“上面派下来的第一书记为我们做了很多实事儿,种花种树、建了个大广场、修好了路灯、盖了旱井。还有你们这些年轻人一来,村里热热闹闹的,人也有了精神!”
据悉,我校派出的第一书记马春光在精准扶贫的两年时间里,抓住国家实施光伏扶贫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光伏扶贫专项资金,带领村民走上了光伏发电脱贫的道路。经测算,每套光伏发电设施年收益5000多元,全村年光伏发电收益20多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万余元,贫困人口可人均分红1820多元。师生们走进村东头的魏子刚家中,他说,“去年用上了马书记引进的脱毒薯种,土豆增产不少,今年光伏发电又能有三四千的收入,觉得日子又有了奔头。”

(图为我校捐赠的农用机械)
在相邻不远的小油坊头村,是我校定点扶贫的另一个村子,村委会停放着医科大学捐赠的农用机械。村长王玉峰说,“你们医科大学派出的第一书记姜瑞鹏从去年11月到我们村,短短时间内给村里帮助很大,你们瞧,姜书记争取经费给村里买了拖拉机、旋耕机和犁地机,今年5月份还专门买了上好的土豆种子和专用肥料,我们大家伙儿一定得好好干,争取日子过得更好一些,感谢国家的好政策,感谢医科大学的帮助!”

(图为实践队员和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哪里精准扶贫,哪里就是战场。在西洲里和小油坊头村的扶贫战场上,扶贫成绩可圈可点,这是我省脱贫攻坚显著成效的缩影,大家都深刻感受到了脱贫政策给这里人民带来的新变化。”如此感受,带队教师薛冬和每个参与实践的学生们都心生共鸣。
勤实践、做贡献
在完成实地调研任务的同时,师生们也特别注重丰富村中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精神生活,为村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

(图为实践队师生为金罗镇小朋友们举办的主题夏令营)
在中阳县金罗镇,实践队的师生们为当地的小朋友举办了“快乐成长,我最棒”的主题夏令营,通过学业辅导、素质拓展等环节,帮助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经过几天的实践活动,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均有所提升。

(图为师生们为康宁村村民举办的联欢晚会)
在兴县康宁镇康宁村,师生们在村委会大院里办起了热热闹闹的“村民联欢晚会”,村里大婶子、小孩子和师生们合作完成了歌舞、小品、三句半等节目。“虽然这里相对贫穷,但是生活在该地的人们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这个地区的文化,用自己的身躯书写着这里的风土人情。在这里的每一天我们都一点点走进村民心中,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来这里接受思政教育的意义。”兴县的带队老师刘娅感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短短十多天的暑期实践里,收获最多的还是师生们。“十多天的伙食都是我们自己轮流做的!”人文学院大二的学生李国钧自豪地说,“厨房脏,我们撸起袖子打扫;没水,拎着桶去抬水;没有锅碗瓢盆,去村民家借;没有凳子,就站着吃。调研间隙去买菜,调研结束立刻转战厨房……”

(图为学生们实践期间自己动手为全队人员做饭)
“团队的凝聚力让人振奋;小朋友们期许的目光,让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村民温暖的话语,给予了我们强大的动力。”来自人文学院大二的学生刘欣感叹。

(图为赴右玉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队伍)

(图为赴宁武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队伍)

(图为赴中阳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队伍)

(图为赴兴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队伍)
亲身过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师生们来到农村的广阔天地,眼界拓宽了、思维发散了、感受深刻了,脱贫攻坚第一线成为了国情教育课的活课堂,师生在所见、所感中了解到了政府和学校“扶真贫”和“真扶贫”的过程和效果。这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让师生们真切感知了中央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艰巨任务和坚定决心,中央和省委的脱贫攻坚政策真正地进入了学生头脑,给学生上了一堂深情而又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务本而博学,经世而致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更应该将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融于课堂教学中,承担起一种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真正地做到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的统一。”李超老师如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