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令新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12-24
个人简介
陈令新,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2009年分别在清华大学化学系、汉阳大学生物纳米工程系学习和工作。2009年应聘到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工作,组建“环境分析监测理论与技术”团队(原“环境微分析与监测”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化学、环境分析化学与环境分析监测。2014年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计划。
目前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多项。主要从事环境分析监测方面的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服务于污染分析监测与污染防治等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典型污染物分析、监测与污染控制,利用纳米、生物材料和光、电、磁等探测技术,构建微纳尺度分析传感界面,探索分析监测新原理、新方法和新仪器技术。在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期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5000余次。申请分析监测新原理、新方法与新仪器技术专利40余项。著有《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等中英文著作3部。并应邀在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撰写评述。
团队培养研究生20余名,合作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培养的国科大学生中,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人次、中科院“院长优秀奖”2人次、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1人次、必和必拓奖学金1人次、国家奖学金3人次、“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3人次。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人次。陈令新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2011,2016)、 “中国科学院优秀指导教师奖”(2016)。团队获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烟台市自然科学奖各1次。
招生专业
硕士:海洋化学:海岸带环境化学与监测【考试科目:全国统考】;
博士:环境分析化学和仪器技术【考试科目:①英语一②环境化学或高等有机化学③细胞生物学或分析化学】
团队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多学科交叉和任务带学科为特色。环境分析监测技术研发工作主要涉及分析化学、环境科学、海洋化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主要研究方向:1)纳米光学探针和分子荧光探针;2)复杂基质样品前处理(色谱、微流控芯片技术);3)微生物技术与生物分析监测;4)环境分析监测仪器。欢迎具有化学(环境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和仪器技术等背景的同学报考、加入本团队。
联系方式:电话: ; 电子信箱: lxchen@yic.ac.cn
纳米光学探针和分子荧光探针
以海水等基质中高毒性、难降解污染物(重金属、典型有机污染物和病原体等)为主要分析对象,借助贵金属纳米粒子、荧光量子点、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具有光学特性的功能化纳米材料,研究纳米界面反应原理及传感调控机制,建立典型污染物快速、灵敏、特异性光学检测(比色、荧光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等)方法,为进一步发展新型纳米光学传感器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特别注重发展新型化学配体、分子印迹材料、智能化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无机纳米材料,并将其与纳米光学探针相结合,提高其在高盐环境中的化学稳定性和检测专属性,以满足原位现场检测的实际需求。
针对典型污染物胁迫下,生物内源活性物种(硫化氢、一氧化氮等)变化的分析监测难题,注重设计和筛选出新型荧光探针,利用三维示踪和高时空分辨成像新技术,在细胞、组织和活体水平上,实现典型污染物胁迫下生物内源活性分子的原位、实时、可视化分析监测。阐明典型污染物在生命体内的分布、转运以及与内源物种相互作用的规律。为解决“污染与健康”的深层次问题,及为环境胁迫下细胞信号转导和生理功能通路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近期发表论著、论文:论著:《纳米分析方法与技术》(科学出版社,2015);《Novel Optical Nanoprobes for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nalysis》(Springer,2014);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7), 4122;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6, 81, 438;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6, 77, 624;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10201;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2, 175;Chemical Science, 2016, 7, 5098;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20583;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6, 78, 530;Analytical and Bio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408, 1015;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6, 8, 28105;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3, 7437-7444;Analytical Chemistry, 2015, 87 (7), 3631–3638;Langmuir, 2015, 31, 643;Chemical Reviews, 2014, 114,7740;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4, 50, 12234;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4, 50,14253;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4, 61,612;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15897;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 6300;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5152;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6,1320;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5, 64,81;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4, 51,90;Langmuir, 2014, 30,3625;Nanoscale, 2014, 6: 14514;Chemical Reviews, 2013, 113,1391; Nanoscale, 2013, 5, 5905;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3, 5, 284;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 2012, 18,11343;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2, 48,5310; 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 2012, 18,5935;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2, 211-212, 404;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2, 34,227;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2, 4,1080;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1,21,19267; Nanoscale 2011, 3,1756;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1,3,1568.
复杂基质样品前处理
针对海岸带水体、沉积物等复杂基质中典型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发展绿色样品前处理-色谱微分离分析技术。注重发展各种新型的吸附剂/萃取剂,如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材料、离子液体等;发展各种微萃取技术,如固相(微)萃取、分散液液微萃取、基质固相分散等;从而降低/消除基质效应且选择性富集目标物。结合色谱微分离与检测技术,如毛细管电泳、毛细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各种微柱(管)技术,及与荧光、质谱等的联用技术,实现对目标物的高效分离与高灵敏测定。注重发展微流控芯片技术,在微纳尺度上进行集复杂样品前处理、分离分析和检测等于一体的研究。
近期发表论文: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6, 45,2137–2211;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6, 1435, 30;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6, 1442C, 1;Talanta, 2016, 161, 686;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6, 1466, 12;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13033;Talanta, 2014, 130,182;Talanta, 2014, 120,297;Talanta, 2014, 124,7; Electrophoresis, 2014, 35,474;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4, 1350,23;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2014, 1368,18;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4, 6,305;TrAC 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4, 59,26;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4, 62, 7436;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3, 57–58,68;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2, 237-238,347;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2013, 1,4406; Talanta, 2013, 106,119; Talanta, 2012, 99,75; Electrophoresis, 2012, 33,2454;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12, 60,180;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1,21,12047 ;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1, 34,1477; Talanta, 2011, 85,28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1, 21,4346;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1, 40,2922.
微生物技术与生物分析监测
利用微生物自身的代谢过程(氧化还原、水解、酯化和基团转移等作用)处理环境污染物,具有快速、高效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旨在利用我国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进行污染物降解菌的筛选,系统地研究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阐释微生物体内参与污染物代谢的酶系和污染物的结构变化过程,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集高效、受环境影响小、可控性强的基因工程菌,为发展微生物降解技术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撑。并在典型的污染园区进行工程示范,应用微生物或基因工程菌进行原位环境修复。
生物分析监测技术以其反应敏感、能够综合反映水质毒性、无需化学试剂等优势,在水资源保护和预警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注重通过对不同环境敏感的多种指示微生物的研究,探究微生物可利用生物行为与单一或者复合污染的定量关系,建立水样污染毒性的统一量化方法与综合毒性生物分析方法,并将此方法发展为仪器设备。
近期发表论文:Water Research, 2016, 103, 383;Sensors & Actuators: B. Chemical, 2016, 232, 257;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5, 64,81;Annals of Microbiology, 2014, 64,1231;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3, 261,646;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2014, 51,90;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3, 97,5681;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3, 97,4095;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3, 77,45; Annals of Microbiology, 2013, 63,683;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2, 93,1305; Biodegradation, 2012, 23,431; 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 2012, 28,447.
环境分析监测仪器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岸带环境分析监测新技术、新仪器和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水体环境污染实时在线分析监测。主要包括:1)环境光学类分析监测仪器,如溶解氧、浊度、叶绿素、化学耗氧量、重金属离子、氨氮和石油类污染物监测仪;2)基于流动注射类分析仪器,如水质重金属分析仪、氨氮分析仪、水环境综合毒性在线生物监测仪器等;3)海洋观测设备仪器系统集成(浮标平台)。
近期发表论文、论著:论著:《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科学出版社,2017);海洋通报,2014, 33: 77;海洋环境科学,2014, 33, 318;环境化学,2013, 32: 1950;色谱,2013,31:15;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32:132;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 1168;光子学报,2012,41,883;化工环保,2012,32, 386;环境化学,2012,31,1669;现代科学仪器2012,3,57;现代科学仪器,2012,3,77;现代科学仪器,2012,2,45.
相关话题/中国科学院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吴惠丰
吴惠丰,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9年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生物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从事系统生物学和海洋生态毒理学博士后研究。2009年作为“海外引进杰出人才”进入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系统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2-2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胡晓珂
胡晓珂(1977-),女,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1999年开始对微生物及其酶系进行开发和工业化生产,尤其对降解酶进行了固定化研究,对降解产物和酶的固定化介质进行了生物安全性评价。同时承担了褐藻胶裂合酶工程化研究的工作,并因之申请获得专利两项,先后被授予山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国家海洋局二等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2-2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盛彦清
盛彦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海岸带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英国利兹大学博士生合作导师,山东省海岸工程学会理事。2000年毕业于宁夏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随后进入深圳富士康企业集团从事废水处理工作(环保工程师)。2003年进入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并于2007年取得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2-2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高志强
高志强,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验室博士后。主持国家和国际的合作项目近20项,发表科学论文102篇,其中SCI论文20篇,主编中文专著1部,参入英文专著编写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2-2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春德
王春德,男,生于1967年,先后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加拿大Dalhousie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青岛农业大学二级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贝类创新团队遗传育种与繁育岗位专家,主要从事贝类育种和养殖技术研究。 近年来先后成功引进国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2-2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高学鲁
硕士招生方向:海洋地球化学。 高学鲁,男,1976年6月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源要素和痕量金属元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学。2005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海洋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5年8月至2007年5月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化学博士后研究;2007年5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2-2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侯西勇
侯西勇,男,1975年生,山东泰安人。汉族。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海岸带资源环境遥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海岸线变化等的遥感监测),海岸带生态风险评估、海岸带综合管理,等方面的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工作。政治面貌:中国民主促进会。烟台市政协委员(常委)、民进烟台市高新区支部主委、民进山东省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2-2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建民
赵建民,男,1978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海洋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课题多项,已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收录10篇。研究方向:重要海洋生物类群对海洋环境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2-2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郭占勇
个人简介郭占勇,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7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成员”、“中科院沈阳分院第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2-24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季乃云
季乃云,男,1980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博士后,“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获得者,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天然药物化学,研究方向为海岸带盐生植物、藻类植物及其共附生微生物源新型农用抗生素的开发,重点运用化学表观遗传修饰技术对海岸带植物共附生真菌中功能性沉默次生途径产物进行研究。目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12-24